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首先摆在面前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曾经一度是社会学理论和分析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也经常会说到社会结构这个词,甚至还抱怨过我们的社会结构不合理等,但在专业的社会学内,社会结构成为得以组织起来的“行动”和“结构”二元论的主要争端。牛津社会学简明词典里这样定义社会结构:一个被宽泛的用来代指某些社会行为循环发生模式;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指社会系统或者社会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组织有序的相互关联。这个概念化的东西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更愿意以实际例子来看待这个结构是如何运转的。
首先是制度结构,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制度就随之产生。我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有了制度,我们的社会机器才能有序的运转。而要讨论制度,就不能避免说到社会功能,我们的社会正是由担任不同社会功能的各个部分拼凑而成,社会制度在其中担当了连接线的角色。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但毫无疑问,都在给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动力。社会制度组成了一个社会的框架或骨架,这样的例子包括大范围的结构,诸如婚姻、男权政治、财产、合同、群体商讨、商品交换、官僚作风、主权以及选择性教育等等,另外还包括日常存在的微结构,诸如关注排队、交谈顺序、礼物赠予等等。这些大范围的和小范围的制度,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概莫能外的制度结构,诸如封建主义、世袭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等等。这些社会制度和制度的衍生物绝对不能被研究者物化。作为文化现象,他们是精神而非物质的存在。因此,制度模式是存在于个体的思想中,但是他们有一个虚拟的客观性,这就将他们置于特殊的个体之外。作为一个社会整体,就好像一个人体一样,制度结构出了问题,整个社会就必然会出现问题。而同样的,不可能会有完美的制度结构,我们所做的努力也只不过是希望现存的制度结构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现状,或者说,让制度更接近这个世界资源的分配方式。
刚刚说到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婚姻、亲属、男权与女权这些,单从制度上来讲是不够充分的,或者是从社会的主体来讲,这些应该被分在关系结构这一类,这些对人类的行动上规定了明显的.关系约束。社会关系在一个社会关系中一般是反复出现的,正是这种一般性,才给予无论在社会中什么地方出现的社会关系以一个普通的“结构形式”。社会关系的结构形式是导致“特定场合的变化”原因的“一般或规范的形式”。既然关系和规范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因此这任然是基本的原则,社会关系只能依靠通过人们在他们的行动中应用的规范或规则而存在,但是,这些关系不仅仅是来自对规则的宣读。对结构的探究就必然涉及到结构层次的区别,关系结构和制度结构并不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全部,虽然如此,但这两者涉及到的结构层次依然足够的复杂。由个体的人到其组成的家庭,再由家庭组成社区、城市,到最后的国家、民族,这其中都无可避免的被制度包围着。而我觉得用我们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解读出来就是关系网,这张网覆盖了这个世界每一个有人类存在的地方。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
有人说,老师是天上最亮的北斗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人说,老师是山间最清凉的山泉,用清香的甘露汁浇灌着我们这些小树苗;有人说,老师是茂盛的叶子,用他那强有力的身躯和护着我们这些未来的花骨朵儿。
老师,我崇拜您,我也说不自己为何有这种崇拜之情,看着您在黑板上留下的一行行整齐而漂亮的字迹,我却不能掂量出这中间蕴藏着多少的奥妙和辛勤的汗水,只知道这是您对社会教育事业的无私的奉献。听着您在讲台上所讲的每一个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是大自然清翠的鸟叫声?是古典乐器发出来的和谐的旋律声?不,都不是,那是一种天外之音,蕴含着世间动听的音调,听起来让我们感触深刻,因为那种声音不是普通的声音,而是一种知识的信号声,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有许多的知识要从远方飞驰而来,走进你智慧大脑的驿站。
老师,您是天上最亮的'北斗星,而我却是红尘中迷失方向的黑鸭子,每当我迷失方向时,只要一看见你耀眼的光芒,就能让我找回回家的路途。还记得在您刚接我的时候,把我从一个充满着天真的孩子变成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小学生时,您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在享受着自己的成功,享受自己的快乐时,却不能忘掉老师,您是山间最清凉的山泉,您用您的博学多才让我们了解这个广阔无垠的世界,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大,您就像是我们的望远镜,让我们看得更远,看得更清,就像山泉水一样,清晰得能让你看到底层。老师,你教我们要勇于与困难做斗争,不要被困难压倒,我还记得你常说的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是啊,成功与困难是相对存在的,如果没有了困难,成功又何从谈起呢。
老师,您是茂盛的叶子,您用您强有力的身躯和护着我们这些未来的花骨朵儿。您从不为你很委倔,你总是默默的奉献你的一身,为了你的学生,为了你的使命,您甘愿做绿叶也不愿做红花,您想用自己的能力擦亮这世间的曙光,让生生学子们的梦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老师,您用您的一生教我们懂得为何要有追求,为何要有理想,为何要超越自己。老师,您把最美的笑容留给这精彩的世界,您是我们心中最美的神话。
段落,又称为自然段,是文章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划分段落的基本原则,是要保持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所谓单一性,是说一个段落中只能表达一个意思或表达一个矛盾,或表达矛盾的一个方面,或表达过程的一个阶段,而不能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混杂在一个段落中。所谓完整性,是说一个意思一定要在一个段落中讲清楚、讲完全,而不能把一个意思拆开放在几个段落中。
层次,又称为结构段或部分,是由段落组合而成的较大的意义单位和结构单位。安排层次常用的方法有: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总分式。
所谓过渡,就是把文章中意思不同而处于相邻位置的段落或层次粘合在一起,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一般地说,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需要转换内容时,往往要使用过渡成分。请看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个例子: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写作当中,有时要用某些词、句、段贯通文意,起桥梁作用,这就叫"过渡"。过渡可以用在一篇文章中几件并列的事情之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三个事例之间的抒情和议论的段落,使本来各具独立意思的事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过渡还应用在文中顺叙、插叙与倒叙互相转换的时候,如《一件小事》的第二自然段从顺叙转入倒叙,衔接自然紧密。文章中,在变换描写角度时,也需要过渡,如《孔乙己》一文,记述主人公悲惨遭遇的主体部分有两个层次,分别写断腿前后的孔乙己,这两层之间有这样的过渡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承上启下,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这三种方法,在《小桔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1、首尾照应: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结尾呼应:"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
