把一张纸折叠51次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白纸。现在,你的任务是,把它折叠51次。那么,它有多高?
一个冰箱?一层楼?或者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不是,差太多了,这个厚度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砻道观点:到现在,我拿这个寓言问过十几个人了,只有两个人说,这可能是一个想象不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想到的最高的高度也就是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
折叠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仅仅是将51张白纸叠在一起呢?
这个对比让不少人感到震撼。因为没有方向、缺乏规划的人生,就像是将51张白纸简单叠在一起。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每次努力之间并没有一个联系。这样一来,哪怕每个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们对你的整个人生来说也不过是简单的叠加而已。
当然,人生比这个寓言更复杂一些。有些人,一生认定一个简单的方向而坚定地做下去,他们的人生最后达到了别人不可企及的高度。譬如,我一个朋友的人生方向是英语,他花了十数年努力,仅单词的记忆量就达到了十几万之多,在这一点上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也有些人,他们的人生方向也很明确,譬如开公司做老板,这样,他们就需要很多技能———专业技能、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决策技能等等。他们可能会在一开始尝试做做这个,又尝试做做那个,没有一样是特别精通的,但最后,开公司做老板的这个方向将以前的这些看似零散的努力统合到一起,这也是一种复杂的人生折叠,而不是简单的叠加。
教育是什么?赞可夫曾经说过: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育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发展。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余地,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时代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和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教师的品质是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强与奉献精神作为师德的典范。因为这些品质是任何一个时代教师的必需的要求,而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创新与探索。因为原有的不适合新时代的需要必须有屏弃的勇气,这就需要有探索的过程了。这个过程的艰辛注定了要有吃得起苦的精神才可能闯出一条崭新的路,也只有这样,才能锻炼自己,进一步完善自我。于是,这些新时代教师的品质在当今的历史氛围中显得不可缺少和举足轻重。
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学生能自觉生成疑问,他也是在参与高层次思维的学习。当然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挑战。因此,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在教学重点处设问,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质量;在教学难点处设问,以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拓展点处设问,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于“无疑”处设疑,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们通过思维碰撞,积极参与,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有人评价这是“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用生动的故事讲深刻的道理的”可亲可爱之作,让人受益匪浅。西汉刘向有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其实书中的许多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付诸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书中提到,智育和美育是不可分隔的统一体。科学(智育)与艺术(美育)从总体上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虽说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思维方式和创作过程,二者相互渗透,这也是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最基本条件。《圆的认识》一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那么,圆到底美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美呢?课堂上,一位老师问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正方形、长方形等直线图形相比,圆美在哪里?”(圆是曲线围成的。)“椭圆也是曲线围成的,与其他曲线图形相比,圆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圆很完整,所有半径都相,而且不管怎么对折都是对称的。)“圆的半径处处相等,这与圆的美又有什么相关联系吗?”(所有半径相等,使得圆有一种特殊性,就是无限对称的和谐结构。)“一个图形的对称性越多,图形越完美。”
这一系列的问题,看起来是在不停地追问圆为什么是最美的图形,但这个过程却是在引导学生揭示圆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圆成为了最美的平面图形。至此,以对称美为中心,以数学为载体,以生活为研究对象,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获取、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美的体验,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美感,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理性的探索。
书中提到,智育和美育是不可分隔的统一体。科学(智育)与艺术(美育)从总体上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虽说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思维方式和创作过程,二者相互渗透,这也是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最基本条件。《圆的认识》一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那么,圆到底美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美呢?课堂上,一位老师问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正方形、长方形等直线图形相比,圆美在哪里?”(圆是曲线围成的。)“椭圆也是曲线围成的,与其他曲线图形相比,圆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圆很完整,所有半径都相,而且不管怎么对折都是对称的。)“圆的半径处处相等,这与圆的美又有什么相关联系吗?”(所有半径相等,使得圆有一种特殊性,就是无限对称的和谐结构。)“一个图形的对称性越多,图形越完美。”这一系列的问题,看起来是在不停地追问圆为什么是最美的图形,但这个过程却是在引导学生揭示圆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圆成为了最美的平面图形。至此,以对称美为中心,以数学为载体,以生活为研究对象,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获取、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美的体验,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美感,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理性的探索。
今年暑假我读了《教育新理念》,受益匪浅。作为教师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大启示。
这本书既有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又能以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比智慧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书。”“用心”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摸索,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绝不能忽略而过,这就是“用心”。当碰到你不熟悉、不擅长的教学领域,更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否则对学生来说,便是极大的损失。
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就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哪个国家人口的整体素质高则会对世界的发展起着更大的推动作用。素质教育是现在教育面临的大的趋势,我们老师应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我们要避免只注意到了素质教育的具体的、操作性的意义和内容,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总之,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
怎样让这些教学理念由从抽象到具体,内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体会一: 学习第一章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时,我觉得: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体会二: 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个性格迥异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教师必须进行高一层次的专业进修。但是,我们老师在接受再教育过程中,也和学生一样,是接受灌输式的教育,所以许多新的理念都是被动接受,未能引起共鸣。教师所谓的新的教育行为,都是依葫芦画瓢,按部就搬,不知道这些行为与理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以往的旧观念也会在不经意之间在行为中流露出来。这样,使“教育返璞归真”,让孩子学得开心,让孩子真正有所得也成为看得清却摸不着的“海市蜃楼”状态。时代进步了,家长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我们困惑的是:家长往往还是重视结果,重视分数。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学校不得不放弃一些新的理念与行为,我们的教师不得不“屈服”于家长的需求,重新将知识的传授放到第一位。造成了行为与理念的落差。
《教育新理念》一书,让我觉得我们的问题与困惑是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也让我看到了课程的重要性,教师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不断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一定会越来越融合,越来越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