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对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作用呢?本文试图从“以科学设置提问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这一视角,阐述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关注课堂提问的质量,能否认识课堂提问对于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核心价值,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不留痕迹地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说明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现在,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提问要能激趣,让思考动力
笔者在教学《奇数与偶数》时,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进行“摇奖”活动,奖品有汽车、彩电、冰箱、笔记本电脑、还有小刀、铅笔等。摇奖的规则是:转动圆盘,指针指向几,就从下一格开始数几格,数到这一格上的奖品就属于摇奖者。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奖盘,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动手尝试,但没有一个学生获得大奖。
师:同学们都亲自试了一下,可为什么你们每次都只能得到一些小奖呢?
是啊!学生被这不寻常的现象所吸引,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充分的情绪酝酿和铺垫。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细心观察,结果发现:奇数号中的奖品都是大奖,偶数号中的奖品都是小奖。由于奇数加奇数等于偶数,偶数加偶数还等于偶数,摇奖规则己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中奇数号的大奖。当学生们沉浸在发现规律的无比喜悦中时,教师又及时设疑:“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大奖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出来。
“要使学生听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兴趣如此重要,它是教学的基础,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问得好,问得巧,才能答出精彩,答出个性。
二、提问要有价值,让思维有方向
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基于何种情景还是何种活动,都要关注学生的思考,给他们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从而积极地探究新知识。
一堂课的问题几乎是教师习惯性地提问,如“明白了吗?”“是不是呀?”“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这种“短、平、快”的简单肤浅的问题,学生表面上很配合,实际上像一条条无形的绳索,严重禁锢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用了滚动法和测量法,这时候就需要隆重推出更科学、合理、简便的操作方法,教师在节骨眼上质疑问难:“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再量一量,动手研究记录一下。”在学生思维的转折处提问,纲举目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其提问的艺术匠心,略陈管见。
笔者在教学“用数学:金色的秋天”一课时,在导入新课部分课件出示美丽的郊外图:多美的田野风光,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小朋友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行吗?然后出示捉蝴蝶图:你看到什么?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优美的情境,激发探讨知识的***,纷纷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左边有两座山,右边有一座山,共有几座山?有4个小朋友在捉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共有几个小朋友?左边有三棵小树,右边有两棵小树,共有几棵树?……有价值的提问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动机,促使教与学在思维和感情上产生同频共振,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增强师生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营造出乐学的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控制数量,确保针对性更强
提问应具有针对性和推进性,一堂课的提问数量要讲究科学性。发问过多,显得问题零碎,缺乏思考价值,不利于系统思考和分析问题;发问过少,无从下手,长期如此,学生将逐步丧失思考的兴趣。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经常用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设置的“问题”,变着法子引导学生去找自己满意的“标准答案”。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四、提问要调控“火候”,确保恰到好处
教师的提问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教师要善于把握发问时机,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激起学生创新与创造的***,从而进行想象、发散、收敛、分析、推理等综合性的思维活动。为此,教师不仅要认真思考如何提问、提什么问,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该什么时候问,要善于调控提问的“火候”。
1. 延长候答。《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一个情景:两个小朋友平均分一个苹果,每人得到几个?学生都说半个。教师提问:半个该怎么写呢?谁来表示一下。此时,教师只指明方向却不“带路”,是为了以砖博玉。学生思考片刻,有几个毛遂自荐去黑板前表示,有画苹果图的,有写字的,有列算式1除以2的,还有的写2/1、 1/2。教师要做的就是表扬所有学生的具有创意的想法,维护学生的积极创新的意识,又不失时机地选择1/2作为科学简洁的表示方法,尊重了该学生的创造成果,也为接下来的学习点燃了激情。
