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还用如此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文笔,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娓娓道来。对朱光潜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书中,老先生“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整理”,也算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在《谈人》里,老先生指出“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美学,原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其实,冥思细想,美无处不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不少美的传承,比如唯美典雅的国画、笔酣墨饱的书法、国之精髓的京剧、名扬四海的瓷器工艺……
现代文化下人们更是发展了更多美学的分支。我们生活的现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让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体现,生态绿化的兴起,不正是体现人们在往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时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种对于美感的满足从而欣喜,这也成为一种美。
文学美,就是人类先进思想的结晶,中间许多个性鲜明饱满的人物更是成为了美的代表。《巴黎圣母院》中年轻貌美的吉卜赛女郎在危急时刻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给他救命之水。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之后屡救吉卜赛女郎,为她报仇雪恨。
你能说卡西莫多不美么?《老人与海》中穷困交加的圣地亚哥终日与海为伴,与比船还大的枪鱼奋战两昼夜,并击退啦鲨鱼无数次的攻击,虽然最后只拖回了一截白骨,但是我们能说他不是美的代表吗?还有《弱种子也要发芽》里的老农,得知“我”的孩子听力受损,看到他把弱种子抛弃很难过后,“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让它们“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此刻的老农在震撼人心的感动中能说不美吗?
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学,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难道一定要学好美学,才算懂美?朱光潜先生书中举例的杜甫诗句“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确告诉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达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质的美了。文学美,建筑美,都可归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话已经为我们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确方向。
美,有人为它发出赞叹,有人为它吟出诗歌,它可能发自内心,也有可能源于表面,或因为景色,或因为时间……
记得四五年级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雨景了,我那时的作文里,大幅度的都是写的与雨相关的事物,那时,我愿意为了雨,在灯下驻足良久,愿意用大把大把的时间去看雨,去听雨,每每此时,我都会不禁感叹:“雨,多么有诗意的字啊,如天地日月酝酿之精英,似娇花嫩叶贡献之琼浆……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小学班上,刮起了一股嘻哈风,人人崇尚黑人文化,一夜之间,头带戴了起来,人人追求个性美,我们其实也不知道它的美在哪里,只是觉得越个性越美。美是这个性差异。
厌烦了碎雨声,厌了个性之风,我迷上了正史,慢慢喜欢从那些古人身上寻得智慧,寻得光辉,寻得美,我喜欢他们的两袖临风,喜欢他们的举杯畅谈,喜欢他们武智报国,他们经天纬地的才气豪气,实在是再美不过,美是这才气,豪气。
暑假一次旅行,却又大大改变了我的想法,那天,我行至河边,河上薄雾荡漾,见那雾中,飘出一叶木舟,舟头半卧着一渔夫,手里拿着一杆旱烟,燃起层层烟雾,笼罩着他那悠闲的脸,突然我对他的生活燃起了浓烈的向往,我想知道他眼前的朦胧美景,我想知道他船行的幽静,不用多么潇洒,朴实无华同样幽美,美是这无华,平静悠闲的'生活……
路行渐远,知事甚多,我对美的感觉不断刷新,那被熏黑的灶台,它有时间的记忆,那翻出的一本本旧书,它有曾经的笑意,那寄出的一封封书信,它怀着对美的思考与敬意,海风过去,喧嚣过去,豪情过去,美很多,它跟随着你的心。
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人们就自然而然的在不断的追求美,无论是外表的美,还是心灵的美,只要能被认可为美的东西,就是值得追逐的。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的加深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解读也在变化。但无论怎么变,美的核心却是始终如一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就有一本叫做《谈美》的书,以自己的认识来谈对美的理解。而这里的美,当然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了。“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作者朱光潜为人的准则也是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认为本书<谈美>的一个落脚点就在于如何来“出世”。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是在谈论美学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将“美”推及到人生万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便是“独立之美”。
