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白衣天使们,我亲爱的医护人员同学们:
你们辛苦了。
我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者,和你们一样,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所不同的是,我的工作比起你们的工作来说,又过于清闲,或者微不足道。从小,医生在我眼里就是神圣的纯洁的,天使一样的人。我自己也曾经幻想,希望长大以后能成为穿上圣洁白大褂的医生。然而渐渐的长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个人的成长,慢慢的这种感情变了。最近几次的进出医院,我哭了好多次。很不好意思,我是个脸皮薄,心思重,略微有点抹不开面的姑娘。居然就在医院里哭了好几次。
比如今天早上,我7点钟起床,没吃早饭,一路堵车终于在八多到了医院,但是停车的队伍已经排出一站路了。转了一大圈,好不容易在医院旁边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找了个空地停车。然后挂号,交病例,等待做B超。半个小时后,9点多做上B超。然后又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一个小时候后医生给我看病例和B超结果,让我去验血。然后我又跑去门诊大楼一楼抽血大厅刷卡,排队。等了半个小时后,终于开始抽血。一上午基本上都在等待中度过。结果抽血结束的时候,我还没反映过来,里面的工作人员说了一声什么,刚要问一下您说什么,里面就不耐烦的把棉棒给我扔了,我的血就呼呼的往外冒。后来我猜,她可能是想让我把胳膊蜷起来,夹住棉棒,赶紧起来。但我真是不明白,您稍微大点声,哪怕吼我一嗓子都没关系,我不会不配合你的吧。本来我就有点晕血,当时一时气不过,一出来就没出息的哭了。
出来以后我想了很多,心里很憋闷。因为这不是第一次了,最近跑医院也很多,这样的事情,只要来医院就一定会发生。医护人员态度不好是小事,一系列看病难的求医过程,真的让人感觉医院再也不是我心目中治病救人,纯洁圣洁的地方了。甚至每一次来医院都有一种这是地狱,我在炼狱的感觉。
09年的时候我阑尾化脓穿孔,那是我最近距离接触主刀医生,感觉在接近死亡的时候,眼前有一位白色衣服的人。是那样一位优雅的人,慢慢的安抚我,跟我说了什么,我都记不起来了,但是真的眼泪感动的在流。痛的快要死的时候,救了我的人,一辈子都会感激他的。同样也是那一次,有一位手术室的护士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凌晨一点钟,我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也是我痛的接近极限的时候,疼痛和困倦已经让我的意识都有点模糊了,耳边突然一声尖细的声音响起,“自己爬上去。”我捂着肚子,强忍着疼痛挪下推车,一点一点的挪到手术台边。这女护士接着说,“动作快点。”我有一丝犹豫,“护士,我真的很疼。”“就你事多,每天进手术室的人多了去了。抓紧抓紧!”我强忍着泪,一点一点连滚带爬的挪上了手术台。那位护士接着在我旁边来了一句“你这不是自己也能爬上去吗?!”
人在困难的时候,既能记住帮助了自己的人,也能记住踹了自己一脚的人。当然这样说也许严重了,毕竟态度再差,人家也是在凌晨时分工作,也在救治你,唯独不过态度差了些,我又能抱怨什么呢。可是这种感觉真的让我永生难忘。还有朋友说我了,你这算什么,生孩子,还有其他的病症,比你这个厉害多了,不也都连滚带爬的'自己爬上去吗,你这也太娇气了。是,我是有点娇气。但是我觉得抛开我的娇气,我又有点觉得在这样的态度下,我是比你们低了好多级的没有自尊心的,需要伸出双手渴求你们帮助的底层人群。希望高高在上的您,掌握我生死的您,高抬贵手,一定要救救我。不是这种感觉吗。
我们都是受过教育的,特别是我还有一部分优秀的同学,也幸运的穿上了白大褂,成为了我所羡慕的白衣天使。我自己的妹妹也是一名护士。我深深的理解你们的辛苦。每次出现医闹,对医生护士的暴力行为,我也深深的厌恶,甚至痛恨这种行为。但是每次来医院看病,我看到那些背着包袱,带着干粮,天不亮就赶来看病的人,我内心深处深深的觉得难过。连我这个接受新鲜事物很快的年轻人,跑医院都容易四处碰壁,找不到头绪的,更何况他们。我妈妈也算是土生土长的城市人了,现在看病也必须我跟着跑前跑后,一个是摸不着各种科室的门,再一个是不会使用这些高科技的医疗器械。