2. 适度追问。在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时,许多学生已经知道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进率是1000,但他们不知道进率是1000的理由。笔者开始追问:“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你们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然后通过学生将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平均分,或将棱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转化成棱长为10厘米的小正方体再算体积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理由。在学生探究、尝试的过程中,追问加深了他们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
3. 适时点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科学地解放学生,学会聪明的“偷懒”,不越俎代庖,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高明的教师只需在关键时刻“煽风点火”。在教学《正数与负数》时,课始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相反方向,“上”和“下”,“左”和“右”,“前进”和“后退”,然后出示信息:填恰当的词,前后构成意义相反的量。“我站在讲台上向北走2米,我回到讲台向( 走2米。”“你昨天做对5道题,做( 5道题。”不同的学生找到了不同的方法,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差异,学生呈现出的记录方式多种多样,有图画加数字表达的,有符号加数字表达的,也有文字加数字表达的。面对如此丰富的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方式逐一展示给全班学生看,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维争辩,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延时处理,静静聆听,等学生充分交流,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展露无余的时候,教师才择时介入,提出问题:“大家的方法都不错,不过我们有必要找到一种既简洁又通用的统一方法,哪一种记录方法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呢?”经教师点拨,学生之间的默契便达成了,大家纷纷选择了“正负数”记录的这张表单。这样的课堂是尊重生命的课堂,是务实高效的课堂。
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讲完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后,出示三个纸袋,里面装着三角形纸片,并且露出一个角问一“纸袋里面装着各是什么三角形”?同学们顺利地判断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露出的是直角、钝角,适时发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露出第三个纸袋的一个锐角,有的同答锐角三角形,有的同学犹豫不决。教师适时再问:能根据一个角是锐角,这一个条件来判断这个三角形吗?使学生茅塞顿开。
如何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关键在教师是否用“心”在设问,只有提的精彩才可能问出学问,只有提得起兴趣才可能发展思维。
落叶飘零,落在大地哺乳万物,它学会感恩大地的养育。百花盛开,芬芳了世界,它学会感恩雨露的滋润。白云悠悠,描绘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它学会感恩蓝天的哺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瓣把美丽献给泥土,馈赠泥土对它的养育之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会让我们懂得生命的真谛!
学会感恩,感恩老师。课堂上,授予我们知识,课后倾听我们的心声,夜深人静之时,为我们批改那一叠叠厚厚的作业本,这便是我们的老师,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好老师。如一位辛勤的园丁,哺育我们这些小树苗茁壮成长;似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的老师,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簇拥的鲜花,一支支粉笔是他们耕耘的犁头;三尺讲台,是他们奉献的战场。感恩老师吧!感恩他们的培育,感恩他们的付出。感恩老师,他们会为之感动。批改作业时,请为他端上一杯热茶;上课听讲时,请认真听他讲课;教师节之际,请为他送上一份小小的礼物……这一切平凡的举动,会让老师信心百倍!老师高尚的灵魂熏陶着我们,以纯洁的心灵感染着我们。
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东西——生命。父母为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吃饭时,夹给你最爱吃的菜;冬天来临,为你亲手编织那一件件充满爱的毛衣;生病时,日日夜夜守护在你身边……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场景,编织着充满爱的梦,谱写着一曲曲华丽的乐章。多么伟大,多么无私的爱啊!感恩父母,他们会为之欣慰。工作之余,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周末的时候,为他们做一顿饭;闲暇之余,帮助他们做做家务……他们会无比幸福,无比欣慰。孩子小小的一个举动,在他们心里却如此神圣!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建高楼要画几何图,发射火箭要经过无数的计算。
我们一般加减乘除都是由0~9十个数字构成的十进制的算是组成的,而电脑里却用了二进制。
我一直都想不明白,直到我做了这道题目:小明有511块糖,分别放在9个盒子里。你只要告诉他糖的块数,(不多于511,他就可将几个盒子里的糖全部拿出,凑成你要的块数,这几个盒子里各有多少块糖?
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样也想不出来。我只好一个一个排,排了5个后,我发现是一个很有规律的数列:1.2.4.8.16.都是这个数乘2得到下一个数的。我照着排下去:1.2.4.8.16.32.64.128.256,刚好为511,原来电脑里面有二进制是因为可以算出所有数呀!
