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余,徐老师总是给我们复习,我们说起徐老师时,总是称他为“巧嘴老师”“巧嘴”的称号是名副其实的,不信,让我从我们班同学们编的`《徐老师趣事记》一书中找来两件事给你们大家讲一讲。
一天,上数学课,徐老师和蔼可亲地说:“我今天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两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听者听着,我们都笑了起来。徐老师问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这个故事能不能讲完?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后面的话可用什么标点符号表示一下子?在我们兴高采烈之时,徐老师引出了“循环小数”的名称使我们觉得学循环小数就如听故事一样。
徐老师的巧嘴不仅在课堂上发挥大作用,在课后也会叫人拍手称绝。一次课后,我们班的陈屹松同学不小心把墨水溅到徐老师的白衬衫上了,陈屹松同学吓得低下头来,准备接受徐老师的批评。同学们也提心吊胆了,徐老师开了个小小的幽默,笑着说;‘唉,陈屹松呀,你是怎么搞的呀,早知道今天你要摔给我墨水,为什么不早早通知我穿黑衣服来上课 ?”同学们听了发出一阵阵惊喜的笑声。
徐老师就凭这样一张“巧嘴”让我们一听上他的课就觉得高兴,一看他走进教室就觉得他是那样的可爱、可敬。
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师恩如歌,伴随着我的成长。
如今,我已年届不惑,站在讲台上,看着一双双或聪敏或纯真的眼睛,听着一声声或响亮或羞涩的问候,我不由自主会想起我的恩师——袁凤春老师。
袁老师只教了我一年级,算是我的启蒙老师了。她和我是一个村的,印象中她好像刚结婚,还没有孩子,皮肤很白,短短的头发,至于什么模样,我却忘记了。只记得她似乎总含着笑,像一朵温柔的莲花。
70年代实行的还是单休日,那时我最不理解的就是为什么要有一个星期天,这一天的不到校,着实给了我巨大的煎熬。百无聊赖中最好的游戏就是到袁老师家门口跳一会儿皮筋,或者踢一会儿毽子,甚至于什么都不做,就傻傻地坐在袁老师家门外的横梁上,看袁老师出出进进也是好的。每个上学的早上是最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棉裤是不必让姥姥在灶台下烘烤了,不用催,保管起得比兔子还快。胡乱扒拉几口红薯黄面粥,搬着小板凳就来到袁老师家,喊她一起去上学。有时去得早,袁老师还没吃完饭,我们早到的小伙伴便会在外面耐心地等待。袁老师也常邀我们一起吃,我们很羞涩地摇摇头,蹲在地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但内心没来由地充满了欢喜。吃完饭,袁老师会给我们解开头发,重新梳理一下那扎得歪七扭八的小辫子,然后一大堆人就浩浩荡荡地开往学校了。
袁老师讲课是否精彩至今我已没有丝毫印象,但对她用鼓励的方法来“哄”我们的场景却记忆犹新。课堂上听写全对是要在全班反复表扬的,字写得好看就更了不得,那是要打了鲜红的“100分”,然后再贴在教室的墙面上的。最盼望的是她带领着我们十几个小孩子放学回家,总是遇见熟识的人,总是一路报喜。“小三不错,今天能数到100了!”“小红的字是全班最棒的!”“小亮今天爬黑板全写对了!”“小黑当上小组长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袁老师总能找到我们那么多优点,反正她遇到我们的'家长总要大大地表扬一番。因为袁老师的一句句表扬,我们别提多开心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总处在高度兴奋状态。记忆中在课堂上我是不能小声讲话的,因为总是害怕谁回答问题时响亮的声音会超过我,夺走了袁老师对我的表扬;而举手也从来不会把肘放在桌子上,高高地举起手就已经是相当文雅了,后面的男生通常是红着脸,梗着脖子,踩在凳子上拼命举手的;朗读课文尤甚,齐刷刷嘹亮的朗读都能把房顶掀翻,我想,假若有外人到我们教室参观,看到我们一双双玻璃球儿似的圆溜溜的眼睛盯着课文,读的那么带劲儿,一定会吓一跳吧!这种热血沸腾的场面刻在我脑海中至今已三十余年,想起来就觉得仿佛还在昨天。