同样是今天下午,我2点半到医院拿抽血结果。一进门诊大厅就看到大厅里围满了人。一群人举着白色的横幅,横幅上写着“还我女儿”的字样。一个年轻男子一边大声嚎哭着,一边向人群哭诉着昨晚自己的小女儿是如何断气的。我实在不忍心继续旁观,匆匆从人群中挤过去,耳边依稀穿过那悲凉的声音“我们去XX科,XX科让我们去XX科,去了XX科,又让我们去XX科。。。”
可以说如果只有一个两个的情况,那算是个例,那叫医闹。可是现在层出不穷的医闹,对待医生的暴力事件,让人不寒而栗。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种情况愈演愈烈,让医患矛盾如此激烈。我想这不仅仅关乎于医护人员素质,还是患者素质的问题。医疗机构的匮乏,医疗水平、医疗知识普及程度的底下,医护资源无法共享到社会、共享到城乡,造成了乡镇里的人要去县城里的医院看病,县城的人要去市里的医院看病,市里的人要去省城的医院看病,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病人都会涌入北上广等高等医院。医院里人满为患,医护人员不堪重负,患者也意见颇多。与其不断呼吁谴责医闹,医暴事件,不如好好想想如何改变现在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如此紧张的现状。
真希望有一天,看病不再是炼狱,治病不再是添堵,去医院不再是困难重重。真希望有一天,我的姐妹,我的好友能在一片和谐安详的环境里工作,再没有嘈杂,再没有纷争,也再没有暴力。
文字能力有限,但句句真心。祝愿你们一切安好,工作顺利。
无名
春姑娘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人间,迎着旭日的朝晖,我来到了景色秀丽宜人的北坛公园。
走进公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巍峨的史公塔。它又名"八大塔"。史公塔共有7层,每一层都有8个塔角。每个塔角上挂着一个小铃铛。当微风轻轻拂过人们的面颊时,总能听到铃铛那清脆悦耳的响声。塔窗上有一个白蓝相间的青瓷佛像。塔顶竟然长着一棵令人称奇的树。
顺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向东走,一片茂密的小树林便展现在我眼前,刚刚抽出绿芽的小树,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略带羞涩。树枝随风飘荡,好似一位正在梳妆打扮的闺中小姐。
穿过小树林,向北走,就来到了人工湖,湖水微波荡漾。湖底几条小鱼在自由地"玩耍"。湖面上,几条卡通人物小船在行驶着,人们坐在船上聊天、观光,好不逍遥自在。看哪,一座汉白玉石拱桥架在两岸,连接南北,多壮观呀!
公园的西侧是我们儿童的天堂——儿童乐园。这里的娱乐项目很丰富:骑马场啦,碰碰车啦,蹦蹦床啦……这里人很多,欢声笑语不时传了过来。游乐场的老板,周围的小商贩们忙也忙不过来,尽管如此,他们脸上仍然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离开北坛公园,我浮想联翩……我很想变成一朵娇艳的花儿,点缀它;也很想变成一只小鸟,用动听的歌喉赞美它。很想很想……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安东尼。明格拉(ANTHONYMINGHELLA,1954-2008,1954年出生于英国怀特岛,父母皆为意大利移民。毕业于英国University of Hull,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其后数年在某大学任教。在教职期间开始剧本与音乐创作并得到一定的肯定。明格拉的导演生涯算不上多产,起步也比较迟,1991年才初执导演筒,但是其在1996所执导的《英国病人》(TheEnglishPatient)却让他一举登上了事业的顶峰。该片在当年的奥斯卡得到11项提名,并最后获得9项而归。作为一部非好莱坞制作的电影,风光可谓一时无两。其后所拍的另一部作品“冷山”(ColdMountain),虽然在该届奥斯卡中未能载誉归来,但是亦受到剧评界的广泛好评。
某个高人曾说过,一个伟大的导演一辈子只会有一部伟大的作品,而导演的其他作品往往只是另一种的延续或游戏文章而已。不敢说这是否真理,不过恐怕明格拉自己也会感到《英国病人》所创造的峰顶不容易超越。