我有看到了一种问题-----“牛吃草”。一牧场上的青草匀速的生长,可供27头牛吃6天,工23头牛吃9天,18头牛吃了6天后增加了12头牛,还要几天吃完?牛吃草有原有量和增长量,一部分牛吃原来就有的草,一部分牛吃长出来的草,吃增长量的牛无论什么时候都有的吃,而吃原有量的牛吃完了就没有了,所以应先求原有量和增长量,27×=162(份,(将牛一天吃的草视为一份,23*9=207(份,207-162&pide;(9-6=15(份,增长量为15份,162-6×15=72(份,原有量为72份,18头牛吃6天,共吃72-(18-15×6=54(份草,54&pide;(3+12=3.6(天,答:还要3.6天吃完。
书上也是可以获得知识的。书的页码也有学问。如:甲.乙两册书用了8642个数码,且甲册比乙册多20页,甲书有多少页?首先要知道1~页要1×9=9(个数码,10~9需要2×90=180(个数码,100~999需要2700个数码,(2700+180+9×2 8642个,所以甲乙书都印到了四位数。20页有20×4=80(个数码,甲书有(86742+80&pide;2=4361(个数码,4361-(9+180+270=1472(个数码,1472&pide;4=368(页,999+368=1367(页,答:甲书有1367页。
生活中,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20xx年湖南省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高兴地看到“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现代教学观正在学校中形成;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逐渐发生变化;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师生关系初步呈现。但是,课改实验是一项大的教育行动,又是一项业务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任务。随着课改实验的逐步推进,教育内部显性的矛盾更加突出,隐性的问题也凸现出来。我们要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认真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切实找准原因,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一、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范围内,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形成。有的对课程改革的前景顾虑重重,不想迈开步子走在前面,左右观看,尤其在看重点中学怎么搞;有的认为新高考方案不出,教学深浅不好把握,为了自己心里踏实,仍按原有的一套进行教学;有的对课改甚至有抵触情绪,对课改不理不睬。
2、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不到位。虽然大部分校领导和任课教师都经过了国家、省、市及学校的多层次培训,但由于高中骨干教师的流动,使新上岗的年青教师没有得到及时培训。即使是经过培训的有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仍没有什么变化。教师们感到有些培训比较笼统,流于形式。少部分教师没有课程标准,也就谈不上以课标来指导教学。新课标和教材不能提前发到教师手中,对教材的培训基本上没有做。
3、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还普遍存在。
课堂上有些教师仍然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缺乏教师的启发,缺少学生的思考,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些新上岗的年青教师持一种大学教授讲课的方式来给学生上课。教师对满堂灌讲法依依不舍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这一套讲法熟练,讲起来轻松,不需付出更多的思考和劳动;二是怕讲的少,知识点讲不到,学生掌握不好,影响考试成绩;三是对这种模块化的教材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缺乏按新教学理念处理开发教材的能力。
二、对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建议
1、必须坚持不断地提高对课程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坚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来理解和指导课改。实施新课程,认识没有提高,没有教育理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是用了新标准、新教材,也会是“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也会因遇到种种困难或阻碍而回到老路上去,或者根本就没有离开老路。因此,认识的提高、责任感的增强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人的思想问题不解决,再谈任何事情都是虚而空的。在一个学校,校长观念的转变是这所学校课改的关键。如果校长仅仅把课改体现在口头上,没有实际行动支持教师课改;如果校长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和考试,没有把课程改革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会全身心地进行课改吗?我们在调研中看到,凡是校长和学校其他领导支持课改,这些学校的课改就顺利进行,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就有体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就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改变。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三个到位”和“三个落实”的要求,切实加强对高中课改的领导,督促学校真正确立起课改所体现的素质教育观念;及时督查学校课改,指导、调整和改进工作;把教师的教学行为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课改的方向上来。
