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海蛎煎,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而今天,我要做的是与海蛎煎相似的美食,海蛎饼。至于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等我做完就知道了!
首先,我先准备好食材:一个鸡蛋。一袋炸粉。半斤海蛎和三两根葱。开工!
首先把一个鸡蛋打入盆中,搅拌均匀,然后,把一袋炸粉也进去,再次搅拌均匀后就面粉色。接着,再把清洗得干干净的海蛎和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葱放进去,依然是搅拌均匀。最后,就该把盐和味精之类的调味品下去,还是搅拌均匀。这样,原料就准备好了。
紧接着,就该进行“炸”这道工序了。俗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不是嘛,自从上次被油溅过之后,我这“大厨”的胆子就变小了,不敢把菜倒进锅里,特别是煎。炸东西。但,这次,为了能吃到美味的炸海蛎饼,我豁出去啦!
一般的炸海蛎饼应该挖两汤勺的原料(两汤的原料合约等于个大的舀汤的子的一半的原料量,再把汤匀悬在离油面约只两厘米的空中,把原料轻轻倒进去,这是第一步。接着,炸至金黄色时,翻面,另一面也一样,直至两面都炸至焦金黄色时,就可以出锅了。
色香味俱全的炸海蛎饼出锅喽!一种浓浓的混合香味扑进了我的'鼻子里,焦金黄色的表面,十分诱人。赶快尝一尝吧!咬口,各种不同的香味都飘了出来,比之前更浓郁,酥酥的外口感有一点像炸鸡翅的外壳口感,说也说不出的人间美味呀,对了!吃完了炸海蛎饼后,该说说海蛎煎与炸海蛎饼的相同与不同了!相同之处是它们的食材中都有海蛎。而不同点则比较多:第一,它们的口感不同,海蛎煎吃哪儿哪儿好像都差不多,而炸海蛎饼则是外酥里嫩,第二,炸海蛎饼比较小巧,而海蛎煎则很大块。第三,海蛎煎的海蛎腥味有点重,有些人(比如我闻到便想呕吐,而炸海蛎饼呢,却恰恰相反,它的海蛎味并没有完全覆盖,留有淡淡的香味,与炸粉的香味相混合,也就是说,它的香味是恰到好处的。总之,我还是更倾向炸海蛎饼的口感与味道。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海蛎饼,还需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我才做了一次,就那么累,而妈妈,每天要做不同的美食来迎合我们的胃口多么辛苦啊!今后,我也要“乌鸦反哺”,学做更多的美食给爸爸妈妈吃!
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人口最多的大城市。许多人认为,在大城市过的节日,习俗没有在农村过得那么“有声有味”。中秋节,农村的月光总是比城市的皎洁;重阳节,在农村轻松就可以找到的山岭和茱萸;但在城市中已变得奢侈;在元宵节,农村独有的鸟叫,元宵节才过得更有情趣等等。但是,在我心中,重庆过春节时也有着一种独特的风味。
春节,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迎接春节的到来。远远望去,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灯光,这灯光不是一般的色彩,而是五彩斑斓的,将春节的到来和团圆的喜悦如春雨般——“绵绵情义”洒向了大地。
在春节这场“戏剧”中,主角的位置非鞭炮莫属了啦!在小区里,总会不时发出震人心扉的爆竹声,让人心潮澎湃。放下手中的作业,带上老爸老妈,一起到楼下小区指定放鞭炮的地儿玩上几回合。瞧去!一发接一发的烟花如飞天银龙般直冲云霄,一个个爆竹如昙花一现,照亮我们的心灵。相信在这么强大的力量下,被天神锁进深山的“年”肯定不会再来祸害人间了吧!
