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习惯戴墨镜。
普通人在生活中偶遇盲人,看到最多的是盲杖,很少看到眼睛。
墨镜就像一条无形的河,盲人在河的那边,我们在河的这边。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跟盲人之间没有窗户,同情心肯定是有的,但心灵彼此不灵。
《天籁梦想》的导演张唯,把镜头对准盲人的眼睛,不戴墨镜的盲人的眼睛,跟着他们拜佛、上课、组团、出发、一路跋涉、坐飞机、去海边、做节目、上电视。
他用镜头替我们的眼睛,去跟每一位盲人交换心灵。
他希望观众懂,不交流的同情是歧视,不舒服,没结果。
当栏目导演安排盲童卓玛脱掉藏袍,穿上露肩装,化上明星妆,走上舞台,而卓玛一声不吭就放弃的时候。
我能感受卓玛的愤怒和失望,一个为收视率而消费别人梦想的节目,甚至都不能坚持选手的本色了。
当一直戴着墨镜的尼达校长,最终在真心的掌声中,摘掉墨镜,面对观众,双手合十,鞠躬致谢。
那一刻,我知道他的心灵在说:文明也是光明。
这部电影上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毫无声息,对于文艺片,票房也不太友好,但还是要强烈推荐一下,不为别的,只因这是一部非常真诚的作品。
这是一部描述藏区盲童梦想的电影,其实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就有不少描述藏区题材的作品,比如《金珠玛米》、《冈仁波齐》、《七十七天》等等,其中后两部电影在如今这个市场环境下所获得的票房,可以说是创造了不大不小的商业奇迹。而《天籁梦想》的风格,虽不像《冈仁波齐》讲述了庄重的朝圣,但更像是《七十七天》那样,一人一车横穿羌塘无人区,但本片的特殊性在于,电影的主角,是一群盲人藏区孩子。
《天籁梦想》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群盲童为了给同伴治疗眼睛,为了实现唱歌的梦想,偷偷从盲人学校跑出来,飞到深圳参加电视综艺节目,经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最后圆梦,用歌声感动了大家的故事,其中的小伙伴也接受手术治疗,重见了光明。
这样的故事,算是励志电影吗?算,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影的故事涉及到平民上综艺、梦想实现的元素,说是俗套也不为过,但特殊的地方,本片的主角们可都是一群盲人啊,就连饰演几位盲童的演员,也是真正的盲人。
盲人题材、藏区地域,决定了这部电影小众,也决定了真诚。
电影让人想起了当年娄烨的《推拿》,《推拿》的躁动与《天籁梦想》的平和,二者完全不是一个类型,而两部电影的共同点在于,作为讲述盲人的电影,电影并没有夹杂任何多余情绪在里面,没有提倡关注弱势群体,没有突出社会底层博得同情,更没有廉价的反衬社会不公。电影只是在讲述一群特殊群体的故事,而且都是从盲人的角度来深入盲人的世界,是一部“可以听见的电影”。
《推拿》用模糊失焦、闪烁的背景光来描述盲人的世界,而《天籁梦想》则是以第三人称温暖的镜头,镜子影像甚至漆黑一片的主视角还原盲人的生活。刻意放大的背景声是该片的特殊之处,哈雷摩托的发动机的声音,风铃摆动、脚步声,汽车发动等等,当然还有穿插电影的主题烘托——那美妙的歌手,让观众更多的从听觉上去感受盲人的世界。
《天籁梦想》的故事非常简单,但正因为电影的风格化很重,且表达方面意象化很重,还是精神层面的属性。整部电影温和平淡,长镜头居多,缓慢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这是一部平静的不能再平静的电影,就像一面湖水,时不时的激起波澜拨动观众的心弦。在电影中角色与社会的不断冲撞中,来自天籁的盲童与哈雷摩托车手的相遇,容纳于其中的就是典型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冲突,观众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巨变下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从而激发思考和获得启示。
