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吃了一个桃儿,吃完以后就捏着桃核去厨房,走到离垃圾桶还有四五步之远的地方有点儿犯懒,充满自信的顺手一丢,结果桃核打在垃圾桶边沿儿上,弹落在地,没办法,只能走上前弯腰捡起来,再丢入垃圾桶里,等于费了“二道手”,早知道不如多走几步直接扔垃圾筒里呢!
由此我的脑海里突然闪出“捷径”一词。当我们在人生成长时,其实就是在不断寻找各种各样的捷径,但结果往往是徒劳的,甚至反而需要付出的更多才能达到目的。试想一下,如果任何事情都是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可能实现某些东西会慢一些,这却是一条直来直去的道路,没有弯路;相反,若做什么事都一味的寻找捷径,欲速则不达,反倒是在为自己铺设更多的弯路。所谓“捷径”,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近便的小路,喻不循正轨,贪便图快的做法,喻速成的方法或手段。”或许这个词还微含一点儿贬意,但是我认为这个词还不错,起码代表一种对事对人积极的态度,尽管有点儿取巧意思,却也无伤大雅。可是回过头来想一想,无论是在生活、学习、事业,或是爱情上,人生能有多少真正的捷径可走?越去主动寻找捷径,越会事倍功半,也许“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不可否认“捷径”的存在,但是真正能事半功倍的捷径是由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组成的,缺一不可,甚至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促成一条捷径的诞生,而这却太难了!所以不要轻易认为眼前的那条道路就是捷径,因为你没有那么幸运!为什么会迷信捷径?主要是太过于自信,自信自己的运气;自信自己的能力。要知道,运气是偶然的,不是自己能把握的;能力可以代表某一方面,但绝不可能体现在各个方面。
就像我扔的那个桃核,非常自信能一下子扔到垃圾桶里,结果却是还得多弯一次腰把它捡起来,才能最终扔进垃圾桶里。可见越是自信,反而越容易在“捷径”面前跌到。当捷径摆放在面前时要小心翼翼的走过去,但不要刻意的去寻找捷径。如同一个人在走路,总是想办法去寻找可以抄近的小道,可是走来走去才发现自己反倒是一直在不停的绕远,不仅浪费了脚力,还耽误了走大道的时间。何况总是走曲曲折折的小道,万一迷路了怎么办?迷失了方向还可以慢慢找出路,迷失了自己却很难再找回来。人生没有捷径。
路上。
晨曦中飞过一群鸟儿,在天空中划过一道完美的弧线,温暖的阳光淡淡地洒在我的头发和睫毛上,一片的灿烂。
家门口是一条公路,两边长着高大的我说不上名字的树,笔直地长到很高的地方才开始分出枝丫,长出算不上浓密的叶子,干干净净的。公路两旁有着大片的浓浓的茶林和辽阔的田野,一直延伸到远处房屋层层叠叠的村庄。
公路并没有很拥挤的人流和车马,相反的,它常常是安静的略带一点点寂寞地一直延伸下去。
我走在这样的路上,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心里一片一片的欣喜悄然飘过。
多少次,我就站在这条路上,看着稀疏的车辆来来往往,回忆着姐姐曾经在路上留下的身影,肩上是大大的`背包,马尾辫高高地扎起,我记得姐姐说过,她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然后就回来,这么多的年华流淌,一张张全国各地的明信片后,我终于看到了姐姐微笑的脸孔。
太阳落山的时候,暮色四合。风呼呼地吹着茶林,在吹过整齐的树木,翻起一片一片的叶子,哗啦啦,哗啦啦。我跟姐姐就坐在公路边的水泥台子上,两个调皮的孩子,晃着双腿,看车的灯光从坡顶就像是突然划空而来,明晃晃地晃到我们的眼睛里,再徐徐往下走来。我们看见或拥挤或空荡的车厢里漫着昏黄疲倦的光温暖地载着同样疲惫的人回家去。
姐姐说起一件件的事情,我们两个人就在风中笑得天翻地覆,笑声在笔直的公路上像个孩子一般跑得歪歪扭扭。有时什么话也不说,并着肩慢慢走在公路上,看着我们的家,闪烁的灯火,安静的房屋,凝固了时光。
我对姐姐说:“我真想一直这样。”
姐姐嘴角泛起温柔的弧线,说:“但路在脚下,怎么有不走的道理?”
