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你就是曾经陪我欢笑的人。
我静静的坐在窗前,望着天空中北归的大雁,在心中仔细搜索着我们以往发生的`一切,虽然你我今日以分离,而我们以往的欢笑在我眼前依旧历历在目,宛如印在心底,无论如何也无法泯灭。
在我的印象中,记忆最深的就是你的微笑。
在我的印象里你长着一对十分搞笑的八字眉,在八字眉下是一对小但有神的眼睛,你的身材比较胖,肚腩鼓鼓的。一笑起来肚腩抖个不停。
记得,那是我刚转到新学校时,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我,为了融入到与大家的氛围中,我想到了一个给大家讲笑话的办法,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每次讲笑话,听众当中都有你,你一听见我讲笑话,经常会笑个不停,肚腩也就动个不停,从那以后你就有了两个外号“捧场王”“眯乐佛”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哥们。
记得那是一节体育课,我和同学们在篮球场上玩的不可开交,队友刚把球传给我,不知后面追来的是谁,险些把球抢去,为了躲避追抢,我加快脚步跑了起来,可是不知怎么,脚下一滑,惨剧发生了,我摔了个四脚朝天,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我连一下子红了起来,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你跑过来,立马也摔在了地上,摔的样子更是滑稽,这时你就成了同学们的笑料,当时我知道你是怕我没面子才故意摔倒的,你看看我,我也看看你,都忍不住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时我心里只想说一句话“朋友,有你真好”
虽然你我今日以分别,但我对你的思绪不止,其中最让我怀念的就是你的笑,你的笑充满了“真”,“善”,“美”,充满了对友谊的忠贞,现在,我真的想看见你的笑。
我多想看见你的笑啊。你发自内心的笑,你纯洁的笑,你快乐的笑,笑容在蒸腾、翻飞、回响、升华。你笑得那么美,给人以一种快乐、美好。
在一个晚上,四周一盏盏灯都陆陆续续的灭了,而你卧室的灯依然还亮着,你正埋头于题海之中,只有一盏孤灯整晚陪伴着你,你的脸上只剩下悲伤与失落,没有一点儿快乐,你眼睛的周围是淡淡的黑眼圈。早上上课时,你几乎都要睡着了,但还得强忍着,上完了课。回到家后,又要面对成山的作业,你依旧是满脸的倦意……熬到了周末原以为可以美美的睡上一顿好觉,但你的妈妈却早早的把你叫起来,于是你又埋头苦干起来,这种日子总是熬不到头,在你的脸上总是看不见灿烂的笑容,只有一脸的倦意与眼角说不出的哀伤。
你不禁陷入了思考:每天上学、做作业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考试吗?为了让***妈高兴?只是为了你自己的未来罢了!于是你又开始埋头于一轮又一轮的题海之中。
临近月考,更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生活的节奏变得急促,抓紧每一秒钟来复习,但浓浓的困意使你事倍功半,此时你的脸上布满了倦容,望着眼前那堆成小山的书、题,你的眼里慢慢凝聚起了悲伤、失望与痛苦。这时,我是多么想看见你的笑啊!
在考场上,你手拿着笔,不停地写着,但困倦冲击着你的大脑,使你发挥失常,而此时,你的表情紧张而又夹杂着倦意,卷纸发下来了,你的脸上慢慢溢出淡淡的悲伤与失落;回到家中,你再也按捺不住你的泪水,号啕大哭起来,因为那绵绵不绝的倦意使你成了一个失败者,你多么的委屈、多么的不甘!第二天回到班上,你又伪装出一副开心的笑脸,但这笑是那么的无力,这不是发自内心的笑,一点也不灿烂,此时我是多想看见你那发自内心的、灿烂的笑啊!
我多想看见你的笑啊,你的笑是那般美丽、灿烂、给人以力量,但这又似乎是那么的困难。我多想看到你的笑,我多想看到我脸上能真正绽放出那发自内心的绚烂的笑容!