袁老师对学生的耐心超乎寻常,这是我后来才品出来的。记得我们班有一个叫李代明的学生,脑子很笨,每次都是倒数第一,但他却很少因为笨而挨批评。有一次袁老师有事,临时请邻村的一个刘老师带我们半天课。那天上午学得是“禾”字并组词。刘老师在上面读:“禾,禾苗的禾。”然后我们一起跟读。可李代明脑子慢,不转弯,无论老师怎么教,他都不会。后来老师单独教他自己:““禾,禾苗的禾。”他倒是没停顿,却读成了:“禾,禾苗的苗。”老师连教无数遍,他也连读无数遍,最终也没有读成“禾苗的禾”。气得刘老师一摔教鞭:“你,你这个王代明,真教不了你!”李代明说成了王代明,乐得我们捧着肚子大笑,教室里闹翻了天。下午袁老师到校,我们都抢着说李代明的故事,袁老师一听也乐得直不起腰来,叫来李代明,反复组词,总算讲明白了。
最可笑的要数李代明做加法数学题。非常简单的“1+2=3”,他非得算成是“1+2=12”,你让他扳指头算,那结果肯定是3,可是一到数学本上列算式,就百分之百是12了。袁老师用扳指头、数棒法、分堆法一一教授,可效果为零。小孩子如若鄙视起一个人,那就会像刀子一样锋利。李代明的爷爷外号是叫“法加”的(至于为什么叫“法加”,现在无从考究,也许应该是“发家”吧),课下我们把李代明围在中间,一起冲着他大喊:“法加不会做加法!法加不会做加法!”那个年代,爷爷的名字(尤其是外号)被人喊,是一种莫大的侮辱,更何况我们又在嘲笑他的笨!李代明哭着像发了疯一样,逮着谁咬谁。很快袁老师知道了这个消息,把李代明抱在怀里,快速而又严厉地扫了我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我们就吓得噤声不语了。后来,李代明终究学会了加法,虽然比我们慢些,但一直到他弃学(家里穷,一年级没上完就辍学回家了),我们都觉得他是和我们一样快乐的孩子,袁老师在他的世界里必然是没有阴影的。
一年级的日子是多么快活呀!充满快乐的课堂总是笑声阵阵,做数学题会得到表扬,爬黑板总是你挤我搡,连值日扫地都充满了甜蜜。早晨的阳光总是那么明媚,一天的时光却短的没法形容,看着沉沉下落的夕阳,我的心里充满了沉甸甸的惆怅。袁老师是知道我们对她的依恋的。有一次放学时,袁老师对我说:“军杰,晚上到我家睡吧,给我做个伴。“我欣喜若狂,连连点头。吃过晚饭就要去找袁老师,结果小姨一把拉住我:“人家袁老师那么爱干净,你脚丫子脏脏的,还乱擤鼻涕,弄脏人家床咋办?”我一下子想到了自己每个早上总要把鼻涕抹在自家土墙上的样子,一下子泄了气。第二天袁老师问我为啥没去她家,我嗫嚅着说怕擤鼻涕,逗得袁老师一边摸着我的头一边大笑。还有一次我生病发高烧,袁老师来看我,,我哭着说:“我不能去上学了,老师你要等着我,不要开新课呀!“袁老师一听扑哧一声笑了,扭头对我妈说:“这孩子就是爱学习。”我妈接口说:“你没见那天,才叫傻呢!一个人躺在院子里的晾衣台上,跟死了一样。你猜她在干啥?背书呢!”妈妈叹口气:“唉!这妮子,离开袁老师就活不了了!”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过袁凤春老师。她也许没有想到,一年的经历,会给一个小姑娘带来一生难忘的回忆。现在每当我对学生失望,甚至发火时,就会不由自主想起当年的我,想起袁老师不经意间对我的影响,心中就不由得充满了宽容与温柔。
王老师,是我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老师。
她很美,弯弯的柳叶眉毛下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上去恨、很深邃,又狠慈善;一头黑瀑布似的头发令我班女生羡慕。他不但给我关爱,也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有一次,刚上完课我就趴在桌子上,感到头晕眼花,胃里只想吐,我的一举一动被刚要上第二结课的王老师发现了,她走过来,伸手摸了摸我的额头,很吃惊的责怪我说:“这孩子真傻,你自己发烧了都不知道,快,好、跟我到医务室去!”说完,拉起我就走,到了医务室,王老师又喊医生抓药,并打电话跟我爸爸联系。
