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生活在新西兰的一对华人夫妇身上,结婚第十五年,妻子罗芸(杨彩钰饰猝然离世,隋东风(黄轩饰带着内心的悲痛和分成四份的妻子骨灰上路,他重走留下二人足迹的地方,重温了过去美好回忆,完成妻子遗愿,将妻子的骨灰分别留在了她最想“呆”的地方。在故事的结尾,隋东风回到北京,如妻子所愿,又重新拿起了笛子,养了一条像死去的“布鲁“一样的狗。
故事本身相当简单,尤其展现了隋东风对妻子罗芸的深情与无微不至的照顾。电影主要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来讲述出,妻子离世、二人开餐馆、结识梅林娜、豢养“布鲁”、林太家的生活、二人相爱结婚、看鲸鱼,向岳父母报丧等事件。明地里以路线,实则以时间为线串联起全部情节。影片缺点在于情节之间联系松散,缺乏张力,故事本身欠缺矛盾冲突,依靠好看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再辅以 “嘴上”功夫来吸引观众注意力,观影中难免让人打起哈欠。同时人物塑造单薄,缺乏立体感,主题不明确,勉强提溜出来两个主题:一个是”苦的是留下的那个人“——中年丧偶的悲痛,另一个是“开餐馆的那九年你都没吹过笛子,愿餐馆能够毁掉”——生计的操劳毁掉了生活的热情。当然,两个主题也都只是泛泛的点出来,缺乏有力支撑与深刻洞见。
影片的优点在于,精心设计过的优美镜头,展现了新西兰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深情款款的配乐,帮助人们更好的进入角色的悲伤。对戒指、鲸鱼、笛子、长椅等具有象征意味元素的巧妙设计,拨动观众内心琴弦。同时电影突显了三个小惊喜,杨彩钰的美颜,黄轩的演技以及徐帆的方言。
这部电影的好坏短长泾渭分明,显示出冯氏电影一贯的创作风格——对故事矛盾与人性挖掘的忽视,对视听元素与情感共鸣的高度看重。这些特点也决定和回答了为什么冯小刚的电影往往是票房得意,赛场失意。也说明了为什么冯小刚在名利双收后想要追求“艺术创作”却屡屡受挫。因为电影艺术的核心要义便是要在由矛盾不断推动的故事剧情中,对人性复杂而隐晦的深层纹理进行展现。可“美术助理“出身的冯小刚,没有受过电影专业的系统培养,未能经验并得到历代电影前辈遗留下来的,关于创作理论与实操技巧上的宝贵遗产。一切都依靠自己在行业的摸爬滚打,积累实战经验,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一套吸引观众的手段,从而靠着这一套票房手段从“低头哈腰”混到了“扬眉吐气”。
毫无疑问,在现实角度来评价冯小刚,他是非常成功的,贫苦出身,没有受到过良好高等教育,却依靠自己在电影行业的努力与实绩,成为中国当下最知名导演之一,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成名之后,他也试图去进行艺术创作,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从这些方面上来说,冯小刚理所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佩。只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电影票房在成就冯小刚的时候也将他的天花板给封死了,多年积累下的经验让他过于迷信“优美画面,动情音乐,卖惨煽情”能够带来的魔力。殊不知,一部电影的思想深度才决定了它的高度,一切外在的形式最终都要为思想服务,颠倒主次后,只能是娱乐观众。这就要说到“匠”与“家”的区别,前者迎合观众,后者启发观众;前者显示出技巧娴熟的聪敏,后者蕴藏深刻洞悉的智慧;前者总是汲汲于追求,后者叹息兮求索。
冯小刚身上的矛盾太多,大家对其人品与作品评价也都趋向两个极端,这一切的根由或许能从其矛盾的性格中找到答案。豆友五色全味在其影评《抱歉,我无法赞美〈芳华〉》中对冯小刚的性格进行了分析,已无我置喙的空间了,详情大家可前去一观。以下引该文的一句话。
时常都感到冯小刚的诚惶诚恐与自相矛盾。就像他经常语出惊人,但又常常很快认怂,内里其实异常谨小慎微,胆怯又不安。”
最后进行总结,冯小刚的成功与局限无不透露出其所处时代的特征,重“感性”而轻“理性”,重“利”而轻“义”,国家与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留下了一群胆怯而又不安的个人。