没有任何说教的意味,就是真实的记录,故事发生在藏区,也没有高举高打的传播佛学,电影外在甚至没有任何佛教的影子。电影的剧情发展和情节走向是深入人内心的,用镜头语言去甄别角色的状态,感受内心的波动。因此欣赏这部电影要拥有一颗极为平静的内心,简言之,《天籁梦想》是一部拥有极高精神属性的作品,其内核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那种平静修为。
回到开篇,《天籁梦想》是一部纯粹的艺术片,绝对不适合休闲娱乐,在这个商业化的电影世界里,算的是非主流,但电影拍出来就有相应的受众,相信这部特殊的盲人题材作品会让一些观众照见心灵。
市场上就需要这样义无反顾的电影。《天籁梦想》说的是四个藏族盲人少年(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到南方城市参加选秀比赛的故事,从西藏到深圳,这一路他们走得着实艰险。他们在完全没有成年人的帮助下走完这一路,而且是瞒着家里人去深圳参加选秀比赛。作为四个人生地不熟的少年,他们参赛的历程可以想象有多么艰难。
《天籁梦想》这部电影主题很明确,就是展现藏区少年对音乐的执着追求,还有就是藏族的音乐和歌声有多么美妙。天籁和梦想结合在一起,就是片名《天籁梦想》。
这部现实题材的电影在市场中显得弥足珍贵,现在卖座大片都不是很接近于现实的电影,都比较理想化和梦幻化,属于让观众看了开心就好的电影,但也是看过就忘。但《天籁梦想》真不是那种看了就忘的电影,这部电影让大家看到了西藏不一样的地方,还有藏族音乐的迷人之处。这是一个很曲折的故事,与现实贴近,聚焦的是四个盲人少年,准确地说,其中一个少年还有一只眼睛能看见,但也随时会失明,他们就这样义无反顾地踏上奔赴深圳之路,这一路太过曲折了。
没有大明星和特效大场面的电影的确很难吸引观众,但电影市场里面还是需要像《天籁梦想》这样的作品,现实主义题材是电影的基石,如果一个市场中只有娱乐大片不断上映,观众也会腻烦,电影也只能是越拍越无聊。《天籁梦想》是一部有营养的电影,也是一部饱含真情的电影。拍摄和发行这部电影,显然不是为了急功近利,电影带给观众真正的感动,让观众了解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这样的电影会有更深远的意义,显然《天籁梦想》具有这样的意义。
电影市场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仅有纯娱乐的电影供观众欣赏,有些电影是需要静下心来观看的,《天籁梦想》就是。看《天籁梦想》就能明白,人为了梦想可以做出多大的努力。即便是失明的少年,因为音乐,他们也能迈出坚定的脚步,这种精神其实可以学习,这也是这部电影所具备的现实意义。
即便是我们无法像片中四位少年那样长途跋涉去实现梦想,但看到这样的少年人,或许我们也可以施以援手。这部电影中充满了温情,虽然西藏到深圳路途遥远,但他们一路上也遇到了很多热情且善良的人们,帮助他们一路走来。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虽然生活很艰难,但我们应该向往美好,以及做到力所能及的善良。把善意传递下去,会让自己也感到温暖。在贺岁档这样激烈竞争的档期,应该给《天籁梦想》这样的电影多一些关注。
这是一个富足的时代,也是一个贫瘠的时代,环顾四周,人们行色匆匆,疲惫麻木,体闲时光都用来看好莱坞套路大片,看一些没营养的电视节目,上王者农药,玩几把吃鸡游戏,说说娱乐圈的东家长西家短,一切都是那么的华丽却缺乏灵魂,看不到思想的沉淀,得不到内心的触动。只是有时候在夜深人静时,面对窗外的星空,偶尔会回想起在被困在高楼大厦之前,那些幼稚却无比真实的梦想,就比如眼前这部电影《天籁梦想》所讲述的故事一样,一群孩子为了梦想,启动了一场前途未知的旅行。