后来,我在家里养病,王老师还抽时间到我家看望我,并把落下来份额功课给我补上。王好事不但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我们,而且也是我们成长道路的指路灯。有一次自习课王老师让我们做《一课一练》,做着做着,有一道题难住了我,我失去了信心,坐在那儿东张西望。这时,王老师像长又火眼真睛似的她慢慢走过来,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脑袋,说:“怎么了?是不是有题不会做呀?”我点了点头,王老师看了看那道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动脑筋去想,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能做出来的!”王老师的眼里含着期待。老师给了我狠大的信心,经过一番苦冥思想,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多么的兴奋!站在讲台上的王老师,又像长了火眼真睛似的,对这我默默地竖起了大拇指……
小学生活结束了,我毕业了,但是王老师在我心目中的记忆却永远不会“毕业”。
这几天上课,心情可谓一落千丈,因为我们可敬可爱的刘老师不教我们了。 回忆老师: 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总觉得有一双眼睛在鼓励我,这双眼睛不大,被厚厚的眼镜片遮着,但我分明感觉到它对我充满了希望,充满了鼓励。
有一次,老师决定让我们实地取景,这样会有更多的素材,写一篇作文《我的校园》。交上作文后,我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都会把这篇文章写好。当然,我也是。
分数下来了,老师像往常一样开始点评优秀的文章,看着老师的那双眼睛,我信心十足。 终于开始点评了:老师说:“这一篇是方一凡的作文。方一凡的这篇文章清楚地表达了我们校园的美,她把校园的内外细致地描写了出来,是一篇非常好的作文。”听到老师的点评,这时的我就像有一种看不见的蜜,从嘴里一直甜到心里。不用说,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骤然响起。老师还送给我了一个精美的笔记本,笔记本上印有一个鲜红的“奖”字。我双手接过它,不知道怎样去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我只是看到那被厚厚的眼镜片遮着的眼睛,对我充满了希望。老师这次的作文点评竟成了我练笔的动力,使我对写作充满信心。
在老师的心目中,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老师眼中的星星。他引导我们去挖掘丰富的知识;要我们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老师,您虽然不教我们了,但是,您放心,我不会忘记您,我要调整心态,迎接我们的新老师。我要把老师给我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我感恩的心湖。 面对恩师,我想说:一日为师,终生不忘。
这几天上课,心情可谓一落千丈,因为我们可敬可爱的`刘老师不教我们了。
回忆老师:
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总觉得有一双眼睛在鼓励我,这双眼睛不大,被厚厚的眼镜片遮着,但我分明感觉到它对我充满了希望,充满了鼓励。
有一次,老师决定让我们实地取景,这样会有更多的素材,写一篇作文《我的校园》。交上作文后,我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都会把这篇文章写好。当然,我也是。
分数下来了,老师像往常一样开始点评优秀的文章,看着老师的那双眼睛,我信心十足。
终于开始点评了:老师说:“这一篇是方一凡的作文。方一凡的这篇文章清楚地表达了我们校园的美,她把校园的内外细致地描写了出来,是一篇非常好的作文。”听到老师的点评,这时的我就像有一种看不见的蜜,从嘴里一直甜到心里。不用说,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骤然响起。老师还送给我了一个精美的笔记本,笔记本上印有一个鲜红的“奖”字。我双手接过它,不知道怎样去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我只是看到那被厚厚的眼镜片遮着的眼睛,对我充满了希望。老师这次的作文点评竟成了我练笔的动力,使我对写作充满信心。