看了《只有芸知道》,不是很懂电影,单纯就主题有感而发。我也为男女主能相濡以沫、爱对方胜过爱自己的爱情感动到落泪,但总觉得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更“露骨”地站在其他角度表达爱,甚至可以“教一教”我们如何去爱。
深爱不易,值得感动和歌颂,但懂更难,需要寻找和努力。在我的理解中,东风和芸正是因为太爱对方,太想给对方“自以为”对方想要的生活,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份因爱而创造的生活,抑制了自己,也拴住了对方。
最悲情的在于,他们并不是,把自己想要的生活强加给对方,他们二者都在努力为对方而活,压抑着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却不知道对方也在为自己这样努力着。他们认为自己正在给对方想要的生活,但是相反。而这个拧巴的矛盾在小芸身上更表面化的原因,是她知道自己的生命更短,她又怕自己终是没机会看更大的世界了,但她又知道半路留下的那个更苦的人是谁,她想从着他,过他想要的生活。
餐馆毁了,小芸看着东风的心痛自责自己捅了他一刀,但东风真的是心疼餐馆吗,在他心中,有生意,是构成小芸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为了云停下,却不知云想走。云紧紧抱住了风,也封住了自己的心。
我希望你能过上自己想过的人生,却忍不住为你而改变。
林太是个太好太好的人,但在婚姻方面,她给两个人的引导,不算适当(希望不要被喷)。林太和东风清楚小芸缺乏安全感,却不了解她如此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很难“对症下药”。于是林太只是站在普通女孩缺乏安全感的角度,告诉东风“有房子,有生意,就是最好的安全感”。这才有了东风当下长笛,拿起菜铲的改变。他真的那么想做厨师开餐馆吗?我觉得未必。小芸一定不只一次试探东风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她小心翼翼地,生怕听到和自己相反的答案。他说,只想过有她的日子。东风是说了心里话的,只是他错认为想要留住她,就要这样过日子。
而小芸,缺乏安全感的背后是因为极其特殊的原因,东风一开始猜不到是情理之中。但其实有些想不通为什么他难以捕捉到那些细节,努力深入了解这个女孩儿。其实从小芸带东风去赌场决定二者婚姻大事就能看得出,她要的安全感,绝非是房子和生意,以及十五年一成不变的生活。他没有理解她想去看鲸鱼,不是简单地一次旅游,他没有理解她想要的安全感,是怕短暂的生命中,来不及体验世界之大。她定义的安全感,甚至和常人是相反的。但林太告诉她,婚姻没有完美的,再相爱的人都有想离开对方的念头,长久的夫妻,要靠熬。所以当她满脸不开心想要脱离现在的生活时,她没有选择沟通,她选择隐忍,她只敢对着极光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她事后自责毁了“他想要的生活”。
如果他们都给对方机会,去了解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即使小芸45岁会走,我觉得这边爱情也不存在遗憾。他们并没有对对方敞开心扉过,因为他们爱对方胜过爱自己。他们难以启齿,要求对方为自己改变,却能十几年如一日地,为对方而克制自己。
对我而言这样的解读,算是能够帮助我打破对婚姻的一些看法。感情不应该是“自以为是”的,一味地“自我牺牲”也是不健康的,我们应该学会给彼此沟通的机会,学会倾听对方固然重要,适当地表达自己也同样。
懂比爱更不易。但我还是被他们感动地痛哭流涕,可能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单单是爱,就很难了。
最后提一下在《武林外传》中,白展堂对展红绫说:“遇到你我想,你要是个贼多好”。对湘玉说:“遇到你我想,我要不是贼多好”。可能爱对方和爱自己,大多数时候都是矛盾的吧。
愿我们都能摸索到,在感情中成就对方也成就自己的方法。
凯库拉是最后隋东风带罗芸看鲸鱼的地方。
《只有芸知道》上映前,冯小刚说:“年过六旬,是时候直面本心了,在《芳华》里我摘掉了面具,但是在《只有芸知道里》我脱掉了铠甲。双鱼座,就别伪装成变形金刚了。”
电影是根据冯小刚好友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引用第一人称的旁白自述,使得影片中的感情更加真实,故事的讲述就像是缓慢的溪流,在平静中慢慢的推进着。
这些其实与冯氏电影的风格存在着很大差异,不难感受到从《芳华》到《只有芸知道》,冯小刚已经越来越走出自己心中的边际。年龄的增大使得他对世间的事情认识的更加深入,同样也更加的容易让人感动,容易落泪。