2、加大对高中教师课改培训的力度和培训面,把课改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目前培训面不宽,力度不够的现实情况,落实国家、省、市三级集中培训的人数和次数。特别要加大对课标和教材的培训,以增加实用性,提高培训者的积极性。要从技术层面上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给以帮助指导。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对未接受过培训的高一教师或其他年级的教师也应先从通识培训做起,逐步进行课标和教材培训。要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坚持培训、教研、课改相结合,专家辅导和个人自学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结合,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和教研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4、尽快建立统一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可能是影响课改的一个瓶颈。我们要尽快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机制和体制,建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学科评价制度,真正实行在“课标”基础上的教学,“课标”基础上的考试,“课标”基础上的评价。改变用一次统一考试决定学生成败,社会从学生的一次考试成功与否来衡量教师、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如果目前脱离“课标”的应试评价制度不改变,课改难以达到确定的目标。有些地区基础课改的结果使学生的考试成绩下降了,这并非说明基础教育课改不对,而只能说明现行的评价制度和课标不配套,考题和课标、教学内容不相符。因此,为了让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教学受到公正、平等的评价,使教师放下困惑和顾虑,使高中课改顺利进展,希望尽早建立与课标相配套的评价制度。
有一篇逆境出人才的文章写道,古今中外,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往往是在逆境中崛起,文章举了屈原、司马迁、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等4个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这篇文章转载在《论据陈旧》一文中。(《论据陈旧》,《语文报》初中版第257期)
读完以上的议论文后,我请同学们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1除以3得数是0.333333333由此推论,这是一个循环而重复的3,所以称之为无限循环小数。
这个推论你信服吗?
用圆周除以直径,将得出3.1415926由此推论,此数已不可能除尽而且也不可能循环,因此称之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这个推论你信服吗?
二、请看以下的假设:
医生说:吸烟有害健康。我们假设,注意,是假设!
发现有10个吸烟的人,确实损害了健康。那么,当我们发现第11个吸烟的人时,我们说:这第11个人的健康肯定也受到了损害。
这个判断能不能使你信服呢?
如果调查了100个吸烟的人,发觉他们的健康确实受到了损害。当我们发现第101个吸烟的人时,我们说:这第101个人的健康肯定也受到了损害。
这个判断能不能令人信服呢?
事情没有完结。如果我们调查了10,000个吸烟的人,发觉他们的健康也确实受到了损害。当我们发现第10,001个吸烟的人时,我们说这第10,001个人的健康肯定也受到了损害。
这个判断能不能令人满意呢?
事情还没有完结。如果又调查了100,000,000个吸烟的人,他们的健康也确实受到了损害。当我们发现第100,000,001个吸烟的人时,我们说:这第100,000,001个人的健康肯定也受到了损害。
这个判断能不能令人信服呢?
三、脑轻松的广告标语说是:轻松一点,胜人一筹。
假设以上广告的真理性成立,注意,是假设!
那么,当全中国只有一个人吃脑轻松,他是否能够胜人一筹呢?
假设以上广告标语的真理性成立,那么,当全中国有100个人吃了脑轻松以后,他是否能够胜人一筹呢?
假设以上广告标语的真理性成立,那么,当全中国有100,000,000个人吃脑轻松以后,他是否还能够胜人一筹呢?
四、逆境肯定能够出人才吗?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吗?
五、如果逆境肯定能够出人才,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倡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呢?
六、如果逆境不一定能够出人才的话,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逆境才能够出人才呢?
七、人才是在逆境之下容易成长,还是在顺境之中容易成长?