2、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桔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桔子及作小桔灯的动作。
3、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2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细针密线、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
上面所讲的只是记叙文结构的基本形式,根据不同文章的具体内容,结构形式也要随之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生搬硬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
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样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读了开头,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描写的是社会环境:"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满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的空隙。"这段描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丰收的年景。而这种丰收景象与后文农民的遭遇与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主题。
(4)引人入胜的悬念法。
就是从事件过程或人物经历中截取最关键,最紧张、最能吸引读者的一个情节做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依次记叙事件发生发展或人物行为经历的始末。
(5)有关、警句、的引用法
名言开路,就是开头先引用名言、格言或警句,用以揭示文章的主题,然后再以所引用的名言、格言、警句为中心,组织材料,展开记叙。
例如,《琐忆》一文的开头是: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子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这里引用的诗句,就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尽管文章中所记叙的都是琐细的事情,但所有的事情又能以小见大,体现诗句中的精神。
(6)表达写作目的的动机交代法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记述了各界人士悼念鲁迅的隆重场面,表达了人们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文章的开头即交代了写作的动机,奠定了文章悲痛与激动的感情基调:"朋友,你要我告诉你一些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交代了写作目的的开头,多见于运用倒叙的方法、回忆往事的文章。
(7)首段设问法首段设问,就是在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再针对问题,逐步展开记叙。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三段构成一个层次,用来提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问题,从而引出下文的记叙。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文章的题材或主题,否则,下文的记叙就无所依托了。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法。
所谓创新结构,就是在的结构上打破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而根据自己文章的特点,采用别人所不常用的结构,如下面列举了几种:
1.题记式。即在作文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摘引一段简洁的,或仿写一段精粹的言论,单独成段,作为全文的题记,以凸显全文的中心,引导读者阅读。
2.后记式。即在全文的正文之后,补写一些文字,作为全文的后记,以说明这次作文的写作目的、经过、感触,或补充交代一些文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全文。
3.序数式。即把全文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内容相对集中,再把各部分按序排列,用数字一、二、三……或字母A、B、C……表示序列的先后,且把数字或字母居中写在每部分的正文之上,使全文的内容、层次一目了然。
4.小标题式。即把全文的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都以一个凝练的小标题
加以统帅与凸显,让读者对全文的整体内容先睹为快。恰当地运用小标题,能使文章线
索清楚,层次明晰,且呈现匀称醒目的外在结构之美。如《我最喜欢的学校》这篇作文
有三个小标题,依次是:课堂笑语、师生浓情、节日欢歌。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校
园生活的美好,扣住了中心,而且层次清晰。小标题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具有
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5.式。即有意识地选用几篇有代表性的日记来组成全文的主体部分。这样有点带面,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几个片段来表现中心。既然是日记,就要注意必须写明时间,必须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以独白方式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也可用来叙事。
6.书信式。即采用书信的结构形式来作文。这种形式更有利于真切地倾诉个人情感,鲜明地表达个人的观点,读者会情不自禁地以收信人的身份阅读全文。这样,作者就可以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易于感染读者。
7.剧本式。有的考生机智地运用剧本这一众多考生尚感陌生的体裁构思成文,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南京市考生的剧本《选择》堪称代表作。四幕剧《选择》的开篇以"旁白"点题,接着以"上学"、"举报"、"受贿"、"入狱"这四幕表现主人公王民由朴素廉洁到腐败堕落的过程,虽然时间跨度达30年,但矛盾冲突的层次清晰,反腐倡廉的主题鲜明,这些和作者采用的话剧形式达到较为和谐的统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8.组接式构思。组接式构思的特点是没有完整的事件,将不同的时空场景作蒙太奇般的组接合成,形散神聚,结构呈现内在的严谨性。2002年河北省中考要求以"发现"为,有位考生拟题《发现美丽》,文章主体部分的四段分别以"春"、"夏"、"秋"、"冬"领起,又分别以"啊,美哉!""啊,爽哉!""啊,快哉!""啊,乐哉!"作结,中间抒写作者对四季独特的审美感悟,构成镜头组接式结构,可谓匠心独运。文章结尾点出"人生的四季不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发现的美丽吗",以此升华主题,这是在组接式场景叙写的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递进,使全文呈现出既整齐又跃动的结构特色。
9.谈心式构思。这种构思的创意在于全文以第二人称"你"展开,运用与读者对话、谈心的形式进行叙写,给读者一种近距离的亲近感。河北一考生拟题《发现你自己》,文中用"你"作称呼达42处,按照"发现你自己的人生坐标"、"发现你自己的奋斗动力"、"发现你自己的兴趣"这三个层次描述"发现自己"的审美内涵,新颖别致的表达形式,一声声贴心的呼唤,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