微博上流出一段视频,冯小刚和挚友在车上改台词,两个年过半百的人坐在车上点根烟,说的那些话,完全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视频结尾处,冯小刚导演抽着烟说完那些话,还留下了眼泪。
他的挚友听完也下车了,可能他又想起他的爱人,心底依旧还是会揪心一疼。正如冯小刚评价自己一般,慢慢的变得敏感、脆弱、浪漫。
过于多的煽情镜头和音乐,其实是电影为人诟病的一个地方,可我却认为,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感情的珍贵与动人。
冯小刚在电影中讲述着好朋友的故事,可我能感受到,冯小刚其实是在讲自己与这个世界、与过往的感情。
如果从冯小刚之前的作品,一直看到《只有芸知道》这部电影,我想我们都能感觉到:冯小刚老了。曾经那个“小钢炮”在年岁的冲洗下变得平静,从容。与之相对应的是他的电影更加温情平静,也更加让人怀念动情。
北京是影片最后一个出现地点,也是芸的另一个归宿。如今,甚至以后。布鲁静静的长眠在克莱德,广阔草地上那颗像芸一样的大树下。
半路上留着的那个人,苦啊。隋东风和罗芸捐赠的长椅,永久的矗立在新西兰的一片草地中。凯库拉的鲸鱼依旧高高跃起翻滚,蓝色的大海给人以无限的宁静和安全感。
梅琳达依旧自由如风地穿梭在万千世界的一隅之地。罗芸的餐馆灯火依旧,来者不绝。东风仍就生活在奥克兰,静静的等着芸回来。
但这一切,只有芸知道。或许有种爱情,就叫做只有芸知道。
故事发生在生活在新西兰的一对华人夫妇身上,结婚第十五年,妻子罗芸(杨彩钰饰猝然离世,隋东风(黄轩饰带着内心的悲痛和分成四份的妻子骨灰上路,他重走留下二人足迹的地方,重温了过去美好回忆,完成妻子遗愿,将妻子的骨灰分别留在了她最想“呆”的地方。在故事的结尾,隋东风回到北京,如妻子所愿,又重新拿起了笛子,养了一条像死去的“布鲁“一样的狗。
故事本身相当简单,尤其展现了隋东风对妻子罗芸的深情与无微不至的照顾。电影主要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来讲述出,妻子离世、二人开餐馆、结识梅林娜、豢养“布鲁”、林太家的生活、二人相爱结婚、看鲸鱼,向岳父母报丧等事件。明地里以路线,实则以时间为线串联起全部情节。影片缺点在于情节之间联系松散,缺乏张力,故事本身欠缺矛盾冲突,依靠好看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再辅以 “嘴上”功夫来吸引观众注意力,观影中难免让人打起哈欠。同时人物塑造单薄,缺乏立体感,主题不明确,勉强提溜出来两个主题:一个是”苦的是留下的那个人“——中年丧偶的悲痛,另一个是“开餐馆的那九年你都没吹过笛子,愿餐馆能够毁掉”——生计的操劳毁掉了生活的热情。当然,两个主题也都只是泛泛的点出来,缺乏有力支撑与深刻洞见。
影片的优点在于,精心设计过的优美镜头,展现了新西兰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深情款款的配乐,帮助人们更好的进入角色的悲伤。对戒指、鲸鱼、笛子、长椅等具有象征意味元素的巧妙设计,拨动观众内心琴弦。同时电影突显了三个小惊喜,杨彩钰的美颜,黄轩的演技以及徐帆的方言。
这部电影的好坏短长泾渭分明,显示出冯氏电影一贯的创作风格——对故事矛盾与人性挖掘的忽视,对视听元素与情感共鸣的高度看重。这些特点也决定和回答了为什么冯小刚的电影往往是票房得意,赛场失意。也说明了为什么冯小刚在名利双收后想要追求“艺术创作”却屡屡受挫。因为电影艺术的核心要义便是要在由矛盾不断推动的故事剧情中,对人性复杂而隐晦的深层纹理进行展现。可“美术助理“出身的冯小刚,没有受过电影专业的系统培养,未能经验并得到历代电影前辈遗留下来的,关于创作理论与实操技巧上的宝贵遗产。一切都依靠自己在行业的摸爬滚打,积累实战经验,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一套吸引观众的手段,从而靠着这一套票房手段从“低头哈腰”混到了“扬眉吐气”。
毫无疑问,在现实角度来评价冯小刚,他是非常成功的,贫苦出身,没有受到过良好高等教育,却依靠自己在电影行业的努力与实绩,成为中国当下最知名导演之一,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成名之后,他也试图去进行艺术创作,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从这些方面上来说,冯小刚理所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佩。只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电影票房在成就冯小刚的时候也将他的天花板给封死了,多年积累下的经验让他过于迷信“优美画面,动情音乐,卖惨煽情”能够带来的魔力。殊不知,一部电影的思想深度才决定了它的高度,一切外在的形式最终都要为思想服务,颠倒主次后,只能是娱乐观众。这就要说到“匠”与“家”的区别,前者迎合观众,后者启发观众;前者显示出技巧娴熟的聪敏,后者蕴藏深刻洞悉的.智慧;前者总是汲汲于追求,后者叹息兮求索。