可以说,在影坛大环境下,《天籁梦想》的出现是一个异类,也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它没有什么大明星大阵仗,没有IP、CP和小鲜肉,只有扎实有力的剧作,栩栩如生的表演,唯美又真实的画面,已经能够让人发自内心的情感,导演张唯与他的非明星创作班底以这样的精彩表现告诉大家,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从不缺席,哪怕在如此票房至上的时代,依然有一批电影人在努力创作,凭着诚意和良心,给大家拍摄出一部养眼又走心的电影。
电影中的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有一群盲童,图丹、索朗、格桑、卓玛,他们最小的8岁,最大的16岁,因为特殊的身份,并不富裕的家庭条件,他们的生活原本就应该平淡无奇,只能在没有观众的高原上唱歌。可是,有一种叫做梦想的东西在某一天突然点亮了他们的渴望,为了让平凡的灵魂不再平凡,也为了让内心的快乐通过歌声传递给更多的人,他们踏上了追逐梦想的征程。
走过了无人的狂野,走过质朴的村庄,走过湍急的河流,还有危险的索桥,这群孩子战胜了无数的危险与阻碍,把欢快的歌声送给蓝天和白云,把少年的梦想留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这个过程里,有数不清的迷人美景,诚朴的风俗,给观众带来惬意的视听感受,还有美妙的心灵洗礼。很少有一部电影能如此真挚和满饱的表现一群盲童,虽然孩子们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是通过他们,我们能感受到阳光,阳下光是梦想最真实的颜色。
这几年我们都会看电影和综艺,特别是一些选秀节目确实非常精彩而且激烈,但是很显然,在这个高度快餐化的娱乐环境里,我们会忽略梦想最本质的东西,而《天籁梦想》通过梦想、冒险、选秀等元素的结合,把孩子们最简单的梦想展现在银幕上,这份意义弥足珍贵。
估计很多人在看完影片之后都会和笔者一样,内心涌起一种别样的冲动,想去为生命歌唱,为梦想奔走。生活在这个繁华而又忙碌的都市里,我们都渐渐的习惯了去追逐于身外之物,忘却了人生本身的初衷,而张唯导演执导的《天籁梦想》恰恰可以通过几位盲童的梦想之旅,让我们去重燃少年时的梦想。
这是一个富足的时代,也是一个贫瘠的时代,环顾四周,人们行色匆匆,疲惫麻木,体闲时光都用来看好莱坞套路大片,看一些没营养的电视节目,上王者农药,玩几把吃鸡游戏,说说娱乐圈的东家长西家短,一切都是那么的华丽却缺乏灵魂,看不到思想的沉淀,得不到内心的触动。只是有时候在夜深人静时,面对窗外的星空,偶尔会回想起在被困在高楼大厦之前,那些幼稚却无比真实的梦想,就比如眼前这部电影《天籁梦想》所讲述的故事一样,一群孩子为了梦想,启动了一场前途未知的旅行。
可以说,在影坛大环境下,《天籁梦想》的出现是一个异类,也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它没有什么大明星大阵仗,没有IP、CP和小鲜肉,只有扎实有力的剧作,栩栩如生的表演,唯美又真实的画面,已经能够让人发自内心的情感,导演张唯与他的非明星创作班底以这样的精彩表现告诉大家,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从不缺席,哪怕在如此票房至上的时代,依然有一批电影人在努力创作,凭着诚意和良心,给大家拍摄出一部养眼又走心的电影。
电影中的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有一群盲童,图丹、索朗、格桑、卓玛,他们最小的8岁,最大的16岁,因为特殊的身份,并不富裕的家庭条件,他们的生活原本就应该平淡无奇,只能在没有观众的高原上唱歌。可是,有一种叫做梦想的东西在某一天突然点亮了他们的渴望,为了让平凡的灵魂不再平凡,也为了让内心的快乐通过歌声传递给更多的人,他们踏上了追逐梦想的征程。
走过了无人的狂野,走过质朴的村庄,走过湍急的河流,还有危险的索桥,这群孩子战胜了无数的危险与阻碍,把欢快的歌声送给蓝天和白云,把少年的梦想留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这个过程里,有数不清的迷人美景,诚朴的风俗,给观众带来惬意的视听感受,还有美妙的心灵洗礼。很少有一部电影能如此真挚和满饱的表现一群盲童,虽然孩子们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是通过他们,我们能感受到阳光,阳下光是梦想最真实的颜色。