在给了同学们一定的时间,引起他们的思考以后,我请他们一一回答以上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疑义。
有同学直接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如果只调查了10个吸烟的人,虽然他们的健康都受到了损害,但还是不能够推论说第11个吸烟的人也会受到吸烟的损害。因此这不能说是普遍的规律。而如果调查了10,000个吸烟的人都因此身体的健康受到损害,那么,这第10,001个吸烟的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可能性就大大地增加了。但还是不能肯定地说,10,001个人吸烟肯定会对身体有害。但是如果调查了100,000,000个吸烟的人,那这个问题的普遍规律性就更大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得出第100,000,001个吸烟的人,肯定有害健康的结论。
这位同学的发言确实阐明了一个道理,即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判断的正确率是随着对吸烟对象的调查范围而增长的。范围越大越全面,这个判断的正确率就越高。
关于第三个问题,有同学回答:如果假设轻松一点,胜人一筹的广告标语是确实的话,注意,是假设!那么,如果全国只有一个人吃脑轻松的话,效果也一定是显著的。如果全国有100个吃脑轻松的青少年,他们是少数,所以领先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有100,000,000个青少年朋友吃脑轻松的话,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能胜人一筹了,那么,不就等于谁都一样了吗?
她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有同学据此回答了第四个问题:开课所例举的文章并不能证明逆境肯定能出人才。是的,屈原、司马迁、贝多芬和奥斯特洛夫斯基都是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但是,这仅仅是例子而已,这些个别的例子并不能够证明所有处于逆境的人都能够成才,就好像调查了100个人吸烟有害健康,并不等于能够证明所有吸烟的人都会损害健康一样。所以,这篇文章的论据是不充分的,是不能够说服人的。
似乎是没有人反对,不过该同学又继续补充第五个问题道:这个问题是没有必要回答的,因为,它的提出,就已经是在反驳逆境肯定能够出人才的命题了。你看,如果逆境肯定能够出人才,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倡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呢?可见这个命题的意思是,没有好的条件,人才是不容易成长的,而创造条件,就是为了人才在顺境中成长嘛!
同学们坐着频频点头,看来颇有同感。
下面,应该分析第六个问题了如果逆境不一定能够出人才的话,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逆境才能够出人才呢?
同时有5位同学举手。我请了一位口齿伶俐的小辫子。
逆境确实不一定能够出人才,但是逆境又是可以出人才的。首先,逆境能够锻炼人、磨练人,使人获得人生的经验和实际的知识;第二,身处逆境,往往能够锻炼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战胜逆境、做生活的强者的意志和信心;第三,身处逆境,如果有高远的目标,又脚踏实地,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第四,身处逆境却得以成功的人才,往往还能很好地利用机遇。如司马迁,就利用了接近图书的机会撰写史书,而奥斯特洛夫斯基也很好地利用了生病期间进行小说的创作。
班级显得非常安静,很多同学都陷入了沉思。这位同学的话,才是说出了逆境出人才的真正原因和具有怎样的品格才有可能从逆境中挣扎出来的道理啊!
紧接着开始了人才是在逆境之下容易成长,还是在顺境之中容易成长的讨论。几乎没有例外,所有的同学都赞成人才在顺境中容易成长的判断。
问题的讨论看来到此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我又引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既然人才在顺境中比较容易成长,那么,为什么人们经常放在口头的却是逆境出人才这句话呢?