我懵懵懂懂,疑惑地看着姐姐。
后来,这真是一个让人感到难过的词。
后来,姐姐还是走了,任我怎么哭喊怎么挽留都没有再回头。我依旧每天在那条路上来回地走,不住地回忆,有哭的冲动却再也没有哭的勇气。
有一天收到姐姐的信和照片。繁华的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霓虹灯闪烁,她穿着一身华装站在其中,格格不入却又如此和谐。信里,姐姐说:“路,永远是为人而铺,我们都无法拒绝沿着路找到自己的彼岸的结果,我亲爱的妹妹,快点长大吧,在自己的路上,找到自己想要的永恒……”
泪水终于模糊了我的眼。
我开始明白,我们总是要长大,总是要这样沿着人生的公路笔直不断地朝前走,那样子的来来回回,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长大,不够坚强。
人,在路上,看过的风景,遇见过的花,黄昏里的背影,都会在不断地朝前走中,成长。
点评:
一路风景一路心情,一路成长一路追求。这是一篇美丽的成长图,在小作者的描绘中,天空是那样的美,阳光是那样的淡,树是那样的高,成长的滋味也是那样的苦涩与无奈。文章语言富有特色,尤其是文中大量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主题。此外,长短句相间,使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节奏感强。
1.千锤百炼
2.贫贱忧戚的生活能够使人刻苦发奋,而养尊处优令人怠情无为
3.(1).这是按逻辑顺序排列的;(2)和前半句生存能力与创业精神相呼应
4.摆事实讲道理
精选素材,立意精美。作者精心选取生活中细小的充满母爱的素材来突出母亲的形象,没有妈妈的只言片语,却把妈妈的默默付出与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构思新颖,结构精巧。作者巧妙地以时间为序,选取成长中的三个片断,每个片断都是先叙述,后抒情,把一个孩子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表达得非常真切。全文洋溢着浓浓的温情,让人读后倍感温馨。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直言不讳的指出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就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缺乏实践的和主体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人的主观范围内寻找,用人的主观的东西去检验人的思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观范围之外的实践能够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如果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人的思维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则否。
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环境起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被环境所影响。旧唯物主义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然而这种所谓“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又是由什么来改变的呢?他们没有指出来,看来在这方面,他们只能寻求上帝的帮助了,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积极方面,因为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从神学世界观中剥离出来,把它归结为产生它的世俗基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刚走到这一步,就止步了,对宗教的批判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批判,而没有付诸实践来改变宗教世界。
在《提纲》的第五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错误根源——人的感性知识单纯的直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应该来源以人的实践。
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人的本质必然是历史的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不同的,是变化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必然不是固定的,那些所谓的人性自私论是必然错误的。同时,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的本质是就人类区别与动物来说的,而不是单指具体每个的本质。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陷入所谓“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弄清楚一切社会关系,就能弄清楚人的本质呢?”的疑惑了。
在《提纲》的第七条中,马克思接着第六条继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上,才能真正把握人所以为人的本质。
在《提纲》的第八条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只有实践才能揭开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神秘面纱。
在《提纲》的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把感性理解为“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然而它不能理解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它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在《提纲》的第十条中,马克思鲜明的指出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立场,旧唯物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是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唯物主义。
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的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纵然,马克思在向人说明了自己哲学的特征在于改变世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相比谁更重要。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改造世界必须以解释世界为前提,从排除科学实验之外的人类实践活动来讲,如果缺乏解释世界的前提,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就算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机会主义性质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而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解释世界。
总的来说,在《提纲》中,马克思主要突出自己的唯物主义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被后人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不仅
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性。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陷入了困境,有的人把根本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根本特性。这些人的基本观点是,学而不能用即等于无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去变革世界,改造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然而,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不能很好提供这种能够让我们去变革的条件,就目前来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适应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在他们眼里,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已经是一种不易的成功了,至于变革社会现实不亚于痴人说梦。因此,他们认为对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缺乏运用的现实基础,是没有用的,既然没有用,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然后大家就都不愿意学,那自然而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就陷入了困境。
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不能把它归结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它片面性在于他们把“改造世界”片面化的理解了,认为改造世界就只是过去的变革不合理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现象的活动,而没有看到,技术的革新也是在改造世界。从这一点上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什么有用了。至于,如何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困境,如何有效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