这几年我们都会看电影和综艺,特别是一些选秀节目确实非常精彩而且激烈,但是很显然,在这个高度快餐化的娱乐环境里,我们会忽略梦想最本质的东西,而《天籁梦想》通过梦想、冒险、选秀等元素的结合,把孩子们最简单的梦想展现在银幕上,这份意义弥足珍贵。
估计很多人在看完影片之后都会和笔者一样,内心涌起一种别样的冲动,想去为生命歌唱,为梦想奔走。生活在这个繁华而又忙碌的都市里,我们都渐渐的习惯了去追逐于身外之物,忘却了人生本身的初衷,而张唯导演执导的《天籁梦想》恰恰可以通过几位盲童的梦想之旅,让我们去重燃少年时的梦想。
“沙沙沙”什么声音?哦,原来是春雨这位音乐家正在奏乐呢!你听,“轰隆隆”的雷声和“沙沙沙”的雨声交织在一起,难道不是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吗?雨过天晴,太阳把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小鸟在枝头上“叽叽喳喳”的叫着,似乎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转眼夏天来了,大自然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知了知了知了”无聊的蝉一声声唱着单调的歌谣。这时,响起了一阵轰隆隆的雷声,原来,是雷公公发怒了,正在发泄呢。可他还没发泄够,唤来了雨婆婆,“淅淅沥沥,哗哗啦啦”痛痛快快地下了一场大雨。很快我们迎来了金色的秋天。“嗒嗒嗒”,拖拉机的声音在我耳畔响起。我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合不拢嘴的笑脸。这时,有成群的`大雁在我的头顶飞过,“嘎嘎嘎”的叫声在空中回荡。寒风呼啸,我们迎来了一个雪白的冬天。要是下了月雪,人们走在雪地里,会听见“咯吱咯吱”的声音。
有的小孩子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哈哈哈”的笑声就会在上空飘荡。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许多生气。大自然的声音充实了世界,让世界充满欢乐!
今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又一次刷新了记录,正如《战狼2》一样国产的商业大片层出不穷,让本就市场空间极小的公益片、文艺片在夹缝中求生存。还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像《冈仁波齐》、《七十七天》这样的电影能创造出亮眼的票房成绩。在如今激烈的贺岁档中,一部《天籁梦想》的电影不能被忽略,它聚焦藏族盲童,为了梦想,踏实征途,带给观众一次与盲童心灵沟通的机会。
这部电影带给你的不只是感动,更多的是一种力量。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一群盲童为了给同伴治疗眼睛,为了实现唱歌的梦想,偷偷从盲人学校跑出来,飞到深圳参加电视综艺节目,经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最后圆梦,用歌声感动了大家的故事,其中的小伙伴也接受手术治疗,重见了光明。
其实这部电影的故事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尼达老师和医生的梦想,是呵护孩子们的尊严和健康。孩子们父辈的梦想是让孩子们循规蹈矩地活着,而孩子们的梦想则是不走寻常路,是带着音乐,走出西藏,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不同的梦想碰撞,最终,所有的梦想都为了孩子的梦想让路!在纯真和童真面前,所有的世故和世俗都会低头。在纯净和爱心面前,每个人都会小心去呵护。每一部公益性质的电影和文艺片,都是因为导演的执着才诞生的,《天籁梦想》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导演的执着,我们可能不会有机会隔着银幕与这些盲童来一次心灵的对话。
