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下的亲情
黄昏,日落西山,只见一抹红霞将半边天际映得格外绚丽。我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想着过几天放假后去外面看看,像杜甫一样“一览众山小”。“奶奶,你看,那枝上的枣多红”,听到一个童稚的声音说道,我不由得驻足。于是,奶奶蹒跚的`站起来,用竹竿娴熟地将几颗枣打落下来,那个小女孩忙跑过去,用水洗后小手选出一颗最大最红的放在奶奶嘴里,说:“奶奶你尝尝,这个保甜”。奶奶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用那粗糙的手摸着小女孩的头,欣慰地说道:“我的小孙女长大啦”。一阵微风吹过,枣树叶“沙沙”作响,在红霞的映衬下,这似画境般的画面不正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吗?我想我们应该去多发现身边被忽略的“美景”,不是吗?
逐熟的背影
那个又陌生到熟悉的背影让我的童年增添了几份欢乐。“糖葫芦呦”的声音每天都会准时响起,四季如故。起初,我害怕他那张满是胡扎的面孔,爸爸给我买个糖葫芦,我总是在屋顶看着他远去的背影。那次,他一如既往地骑着他的三轮车,这时一群孩子眼巴巴地看着他车上的吃的,显然没有钱。他停下了车,和蔼可亲地拿下几串糖葫芦递给那几个孩子,孩子们激动地向他道谢。就这样他们逐渐熟了起来,我也加入其中,我对他的了解渐渐深入。他和同村孩子谈话时的幽默风趣,他的慈爱之心,每天都会在我家门前的大榕树下出现,看似平常的画面,不正是被人们所忽略的吗?
“美景”不仅美在表面,更重要的是本质。我们应细心观察,去发现我们身边被忽略的本质的“美景”。
看完一年一度的开学第一课《理想照亮未来》,我的心中未免又起波澜。心中所感呼之欲出,愿一吐为快。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构思巧妙,选材丰富,表演精美,前所未有。有一话剧论小康,乃创新作品,生动形象,引人眼球,令我印象深刻。
话剧活灵活现,想象大胆,写两个现代人访古,向惊奇的古人询问“小康”一词之由来。古人云,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欣欣向荣,是为小康,与现代别无二致。今经济繁荣,人民摆脱贫困,古人之梦想“小康”,在如今的中国终成矣。
然兴奋之时,疑亦油然而生。仅经济繁荣、人民安定富裕即“小康”乎?
吾以为非也。
古时西伯侯姬昌居岐山,统周国。姬昌深得民心,周国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人民素养极高之象,凤鸣岐山,一呼百应,终灭中原残暴之商纣,一统天下耳。
可见,一国之强盛是否,不仅是经济与人口之别,人民之素养亦是重要标准。而小康乃人民素养体现之本。现今我国,虽人民文化、品德等方面素养已有大幅提升,但人口基数庞大,农村人口远超城市。吾以为,中国若要久居于世界之前沿,必应先提高整体国民之素质,尤其对于偏远地区。人民之强大,乃我中华民族强大之根本也。
小康,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增加,更是全民文化素质的高度提升。如旧日之财阀,虽腰缠万贯,财大气粗,不可一世,却只知压榨贫苦百姓,导致贫富差距极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百姓苦不堪言。试问,此社会,是为“小康”否?钱,不应成为小康之唯一标准。旧地主、旧财阀们,致使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可悲!可恨!
现新中国已然强大,人民生产生活已然好转,但此仍不足矣。东方巨龙,若想腾飞于世界之颠,还需一段漫漫长路。文化修养,公民意识,民族品德……这些不能用GDP去衡量之精神力量,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前行。
是哉!精神之小康,应该是吾辈及后世亟需改善之问题。为将来之梦想,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祖国之建设、民族之富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