教室顿时一片寂静,大家都低着头看来他们还是没有把思绪整理清楚。一旦有了新的判断,他们会朝我看一眼的。果不其然!终于有一对眼睛飞快地扫了我一眼,我立刻点名他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因为逆境出人才是比较少见的,是比较困难的。而顺境出人才却是比较容易,比较平凡的。只有少见的才更为可贵,才更为值得人们称道,才更具有新闻性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老师您说的。
数学,这门古老而常新的科学,正阔步迈向远方。回顾过去,数学科学的巨大发展确立了它作为整个科学基础的地位,数学正突破传统的应用范围向几乎所有知识领域渗透,并越来越直接地为人类物质生产与日常生活作出贡献。同时,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数学靓丽多姿,光彩照人,具有十分魅力,引人入胜。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美感延伸、扩大、渗透到方方面面,特别是意识形态之中。数学及其思想方法除了是生产技术中必不可少的额工具外,它像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诗歌等艺术作品一样充满着美:逗人笑,受人称赞,供人欣赏。
数学之美
什么是美?美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朱光潜语)。美又是自由的形式:完好,和谐,鲜明。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和根源(李泽厚语)。然而人们认识美,探索美的秘密却是一个极为古老的课题。
罗素曾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的确,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语言,具有一般语言文学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结构上、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所谓数学美。因而数学美是具体、形象、生动的。数学美的起源遥远,历史悠久。
如果硬要将数学比做什么的话,那么它一定是无声的音乐,无色的图画。人们喜欢音乐,因为它有优美的旋律;人们喜欢图画,因为它描绘人和自然的美;然而人们更该喜欢数学,因为它像音乐一样和谐,像画一样美,它在更深的层次上,结实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内在旋律,用简洁的、漂亮的定理和公式描述世界的本质。
——和谐和谐就是协调、统一、秩序。是指若于事物相互共处,相辅相成。一场成功的音乐会,管、弦、锣、鼓和声演出,为一好例。在数学研究中,不论空间形式或是数量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所有命题、公式虽各有个性,却无从矛盾;即使条件变了,命题的形式还能通过对称,对偶,对应等手段和谐地变换着。举例说:
如果△ABC的三边长是a,b,c,那么面积
(S(ABC))2=1/16
如果四面体A-BCD三棱的棱长是AB=a,AC=b,AD=c,BC=l,CD=m,DB=n,那么体积
(V(A-BCD))21/288
命题因推论,推广,开始进入新的境界,新旧虽有区别,但仍是和谐地前后统一着。
——简练数学研究避重就轻,以简取胜。前言万语说不清,讲不明;千头万绪,虽理还乱的现象,如果处理得当,用数学语言可以“一言以蔽之”。数学归纳法就是典型:两句胜过讲一万句,这当然不是笑话。当年匈牙利知名数学家厄尔多斯(ErdosPaul,1913-1996)要测试聪明小孩波萨(Posa)的书才华,即兴命题:“在1-20xx二千个自然数中,任取一千零一个,那么一定有两个互素。”小孩用分类方法作出满分的答卷。后人在复述这个故事时,常归结为:证二相继自然数互素。怎样证二自然数n,n1(n>1)互素?预期用颇费的口舌的反证法,不如用我国3世纪时刘徽《九章·方田》注的更相减损术。只需做一次减法:n+1-n=1,于是(n,n1)=1,命题已证。难道还有比这更简练的说法吗?
——奇巧许多数学现象似无法实现,却是千真万确。事实胜于雄辩,犹如看了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梦幻成真,你能不感染其美,不为之拍案惊奇叫好吗?在数学研究中奇事特多。例如存在一条带子(牟比乌斯带),蚂蚁不经过边缘,能爬遍带子正反两面所有的点。存在一个瓶子(克莱因瓶),蚂蚁可以经过瓶口爬遍瓶子内外两面所有的点。[6]
数学是那么神奇,那么迷人,那么令人神往,那么使人陶醉。
数学之趣
“我最恨数学了,都是数字。”这是一句常听到的话。可数学不是仅仅和数字有关的科学,它早已不再是一塔中供奉的偶像,然已走到人间的城市中,用它活泼的本性感染着我们。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人“恶”的数,作为上帝的宠物,它有哪些趣味性呢?举个例子告诉你:《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不知道它的人可以说是个“文化盲”吧!