因为高海拔和日照强等原因,藏区的白内障患者异常的多,导演张唯把镜头对准盲人的眼睛,不戴墨镜的盲人的眼睛,跟着他们拜佛、上课、组团、出发、一路跋涉、坐飞机、去海边、做节目、上电视。他用镜头替带我们的眼睛,去跟每一位盲童交换心灵。唯美的风景,干净的画面,清澈的眼神,灿烂的笑容,无杂质的音乐风格,简约而不简单。电影里没有多余的镜头,更没有多余的台词,镜头切换自如,画面流转且意味深长。没有花哨的特效,没有刻意的剧情,一切都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让你静静的去看待盲童们的梦想与执着。这样的电影该被更多的人看到,也该感动更多的人。
如《冈仁波齐》《七十七天一样》,在大银幕上感受藏区之美,是这部《天籁梦想》的一大看点,而盲童们内心之美,以及音乐之美,作为看过电影的每一个观众来说,那是一张享受,也是一种震撼。好电影,是有力量的。
不顾一切去深圳,藏区与深圳,好似两个极端,一个高度发达,一个古老原始,两种碰撞,在每个观众的心中会泛起涟漪。电影微妙传递出了不同城市氛围对人性和心态的影响,我无比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藏区,关注藏区的这些孩子,哪怕只是一个微笑的赞许,也会给他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感谢导演张唯为我们奉献出了这样一部干净、清澈而有力量的电影,让我们近距离的感受藏族孩子的梦想,并与他们进行了一次心灵上的沟通。
欣赏音乐=陶冶情操和享受生活之美。没错,这个等号标得并不虚假。欣赏音乐可以调节心情,让你悲伤时忘记伤痛;兴奋时渐渐地平静下来。但我个人认为,无论民歌还是流行歌都远远比不上天籁之音,也就是说在倾听大自然中的音乐,那种音是十分让我难忘的。
我曾经去过雅安的生态区,在那里是我对天籁之声的第一次接触。行走在生态风景中,走长时间后,就会感到苦闷,再加上下雨,旅途中也就更加枯糙了。渐渐地,雨下小了,就在这时,小雨滴落在河面上,很有节奏地滴滴嗒嗒响了起来,叶子上,石头上,路面上,也相继发出细小的声音,虽然没有琴声优美,但却比琴声更加自然、和谐。这种声音在城镇中只会被嘈杂声盖过,而不会如此清脆。雨停了,太阳渐渐出来了,大自然中的音乐又响起了,小鸟的声音,划破雨后天地间的寂静,那好听的声音回荡在山中,回荡在树林中,回荡在我耳边。鸟儿三五成群地飞出树林,擦过树叶的沙沙声配着草丛中的`小虫的叫声,在大自然的衬托下,格外地有节奏性,也格外的好听。听着瀑布流水声,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景色便浮现在眼前,雨滴、鸟叫、树叶的沙沙声,小虫们的二重奏以及那自然的瀑布流水声使我陶醉,醉倒在天籁之音中,这种音乐是在电视和和录音机中找不到的,这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这种高山流水的妙和美比那些音乐更能陶冶情操。我与孔子一样,听完美曲就有种三个月不知肉之香的感觉,只不过我这种天籁更好些。天籁之音,确实美,但对于我们接触是比较少的,若想享受生活之美,就得听音乐,还要学会选择。心情低落时,那些比较平调的音乐或许能抚平你那低落的心情;气愤时,听古典乐曲消消气;高兴时,听听流行音乐,让自己别太激动。说了这么多我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也不知道究竟对否(毕竟不是研究音乐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若不是音乐,我们的苦闷又会放哪儿,而这种天籁之音又怎么会被我欣赏呢?
真没想到,我酷爱了六年的音乐,竞然在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地欣赏与体味到了它的美。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