冯小刚身上的矛盾太多,大家对其人品与作品评价也都趋向两个极端,这一切的根由或许能从其矛盾的性格中找到答案。豆友五色全味在其影评《抱歉,我无法赞美〈芳华〉》中对冯小刚的性格进行了分析,已无我置喙的空间了,详情大家可前去一观。以下引该文的一句话。
时常都感到冯小刚的诚惶诚恐与自相矛盾。就像他经常语出惊人,但又常常很快认怂,内里其实异常谨小慎微,胆怯又不安。”
最后进行总结,冯小刚的成功与局限无不透露出其所处时代的特征,重“感性”而轻“理性”,重“利”而轻“义”,国家与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留下了一群胆怯而又不安的个人。
《只有芸知道》由黄轩和杨采钰主演,改编自冯小刚好友张述的真实经历,讲述的是男主角隋东风和女主角罗芸在新西兰的爱情故事,从相遇到相守,再到女主去世,男主完成妻子遗愿,整整15年的故事。
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也没有什么太强烈的戏剧性,要拍得动人挑战性很大。这就让人好奇冯小刚为啥愿意拍这样一部朴素的爱情片出来?
这部电影,吸引人的不只是故事讲的动人,也不仅是新西兰清新唯美的风景令人眼前一亮,更不仅仅是杨坤谭维维的歌声萦绕在耳,更在于冯小刚通过这部电影展示了他超强的功力。
他通过时空倒叙插叙的方式,把一个细水流长的故事展示得充满柔情和温度,使得观众在被电影感动的同时,又能让人联想到自身感情经历中的点点滴滴。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冯小刚被张述夫妇的爱情感动到了。他们的感情简单纯粹,美好温暖。普通人的爱情也可以惊艳时光,也可以把日子过成诗。
第二个就是,冯小刚坦诚自己已经62岁了,拍电影的时间也不多了,这时候想拍一些暖心而又美好的东西。
无疑,张述夫妇的感情经历触动了他。在冯小刚看来,老一辈人纯粹的感情观在这个浮躁、追求速度的时代尤为珍贵 。
在《只有芸知道》里,黄轩饰演的男主角隋东风同样是一个招人喜欢的贴心暖男。
电影中车位被占,隋东风还没那么生气,但是一看到女主罗芸被人无理推搡,就气打不一处来,直接上去就是抡拳头,打得对方满地找牙。
生活中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情节不少,但是隋东风真正对罗芸的呵护和体贴,就经常体现在一些细节里。
比如隋东风注意到女主出去打零工不爱戴手套,手上的皮肤都磨破了,就默默地跑去买了个护手霜给女主用;结婚后,两人的感情如胶似漆,哪怕只是看着他们俩相互依偎在树下看悠悠白云;在餐馆边安安静静地晒着太阳,你也会觉得这样的爱情美得不像话,暖的如太阳。
结婚那晚,隋东风曾对罗芸说过一段土味情话:我喝汤,你就吃肉;我吃肉,你就吃燕窝,反正家里最好的东西一定是在你的肚子里。听了这些话,罗芸就忍不住抹起了眼泪。
情话虽然腻歪,但却情真意切,他对妻子的保护和爱意确实都体现在生活的细微处:两人开了家中餐厅,妻子得空进来帮忙洗菜都要被他唠叨;妻子喜欢鲸鱼,他就骗她出去采购东西,结果偷偷在卧室里装了巨大的鲸鱼背景板;有客人吃霸王餐闹事,他就第一时间冲出来挡在妻子前面。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呈现的是一种感情付出不平衡的状态。
其实并非如此,开头就有许多细节呈现,女主罗芸作为贤内助,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会担心男主抽烟影响身体健康、担心男主太累而尽力去帮他分担餐馆工作,甚至到了自己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也放心不下男主,虚弱的她缩在男主怀里说:
半路留下来的那个人,苦啊……
就是这样一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泪点。相濡以沫的爱情,到最后却只剩下一个孤单的人缅怀,那种痛,那种无能为力,深入骨髓,令人感同身受。
可以说,他们两人所呈现出的感情戏就是国人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完美的爱情状态——举案齐眉,相濡以沫。