有个小学生做游戏,简单而有趣,先请他随便写一个三位数(以0打头的数不要),随后再把该数重新抄一遍,例如568经过这步“重抄”后,即可变成568568,然后把这张纸条分别传递给另外三个小朋友,要他们先以原数除以7,在将所得之先后两个商数分别除以11与13,最后再还给第一位小朋友。这时,他会惊奇地发现,在历经“折磨”之后,原来的568却又重新得返回到他的身旁。
说穿把三位数重抄一遍,其实质就等于是把原数去乘1001,而1001=7?1?3,由此性质出发,我们可以导出一个很实用的,判别一个大数能否被7,11,13整除的检验法,先将该数n自后向前,每三位一撇来分节,然后把各节字交替加减,并求出结果,记为f(n)。
例如,若n=29,415,926,535,897
则f(n)=897-535+926-415+29=902
此时,若7能整除f(n),则7也能整除原数n;对11和13来说,也是如此。
对本例来说,902能被11整除,但不能被7和13整除,上例我们判明原来的数29,415,926,535,897必能被11整除,但不能被7和13整除。
这个巧妙的方法被人称为“一箭三雕法”。[7]P33
接着我们来解数学妙题:幼儿园的滑梯,登上幼儿园滑梯的顶部需要9级楼梯,小朋友们有时登一级有时登两级,从来不登三级或更多,问有多少种不同方式登上顶部(例如,1-2-4-6-7-9是一种方式,1-2-3-4-6-7-9是另一种方式)?
解法:设登上第n级楼梯有an种方式,而登上n级楼梯,只可能在从n-1级登一级或从第n-2级这两种方式。因此,从地而上登上n级楼梯的方式数是登上第n-1级及登上n-2级楼梯的方式数之和,即an=an-2+an-1
但a1=1,a2=2,所以a3=a1+a2=3,a4=a2+a3=5。……,a9=a7+a8=55即有55种不同方式从地面登上顶部。[8]P17
最后再来玩一个考验逻辑与机智的数学游戏:两个小孩是同一个母亲在同时,同地生的,但不是双胞胎,怎么解释?另一难题,有10只羊用10分钟越过一道栏杆,若以这样的速度越栏,问一个小时能有多少只羊越过栏杆?[9]P153
数学之趣远不及此,文中仅从数,妙题,游戏三个方面来举例说明数学无穷的乐趣,而游戏中的答案让读者先思考下吧!
结尾——我读数学
提起数学,那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幼儿园,小学,经历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连续不间断的接触,体味过从中的乐趣,也尝过其中的复杂枯燥,但还是觉得它是一门可爱的学科。正如笔者在前文提到的数学美,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角。而趣味数学,不仅有趣,更是开发思维的好方法,游戏中两个小孩是同一母亲在同时,同地生的,却不是双胞胎,那是怎么回事呢?有点脑筋急转弯的性质了,其实也挺简单,思维一转,就知道这位母亲生的是多胞胎。至于后一题,则有一定难度,需要适当分析。看题面,乍一看,似乎是60只,可实际却只能过55只。为什么呢?因为10分钟有10只羊越过栏杆(这10分钟指的是从第一只羊越过去到第10只羊过去所经过的时间),则跳与跳之间的间隔为10/9分钟,那么一个小时60/10/9=54个这样的间隔,所以,一小时越过栏杆的羊是55只。
怎么样,看了笔者举的几个例子,是不是觉得数学之美无处不在,数学之乐无处不有呢?那个有点烦的数其实还是有它的可爱之处的。大学里新学的微积分,有点点难,导数先前接触过,有一定基础,所以不觉得怎么陌生。不管怎么说能够多学数学,开阔下思维,对今后的学习还是很有帮助的。最后我想说,数学——其实我并不恨你,相反,我还是很喜欢你的!
[1][英国]劳斯·鲍尔[加拿大]考克斯特著《数学游戏与欣赏》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2]沈康身《数学的魅力》上海辞书出版社20xx年7月第一版
[3]吴振奎刘舒强《数学中的美》——数学美学课题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4]吴振奎吴昊《数学中的美》伤害教育出版社20xx年第一版
[5]罗声雄《数学的魅力》武汉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6]沈康身《数学的魅力》上海辞书出版社20xx年7月第一版
[7]谈祥柏《数·上帝的宠物》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8]姜东平,李继彬《数学趣题与妙解》科学出版社20xx年6月第一版
[9]董大儒《数学游戏》中央编辑出版社20xx年1月第一版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