结果从这本书的序言开始,我就开始深深地陷了进去,最终,如饥似渴地一口气看完了全书,当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中压抑着的千种感慨,仿佛要喷涌出来。
书中一开始有一句话:“‘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正是这句话,让《看见》这本书以人为着重点,以人的情感、人的经历,反映这个时代的变迁,人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还有什么比“人”更能让人受到触动与共鸣了的呢。历史曾告诉我们:时势造英雄。就像《看见》这本书以柴静——名主持人、一名记者在其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所遇到的各种人和事为素材,却反映了我国在这十年中的变迁。
就如我国很多纪录片都有的一句话:这十年,是改革开放的十年,是不断变化的十年。这十年,我们确实经历了很多。本书以“非典”、“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的几件大事件,以及在社会上引起争议的“华南虎”、“药家鑫案”等事件,同时也关注着隐藏在整个社会与体制下的各种深层次的问题为整个行文点,看似零零散散的内容,却让我们在时空历史的穿梭中,暂时抛弃本身就是一个经历者的身份,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慢慢品味,细细道来,陷入那些你不常记起的回忆。
但是,从整个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人本身的关注与思考。书中说到: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还有什么比处于经历者的人,更能够“看见”处于表面下的涌动着的暗流呢?现在回忆起“非典”,我们想到的大概就是那段全国都弥漫在白色的恐惧下,人人紧闭家门和从电视上不断报导又有多少人感染,又有多少人逝去的岁月了吧。可是,这本书写下的却是处于那种情形下的人,病人、医生、家人,以及作者这群新闻工作者。处于时代背景下的\'人似乎很渺小,在那段“希望与绝望并存”的时光,我们看到了身处最前沿的“白衣天使”,有多少人深藏着内心的恐惧却仍旧奋战在最前沿,与家人孩子隔离,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记得“非典”的恐惧,记得我们众志成城最终战胜了困难,可又有谁记住了他们?在历史的洪流前,我们被推动着前进,似乎总处在被动的局面,但不要忘了:我们创造了历史。同样的,对于北京奥运,我们除了看到那盛况空前的开幕式,中国健儿将一枚又一枚的金牌收入囊中,我们还看到些什么,又记住了什么?而本书,讲到了“中国人民永远的好朋友”埃蒙斯,讲到了那个在夺冠后亲吻自己已逝妻子照片的德国举重选手施泰纳等等。事物的表象往往会让人迷失,其实并不需要你站在一个仲裁者的立场上,把是非善恶分得一清二楚,流于表面的轻易只会让你迷失了方向,将心比心,不要忘了人性的复杂之处。
我想对于本书的作者——柴静大家并不陌生,作为央视的一名主持人,有成千上万人观看过她的节目。这本书以作者从进入央视开始到不断成长的过程为线索,看似简单平实的话语,却将这浩浩荡荡的十年,跃然纸上。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名公众人士,讲求公正客观往往是最基本的,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着人们。可另一方面,我们并不是一台毫无感情的思想机器,面对开心的事我们会笑,面对悲伤的事我们会哭。我想,在这方面,作者做到了。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那群处于花一般的年纪却一个接一个地自***的心痛,对自己家乡山西污染日益严重的无奈,对社会上的边缘人群被孤立的同情……我们并不能要求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是应当捂着自己的良心,至少不把人引入歧途。有人问:你又如何能知道自己的观点一定正确呢?我想:“看见”,透过事物的表象,探求人的内心深处,你会找到答案。
书名为《看见》,正如作者想表达的那样,我们不应被蒙蔽,要拨开迷雾,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欣赏有批判精神的人,往往是自己并不能做到,处于现行体制之下,在似经济蓬勃发展,国家不断富强的表面,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盲点,并不是没有发现,而是又有多少人讲出来。对于现行耕地减少,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情况,作者通过采访现行土地制度的制定者之一的陈锡文,让我们明白制度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想:在制定农村土地属于个人,国家有权向农民征用土地这一规定时,他们也不会想到,现今地方政府以低价从农民手中购买土地搞建设,最终却树立起了一座座“烂尾楼”、“鬼城”的后果。只有揭发,才不会深埋于黑暗处,不断腐朽,越来越严重。
“看见”,不要求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众生,不要求如仲裁者一般判断一切是非黑白,你所看见的,也许并不符合标准答案,但请站在人的立场上,感受到隐藏在事物表象下,那些触动人深处灵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