在老师的心目中,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老师眼中的星星。他引导我们去挖掘丰富的知识;要我们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老师,您虽然不教我们了,但是,您放心,我不会忘记您,我要调整心态,迎接我们的新老师。我要把老师给我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我感恩的心湖。
面对恩师,我想说:一日为师,终生不忘。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当然也很惊讶.因为我确实在无由的等待一些来信,当我收到这第一封学生的来信时,我更是觉得应该来自九班。
非常欣慰在教学中,我做的点点滴滴能够对你有所影响,记得在大学校园里,曾经有同学说过:有这么一位老者,很有学问但是坚持教小学。并且连送五年,让这一批孩子小学毕业。若其中有那么哪怕一个孩子能够回归经典,他就很满足了。自耻自己远远谈不上有学问,但能对学生产生些许的影响,我也是非常高兴的。
相信有很多人像你一样,也总会被我的一些看似“疯癫”的表演感动。但领悟和自省,最深的看来莫过于你了。这也是我始料不及的。想来都有点可怕,你竟然对诸多细节记忆的如此清晰,有些东西不是能够用记忆力来解释的。
走向思想精神上的贵族之路。在这样一个路口,不知该如何劝勉你。肯定是希望你能走下去,但现在的我实在感到乏力,无法给你有益的指导。有些人以容貌漂亮而沾沾自喜;有些人以家财万贯而得瑟;有些人以炫耀智慧和思想层次而自鸣得意。到底以什么为题材的自豪是高贵的,在我这个年纪,也着实变成了满头雾水。听取和借鉴别人的建议,包括生活道路都是可以的。但任何事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回头想《小马过河》这篇故事真是睿智的杰作。
你对我的很多观点和评价,都是极为恰当的。并且有些甚至我自己都不自知,反思起来恰如其分。曾经也一度自己认为,坚持下去,自己可以挤入文化的上流社会,结果到现在而言,是几无可能。之前着眼面太宽,之后呢应该圈定较窄的关注面,否则终老都会半瓶醋。
有些时候,过早接触一些东西,也并不是好事。如给一个幼儿很难的事让他做,即使幼儿很喜欢也很愿意去做,若一旦做不好,总会有很大的挫败感。
就一些小细节而言,有些你描述的地方,我不是很明白。如“班会你想表达的是什么?”,说所谓的“分手”与我有什么联系。当然也不用再说明了。""大概是十班该做的题没做,我愤然不上课的一出。
黑格尔对他以后的社会影响实际比我们认为地要大得多。正如前所言,读懂它,较为费解,可以放一放。《巴黎圣母院》书的开头几章就像《红楼》的开头一样,较难理解,讲的是比文章解析复杂很多的.当时社会背景。原著可以不一一详读,读读介绍填充文学常识即可(如不研究文学的话)。再有看名著同名电影也是不错的,如《巴圣》电影就很经典,唯一的缺陷就是缺少教堂母女重逢,不如上古动画片同名电影好。只可惜我也没有找到,这脑海中模糊的经典。由于史铁生是有功利目的性的创作(断腿要谋生),虽然相当不错也很深刻,但我最近觉得跟鲁迅给人的启迪和所站立的境界高度还是相差挺远的。
对于电影,有空的时候还要继续看,不要遗憾别人的不懈,有很多人(有研究,有水平)对包括你所说的经典都是有广大共识的。还有你所认为的边缘,实际上太不边缘了,可以进一进贴吧,在贴吧里有很多解读电影的民间高手。
你还有许许多多的看法值得赞扬,我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认同赞扬了。其中很多确实超乎你年龄的深刻。有时,用睿智获得深刻,更需要用睿智获得达观!
生活不仅是生存,生活应当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多彩。请善待生活。
祝你快乐!告同学们师念。
***
***年4月16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