春节,不论是什么地方,做着怎样伟大事业的人们,总是会回到家中,与家人,亲戚朋友聚一聚。每到饭点,走廊上的酒肉味沁人心脾,让人防不胜防,垂涎三尺,真想对那些美味“大开***戒”。吃完了晚饭,五湖四海的朋友,亲人们开始在一起谈天说地,聊家常,其乐融融。夜深了,我们连睡觉的影都还没有。
说起春节,怎么可以少了“压岁钱”这出压轴戏呢?每当孩子们收到长辈们用红包装满祝福的沉甸甸的“压岁钱”的时候,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同时,为了表示对长辈们的敬意,我们做儿女的也不望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婆这些至亲献上一杯热茶。
春节就如浮云朝露般悄然而去了。但是在正月十七的夜晚,孩子们面带微笑地睡了,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因为在那“压岁钱”的保卫下,在新的一年中会平平安安;父母也面带微笑地睡了,你也别问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在晚辈那饱含温情的茶水的祝福下,新的一年必定会一帆风顺。
中国古代文化不仅仅是传统的习俗,而是一种精神文化。小时候爱春节,为的是那些让人爱不释手的压岁钱;现在爱春节,为的是与家人们多聚一聚,多聊一聊,发扬一种孝、礼、敬的优良品质。
元宵节有灯会吗?我还没有看过美丽的灯会,到时候一定要拜托爸爸开车带我去看,我好期待喔!
灯会是什么?是不是整条街都挂着灯?有纸做的大型娃娃,里面放着五彩缤纷的灯泡?有很多的.造型?可以拍照吗?这么多的好奇,这么多的疑问,只好等到元宵节的那一天晚上,爸爸带我去才知道了。
我爱吃汤圆,汤圆有红色也有白色的,红色的汤圆是不是有色素?一边吃汤圆,一边看灯会,该有多棒?爸爸!带我去看灯会吧!
端午节快到了,说起端午节的习俗各地都不一样,但总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在我们家乡每到此时就会有很多习俗,比如门口插艾、吃煮鸡蛋煮大蒜,讲究一些的家庭是吃粽子、吃炸水饺、然后就是在手腕脚腕上系五彩绳,脖子上挂香布袋,鼻子、耳朵、肚脐抹雄黄酒。
端午节的前一天大人们就到地里拔回一些艾插在门上,听老年人说,端午节拔回的艾***菌驱邪效果最佳,把艾插在门口上,既起到***菌作用,又能避邪驱鬼魅。现在在城里,一到这个时候一些山区的农民就会在野地里拔一些艾到城里卖给城里人赚钱,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乡的坡坡岭岭上到处长的都有,到了端午节你在地里检一些长的又粗又壮的艾拔下来,拿回家插在门上就行了。
关于吃粽子、鸡蛋、大蒜,小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什么用意,后来我才明白主要是纪念屈原。据《读齐谐记》载,屈原五月初五投汩罗江,人们听说后竞相划船来救他,但为时已晚,人们为了缅怀他,每到这一天,就会向江里投煮熟的鸡蛋、大蒜和用竹筒装着的江米,让屈原的在天之灵享用,以寄托人们对屈原的敬仰之情。但投进江里的江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有一个聪明人就把江米包进棕叶里,再用五彩线捆上,蛟龙害怕这种东西,就不敢再偷吃了。后来人们为了求富祈祥,就用竹叶或者苇叶包成各种各样的粽子,从而演变成了一种求富祈祥的风俗。
关于佩戴香包、抹雄黄酒习俗。小时候听老年人说是为了避邪,其实不然,据《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五月初,女人们剪“彩”叠“福”,用软布裁制成“老寿星”、老虎、蒜头等小包包,包里装上香草、薄荷、杨杞枝、艾草等中草药,给小孩带上,有的家庭用中草药制成雄黄酒,抹在小孩的鼻子上、耳朵上、肚脐上,主要都是防止夏天毒虫的侵袭。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佩戴芳香药物以祛除不祥和防止污浊气味的侵袭,《楚辞.离***》:“扈江离御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另据书载,汉代疫疠流行,“温气毒疠,千户灭门”,人们用薰草等7种药物,制成香囊“佩之可以疠”,由此可以看到,古代人们佩戴芳香药物香囊,与当时防疠流行有一定的关系。
另据现代有些专家研究称,佩戴药物香囊能改善人的免疫状态,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所以民间习俗都有一定的出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实践的结晶,也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也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