这样的故事,任何一个深爱家庭的男子都会被击中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以至于不顾一切、不再扭捏地勇敢表达自己对爱人浓浓的爱意。
茫茫人海之中,有幸遇见了你,可以相爱可以相守。直到现在青石写这段文字都忍不住想落泪,作为男性影迷来说,这时候我们都会去追溯回忆生活中是否哪里做得不够好,哪里亏欠了另一半,得抓紧时间弥补,莫留遗憾。
不要等意外发生了,才去想着假如还有明天。
活在当下,珍惜这一份感情,就是这部电影给我们最大的感悟。
不是很懂电影,单纯就主题有感而发。我也为男女主能相濡以沫、爱对方胜过爱自己的爱情感动到落泪,但总觉得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更“露骨”地站在其他角度表达爱,甚至可以“教一教”我们如何去爱。
深爱不易,值得感动和歌颂,但懂更难,需要寻找和努力。在我的理解中,东风和芸正是因为太爱对方,太想给对方“自以为”对方想要的生活,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份因爱而创造的生活,抑制了自己,也拴住了对方。
最悲情的在于,他们并不是,把自己想要的生活强加给对方,他们二者都在努力为对方而活,压抑着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却不知道对方也在为自己这样努力着。他们认为自己正在给对方想要的生活,但是相反。而这个拧巴的矛盾在小芸身上更表面化的原因,是她知道自己的生命更短,她又怕自己终是没机会看更大的世界了,但她又知道半路留下的那个更苦的人是谁,她想从着他,过他想要的生活。
餐馆毁了,小芸看着东风的心痛自责自己捅了他一刀,但东风真的是心疼餐馆吗,在他心中,有生意,是构成小芸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为了云停下,却不知云想走。云紧紧抱住了风,也封住了自己的心。
我希望你能过上自己想过的人生,却忍不住为你而改变。
林太是个太好太好的人,但在婚姻方面,她给两个人的引导,不算适当(希望不要被喷)。林太和东风清楚小芸缺乏安全感,却不了解她如此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很难“对症下药”。于是林太只是站在普通女孩缺乏安全感的角度,告诉东风“有房子,有生意,就是最好的安全感”。这才有了东风当下长笛,拿起菜铲的改变。他真的那么想做厨师开餐馆吗?我觉得未必。小芸一定不只一次试探东风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她小心翼翼地,生怕听到和自己相反的答案。他说,只想过有她的日子。东风是说了心里话的,只是他错认为想要留住她,就要这样过日子。
而小芸,缺乏安全感的背后是因为极其特殊的原因,东风一开始猜不到是情理之中。但其实有些想不通为什么他难以捕捉到那些细节,努力深入了解这个女孩儿。其实从小芸带东风去赌场决定二者婚姻大事就能看得出,她要的安全感,绝非是房子和生意,以及十五年一成不变的生活。他没有理解她想去看鲸鱼,不是简单地一次旅游,他没有理解她想要的安全感,是怕短暂的生命中,来不及体验世界之大。她定义的安全感,甚至和常人是相反的。但林太告诉她,婚姻没有完美的,再相爱的人都有想离开对方的念头,长久的夫妻,要靠熬。所以当她满脸不开心想要脱离现在的生活时,她没有选择沟通,她选择隐忍,她只敢对着极光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她事后自责毁了“他想要的生活”。
如果他们都给对方机会,去了解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即使小芸45岁会走,我觉得这边爱情也不存在遗憾。他们并没有对对方敞开心扉过,因为他们爱对方胜过爱自己。他们难以启齿,要求对方为自己改变,却能十几年如一日地,为对方而克制自己。
对我而言这样的解读,算是能够帮助我打破对婚姻的一些看法。感情不应该是“自以为是”的,一味地“自我牺牲”也是不健康的,我们应该学会给彼此沟通的机会,学会倾听对方固然重要,适当地表达自己也同样。
懂比爱更不易。但我还是被他们感动地痛哭流涕,可能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单单是爱,就很难了。
最后提一下在《武林外传》中,白展堂对展红绫说:“遇到你我想,你要是个贼多好”。对湘玉说:“遇到你我想,我要不是贼多好”。可能爱对方和爱自己,大多数时候都是矛盾的吧。
