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早春的,带点儿寒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平台也绿了。宋朝的王安石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说的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
在风的吹拂下,满山满坡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春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再看看春天的天空吧。怎么天空也是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啊,那是孩子们放的风筝。在蓝天白云映照下,千姿百态的风筝潇洒自如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春天属于孩子们,天空属于孩子们,然而他们不是同时也在努力地打扮着春天,增添着春天的色彩吗?
我喜欢南京的冬天,因为北方的人都说冷;就像南京的夏天,南方的人都说热。
也许和地理位置有关,依江临海,丘陵环抱。南京地域上亦南亦北,语言上异南方吴侬似北方官话,性格较南方人直率少北方人粗犷,体型较南方大,比之北方又小,独有气候,特别是冬天,说起来有底气。
南京的冬天,温度未必最低,但因沿江靠海,水系密布,空气湿度大,随着风雨肆虐,那是一种侵入骨髓般湿漉漉的冷。这里下雪的前奏往往是下雨,下雨雪或冰珠,反正都带着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干冷,零下十几度挺唬人的。可到了南京,温度并不张扬,但湿冷湿冷的感觉,零下几度就撑不住了。南京和北方还有不同,室内室外温差不大,没有热炕头之类的设施,空调也是近几年的事,为了省电还不整日开启,这可吓坏了初到乍来的人们。所以无论南北,众口一词,南京的冬天,冷!
南京的冬天有特点,就像南京的夏天,一丝风儿都没有的火炉,外人也少有经历。其实南京也有明媚的春天,温柔的秋天,但寒冬和酷暑更有特色,反而让人们牢牢地记住了。
寒风刺骨、冰冻三尺、白雪皑皑、枯岭寒松都是冬天的符号,寒冷就是冬天,而冬天的湿冷却是南京的.情调。少了它,南京便少了一份刚毅、忍耐和沉稳,也少了包容、期待和冲动有时湿度也会决定温度。
我喜欢南京的冬天,就像南京的夏天,因为走了极端,极致,所以有了特点,也有了特长。在南京生活的人都具备了很强的忍受力和适应能力。历经世世代代,南京居然还是王气聚集之地,尊为六朝古都,贤人墨客人才辈出,帝王将相轮番定都,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产丰富,就连国父孙中山也眷恋金陵,坐落在钟山南麓的中山陵园为世人所景仰,不能说和气候、地理没有关系。
其实无论你是什么人,来自何方,想干怎样的事情,只要在南京,就一定能够找到你的企盼和机会,这和冬季无关。就像季节更替不会因为你的喜好而止步,也不会因为你的情绪而改变,所以不需要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子,有阳光,还是灰暗,下雨或下雪,只要抓住现在,抓住眼前就好。
这一刻,我想起一个属于南京的专用名词实在,实实在在的明城墙,实实在在的冬天,实实在在的人,一切都体现在它的坦诚和实在中,就像南京的大萝卜。
或许这时才恍然大悟,南京的冬天就是湿在的冷,但却是磨练天下万物的好时机。正像历经了无数严冬风雪的考验,造就出我们的市花:梅,那样在寒冬中迎风傲雪的高风亮节,敢于在逆境中拼搏,在困境中奋起,于冷傲中绽放!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南京。
冬至的南京有点冷,窗外阴沉沉的下着小雨,湿冷湿冷,像要下雪,我倒不去想,大抵雪的颜色是白色应该不会变的。
我不喜欢南京的冬天,不像哈尔滨那样大雪纷飞,也不像海南岛那样阳光明媚,很少下雪,也不常阳光明媚,总是下雨,还冷得要命!瞧,现在还在下呢!
孩子们是盼望着下雪的,可南京似乎存心跟我们做对,总是一个劲的下雨,让人心烦,偶尔下了一次雪,虽然雪下得十分大,但雪花确十分小,刚到地面就融化了,扫兴极了!
不下学就算了,暖国下雪的次数本身就不多,到是出太阳暖暖身子啊!刚洗过的衣服需要晾,冷冰冰的被子需要晒,哎,太阳只露出了半边脸,就被急急赶到的乌云吞噬了,不一会儿,整个世界就被雨网住了,一下就是三两天,没有春雨的温和,没有下雨的凉爽,雨点夹杂着针一样的冰,打在人身上,既疼又冷,难受极了!
一天到晚,天灰蒙蒙的,鸟儿回到可他精心制作的家里,狗儿躺在主人温暖的家里不愿出来……
南京的冬天,就是这样,讨厌的雨的世界,下着,下着……
今年寒假,我和范布宁等三个小朋友一起去报了一个“素描班”,除了画架等材料,学费全免,连“学生”也是“老师”组织起来的。哈哈,其实是我想学素描,妈妈帮我组织的,因为她就是老师。
第一节课是教画圆柱。在正式画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铅笔要削好,画架要搭好,纸要铺好……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动手画,还得先看示范吧。先打一个框架,再打线条,深深浅浅……转眼间,一个漂亮的圆柱就诞生了,好像是放在纸上的,超有立体感。因为素描有高光点、亮面、灰面、阴影、明暗交接线五调子,把这五调子表现出来就有立体感了。看着妈妈画,我想:“这简单,看我的!”于是开始学妈妈的样子打框架。但有句话说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难。
刚开始打圆柱上面的那个扁圆时就发现:原来这么难!笔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圆。而妈妈要求用直线组成圆,我却直线画成了圆弧。这时我一开始的高兴劲全像天边的云被风吹走了一样,无影无踪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勉强画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妈妈说我画得:1、太小;2、结构不对。两个原因就把我的这幅“佳作”PS掉了,并让我在反面重画。这真让我“欲哭无泪”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妈妈是怎么画的,然后学着妈妈样用心去临摹,终于又一次勉强把框架画好了。看看范布宁:哇,她画得真快!但我告诫自己:不能急,画得太快会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来是在框架里用线条画出明暗,这样就有立体感了。打线条也是有讲究的,线条要打得两头一样粗细,做到“两头轻,中间略粗”为最高境界。但这种线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打线条千万不能乱,打出来要一组一组的,并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横着的一组,再打斜着的一组;第三点是线条的深浅关系,如果要浅,则既可以减少线条数量,也可以把线条加深或变浅,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样,加深或变浅可以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
最后,我完成了那张作品。看着有些模样的圆柱,我颇有些自豪:这可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哦!当时自以为画得不错,等到“培训班”结束,看看真是实在比较糟糕的。我的素描旅程作文青春人物素描作文课间十分钟素描作文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