在作者第一封信中所举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颗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颗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则是这颗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则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
独立性体现在人格的独立、思想的独立,只有用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世间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否则就如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一般,多么的可悲。但在如今的社会里,能真正“独立”却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在学校,有一整套的教学计划,所有的老师学生都必须按部就班的按照这个计划来,每一个题老师都会教给你好几种解答方法,每做一件事老师都会告诉你哪些可以想,哪些不能想。进入社会就更是如此了,过于的特立独行只能带来异样的眼光,而这样的后果就是你被排挤在他们的圈子之外。多少人在工作之余有思考过,他这一整天重复的行为对他的人生、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我们的社会只不过在一群机器的操作下循环往复罢了。
我们在这本书中看到了积极的讯号,在对美的追逐中,我们的生命也会变得绚丽多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坎坷,特别是我们这些刚涉世的“学生娃”,无论是生活或是事业,都是刚起步的时候,总免不了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困顿,总会感觉到为什么幸运之神为何总是远离你,你的前途,你的生活,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雾,让你不知何为,不只为何,迷茫、困顿、沮丧、郁闷时常伴随着你我,但如果此时你能以一种美学的态度去观察这个世界,这种生活,这种状态,恰如一剂清凉剂,你就会发现一种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你把你自己从你的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去看你的生活,去欣赏,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的牵绊,就能安闲自在的玩味于另一人的生活,并从中的得到美感。
你可曾遇到过“美”敲响你家的门?你能够欣然的将美接近家门么?别想了,真正的美只存在于未来,只存在于我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中。所以,对美心存敬畏之心,愿意穷尽一生,把“美”当成一种梦想来追逐,永远也不要停下追逐美的脚步。
这是一本描述孤儿院里孩子们平时的生活点滴,藉由主角汉琳卡来抒发孤女与恶劣环境搏斗的过程及感受。
汉琳卡从小缺乏亲人的照料,唯一能照顾他的是露阿姨,但是生活条件欠佳 ,所以无法争取到抚养权。孤独的他,不向别人提起自己的事,面对霸道的室友也只能默默容忍承担,再孤儿院中总是受到欺负,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个性偏执, 但在一次募款活动中,使他看见人间也有温馨的一面,而汉琳卡也懂的搏取他人的同情心,为了赢得奖品,他不得不作假——将炭笔涂画在眼睛周围,使成为他的绝佳武器,但却也因为想念阿姨而私自从募款罐里夺得探望露阿姨的旅费,但偷窃毕竟是件坏事,所以他一边动手,一边压制良心的挣扎,却仍兰获得募款最多奖品的待遇。我觉得这里最为精采,而这趟旅行也使他大开眼界、有所体悟。
比起汉琳卡,我觉得我幸福多了。我有家人的陪伴,从来不觉得寂寞,也能常常出去玩探访世界。所以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不应该老是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而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毕竟还有不少人生活比我们更差。
看不清这一点的人,可能恋爱会屡屡受挫,并非常无助无奈地认为自己恋爱运气不好、或遇人不淑。如果你能理解,你以为的爱,可能是建立在空中楼阁基础之上,很容易消逝、很容易破碎的。学会爱的第一步,是认清楚你是否在对方身上投射了太多并不实际存在的美好幻想,你是否明白,你的爱到底包含了什么,是否包括看到事实之后的坦荡和释然。
我们说“自然美”时,“美”字有两种意义。
看到这里,内心止不住小激动,一是很有共鸣,一是觉得朱老先生写得真好。我们常常在心里酝酿一些模糊不清的.理解和见地,看到有前辈清楚条理形相地将它们转化成优美的文字,实在是一大享受的事情。
许多人欣赏不来艺术,主要都是卡在这里了。以为“常态”是美,不符合常态就不是美,直接pass,也不多作思考。这样的人可能最欠缺的就是创造力,最有可能在生活中随波逐流、中规中矩。
想真正地开始理解艺术,一定要理解这一章的内容,“一、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二、艺术的美不是从摹仿自然美得来的。”
这也让我想起了阿兰·德波顿在《艺术的疗效》里写到的,关于我们如何借助艺术来帮助自身记住大自然的建议:“画家并不是在周围看到什么就把它画下来,考虑到画布大小有限,画家需要突出某些特征而忽略其余,这就会以特定的方式来引导观者的注意点……
所谓风景画家的风格就是画家对自然关注点的记录。观看艺术的目的不是要我们跟某个艺术家的反应一模一样,而是要从其深层方法中得到启发。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搞清楚自己究竟喜欢某片自然景色中的什么,认真看待我们在其中的经验感受,在所热衷的事物中有所选择,这样大自然才会在我们的想象中成为更加持久、更能治愈心灵的力量。”
今天我读完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第3节,让我百读不厌。
故事讲:汤姆为自己的调皮付出代价,在周末姨妈罚他干活,他用一颗白石弹让吉姆动摇了,作为交换,吉姆便帮汤姆刷栏杆,不一会他又看准一个上当的对象,他故意把刷栏杆这件事描述的很有趣,那个男孩答应把自己的苹果都给他才换回了一次机会。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原本枯燥乏味的工作被他的小伎俩换回了许多想要的小玩意。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汤姆有一个好心肠的姨妈,但汤姆却是一个生性活泼、聪明、贪玩的孩子。处处让姨妈为他操碎了心,经常惹姨妈生气,可对于他的恶作剧善良的她总是骂几句就算了。汤姆真应该让他好心的姨妈省省心,做个听话的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报答艰辛养育他长大的姨妈。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