愿我们都能摸索到,在感情中成就对方也成就自己的方法。
因为,主人公隋东风和罗芸的往事,只有他们知道,罗芸隐藏了什么秘密,只有她知道。
同时,我也明白了,女主人公为什么叫“芸”。因为,芸,对中国人来说,是个特殊的名字,清朝作家沈复的《浮生六记》女主人公就叫“芸,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因为确有其人)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芸”是沈复的妻子陈芸,两人曾经有过一段清淡快乐的生活,但后来因为沈家家庭内部的骤变,两人被逐出门外,在一段艰苦的、相依为命的生活之后,陈芸早早去世。
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译为英文,并且写了序言,在序言里,他说出了上面那句话,还这样概括了陈芸的一生:
她的一生,正可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她是“事如春梦了无痕”,要不是这书得偶然保存,我们今日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女人生在世上,饱尝过闺房之乐和坎坷之愁。
我现在把她的故事翻译出来,不过因为这故事应该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小无猜的夫妇简朴生活中,看她们追求美丽,看她们穷困潦倒,遭到不如意事的磨折,受奸佞小人的欺负,同时一意求享浮生半日闲的清福,却又怕遭神明的忌——在这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
两位平常的雅人,在世上并没有特殊的建树,只是欣赏宇宙间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同几位知心友过他们恬淡自适的生活——蹭蹬不遂,而仍不改其乐。
隋东风和罗芸,在很多地方,就像是1980年代的沈复和陈芸。自从离开北京去了新西兰之后,整整十五年时间,他们在一个叫克莱德的小镇上,在蓝天绿草间,过着安静的日子。
他们拥有一间小小的中餐馆,在小山坡上拥有一个美丽的家,还收养了一只名叫blue的流浪狗。他们一起打理餐馆,一起结伴回家,直到一些小小的变故发生。
这部电影,和冯小刚导演所有的电影都不一样。他之前的作品,都是强剧情的,要有故事,有笑料,有强烈的感情。这个故事却极其清淡,节奏悠长缓慢,画面时时停留在草地、树林和山岗上。
能被称得上剧情的,就是两口子清淡如水的生活,生活里的那些琐屑小事,这些小事,还发生在被视为已经进入“历史的终结”状态的新西兰这样的国家,更是淡若微风。而故事里露面超过一分钟的演员,把狗算上,不会超过十个。
但就是这样一个电影,让人没有一刻失神,让电影院里的观众,从头到尾流泪。这个“芸”,和那个“芸”一样,和爱人安静相守,在平静的生活里追寻美,念念不忘高山大川,北极光,和海上的鲸鱼。两个“芸”,像是两朵两生花,可以说明,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其实古今同步。
在这个故事里,扮演了“芸”这样一个“最好的女子”的,是杨采钰。
很多人是通过《1980年代的爱情》和《芳华》知道杨采钰的,其实她出道很早,算是童星出身,央视制作的动画片《哪吒传奇》的片尾曲《少年英雄小哪吒》,就是她在11岁的时候唱的。
这首歌由著名词作家乔羽作词,李海鹰作曲,“是他是他就是他”是许多经历过九十年代的人的深刻记忆。后来,她去了美国读书,19岁时,她回国考进北京电影学院,进入表演系。
她是那种举重若轻的学霸女孩,到什么地方都迅速崭露头角,小时候是歌星、主持人,考进北电,就成为表演系大一课代表,还担任过第十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大学生电影展双语主持人,演过《芳华》,和钟楚曦、苗苗、李晓峰一起成了“《芳华》四美”。
但即便这样,《只有芸知道》里的罗芸,对她来说,或者说,对很多女演员来说,都是很难演的角色。
首先,这个故事有真实的人物原型——这是冯小刚的挚友张述和妻子罗洋的故事,张述后来回国从事的是电影工作,和冯小刚合作了十几部电影。不论张述还是冯小刚,对角色的表现都是有要求的。
其次,这是一个清淡故事里的清淡角色,没有戏剧化的转折,没有拯救人类的弧光,没有咆哮,没有大段声泪俱下的告白,甚至连最有可能催泪的病中情景,也被很技巧性地简化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