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应被有批判的继承,而非一票否决。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左传中有言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足可见礼仪在文明社会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洗濯和沉淀的,那些优秀的文化价值礼仪不应被摒弃,而应被完善、继承和发扬。
驻德全权大使吴红波曾被德国记者问道“德国人能从中国学到什么?”,吴红波答道:“谦虚。譬如:中国人完成一个项目,他不会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讲得是他的团队,他的导师,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国礼制精神原则所在。所谓“自卑”不是要故装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态,谦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这种诚敬谦让,合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值得提倡。
传统礼仪还传播了许多优秀的基本价值观,如敬、恕、诚、信、仁、爱。在现代功利主义教学模式下,我们早已忘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而礼仪文化却给我们提供一个精神平台来领会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核。着名文学史者刘梦溪指出:“敬、恕、诚信、仁、爱等,应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传统礼仪也有其闭塞成旧的一面。如古时女子以纤小玉足为美,从小裹脚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弯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儿女应听父母媒约,指腹为婚是谨守孝道的错误观念也使许多有情人分隔天涯。传统礼仪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礼仪文化虽有落后、陈旧弊端,但究其本质是对现代社会极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精神遗产,永不过时。择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让其成为国人深层价值的“根”。
近年来,我们一直提倡国学教育,倡导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由此在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包括成语听写大会,古诗词听写大会等引起的国学潮,都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语文教材的修订上,注意通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写话、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的设计,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样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向学生灌入传统文化的知识与内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使学习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优良习惯。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根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从小学抓起,因为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明天。因此,将继承传统文化的大任交给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是极其明智的选择。
中秋节是我最难忘的节日。有次过中秋我早早来到了窗前。等那月亮出来。
渐渐的天边露出了一道金边,月亮慢慢升起,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觉得今晚的月亮就像玉盘一样洁白,美丽。
我又想,广寒宫里的嫦娥姐姐会不会和吴刚在吃月饼呢?这时我的好朋友来了,我和她吃着月饼,赏着明月,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之夜。
那天是三八妇女节,下午一放学,我就迫不及待地就往家里跑,我计划好了,要和爸爸一起送一束鲜花给妈妈。
回到家,我看到妈妈已经回来了,礼物没买怎么办呢?于是我眼珠子一转想到了一个办法。我问妈妈:“妈妈,爸爸到哪里去啦?”“他去办一些事情去了,可能一会儿就回来了。”妈妈自然地回答道。我见她没察觉到什么,便拿着她的手机轻手轻脚地来到了外面,小心地拨打了爸爸的手机。我边拨打电话,边转过头去看看妈妈有没有过来。电话终于拨通了,我低压着声音说:“爸爸,你在哪里?”爸爸说:“在路上,快到家了。”“今天是三八妇女节,不是说好要买束鲜花送给妈妈的吗?”“你先出来,然后我跟你一起去买花。”我立刻挂断了电话,跟妈妈说:“妈妈,我出去一下。”于是我不等妈妈的回答便兴冲冲地跑了出去。
我和爸爸来到了一个花店里。那里的花各式各样,有雪白的百合,有嫩黄的康乃馨。我的眼睛就要花了,我精心挑选了一朵带两个花苞的黄百合,四朵如火焰的红玫瑰,两朵润泽透明的粉玫瑰,两多鲜红的康乃馨。然后,我高兴地把花交给服务员,服务员用绿色条纹的透明正方形的包装纸认真地做了包装,颜色搭配也很协调。一束漂亮的艺术捧花便立即呈献在我和爸爸的眼前。
我开心地捧着这束花和爸爸离开了花店。到了家门口,我忙把花藏到背后,悄悄的打开门,一探头看见妈妈正在看书,爸爸给我做了做手势,我便轻轻地说:“妈,祝你三八节快乐!”边说边拿出那束花,而爸爸在我旁边看着妈妈。妈妈见了欣喜万分,接过鲜花,说了声谢谢,边亲了我和爸爸的脸颊,我知道,这是爱之吻。妈妈实在是太激动了,放花时,一不小心就把花瓶给打碎了。不过没关系,可以再去买一个。
那天真是个难忘的节日啊!真是一个充满温馨的日子。
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不被重视。现今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着的使命。
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需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现在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国人,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品性的紧密联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容被西化。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展现了耕作的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了亲人对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则体现了人民向往和平快乐生活的朴素愿望。这些节日背后所存在的意义,是任何一个洋节日无法替代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保护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从原来没有节假日变成了休假一天,电视媒体也日益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在这个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我们太多地关注于西方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白胡子老人。从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丢失,没有了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丢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处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色往往不适合拥有古老历史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刀叉无法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说话方式无法改变中国人的婉转一样,洋节日也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节日。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中国“文明古国”的盛誉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弘扬,从自身做起,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