说出来叫人汗颜,其实在我观看“英国病人”和“冷山”地时候,并未有留意到两者的导演为同一人。若非昨天看报读到“英国名导明格拉去世”的消息,并看到内文关于导演的电影作品清单,也许到现在都还未意识到这点。
《英国病人》(也有译作《别问我是谁》)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发生前夕的北非,一队国际地理学会的学者在沙漠里进行考察,顺道也编制用于历史地理研究的地图。其中出身自匈牙利贵族的艾玛殊是一名历史专家。大家对枯燥的研究生生涯早已习惯,除了经费有点紧张,工作总算得上是顺利。
平淡的生活直至有天来了一名新成员杰菲,和他的美丽动人的妻子嘉芙莲到来而宣告终结。这个漂亮的金发英国女人把艾玛殊原来如沙漠一样刻板枯燥的心灵,变得莫名的躁动。他开始不自禁的注意着嘉芙莲举动,从暗里细赏她的一颦一笑。有碍于嘉芙莲有夫之妇的身份,他无奈的只能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并刻意避开单独相处的机会。但他这种不自然的举措却没有躲得过嘉芙莲的眼睛。情,难道真的可以由人的主观意志来操纵?不,它正在暗暗的.等待着萌芽所需的时机。
一次偶然发生的交通意外,突然降临的沙暴造就了他们的独处,给予两人一个互诉衷情的机会。两个原本有意回避的心灵自此不能再分离。这份迟来的爱一方面让他们热恋得如痴如醉,另一方面却叫他们不得不面对世俗伦理的沉重压力。杰菲在偶然中发现了妻子的出轨行为,在羞愤中埋下了与他们同归于尽的想法。他在一次的野外考察中,驾着飞机,连带着嘉芙莲一起撞向艾玛殊,但艾玛殊却幸运的逃过这一难。事故中杰菲伤重身亡,嘉芙莲则受了重伤不能移动。为免受日光和风沙的伤害,艾玛殊把嘉芙莲安置在一个他们在考察是发现的洞穴里,留下了身上所有的干粮和水,一个人上路去寻找帮助。他首先找到英军的基地,英军却因为他的口音判断他是德国间谍而把他扣留。在被押送到开罗途中,艾玛殊为嘉芙莲危在旦夕的生命而心急如焚,不得已铤而走险冒死逃跑,在没有其他办法下到德军阵地求助。这时,嘉芙莲正无助的躺在黑暗的洞穴里,感觉自己的生命正在一点一滴的流走。在弥留中,她在幽暗里写下了对艾玛殊最深情的遗书。。。。。当艾玛殊开着用学会所编制的北非地图跟德军所换来的旧英国飞机赶回时,只发现嘉芙莲已经永远离他而去。他伤心欲绝的把心爱的女人抱上飞机,然后驾这机漫无目的在无边的沙漠里徘徊,途中阴差阳错被一群德军误认为英军而击落。当他从英军的军医院里清醒过来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也忘记了最心爱的人。。。。。因为他说不出自己的名字,院方于是根据他是从一架英国飞机上给救回来的这情况,暂时给了他一个代号:“英国病人”。在被转移到后方的过程中,护士小姐的温柔却无意地把残酷的回忆重新勾起。。。
大时代洪流里一段看起似微不足道的不伦之恋,一对无足轻重的恋人,艾玛殊为了救心爱的女人而无法不将地图交给德军,竟在无意中影响了北非以至欧洲的战局,亦间接主宰了数以百万计军民的存亡。而德军的获得地图相对英军的失之交臂,正好反映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在战乱中平民的生命渺小如尘,却又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不经意的谱写了历史,到底这是宿命还是讽刺?
片中的选角包括饰演艾玛殊的RalphFiennes,嘉芙莲的KristinScottThomas,或演护士的JulietteBinoche都是不二之选。他们对导演渲染的那种淡淡的,英国电影所特有的敏感细腻而内敛的情感表达都有恰到好处的发挥。古典而略带矜持的动作,欲言又止的眼神,非《铁达尼号》或《偷袭珍珠港》那种由X代偶像们所主演的虚拟怀旧电影所能比拟。如果真的要相提并论,我情愿选择另一出经典《北非谍影》(Casablanca)。
《英国病人》中,对陷入不伦之恋的一对主角微妙的心态变化描写得尤其丝丝入扣,片中有不少精彩的对白可堪经典。比方:
当他们初尝爱果时,嘉芙莲问艾玛殊最讨厌什么,艾的回答是“去占有或被占有”,这与后来艾情根深种时说的“所有属于我的,我都要占有!”遥遥对比呼应,也正好反映了男主角心路历程的前后变化。
有一次艾问嘉:“你最快乐的时候是何时?”,嘉回答:“现在”,艾接着有问:“那你最不快乐的时候是何时”,嘉说:“也是现在”。寥寥数语间,把女性在婚外恋中亦喜亦忧的矛盾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圣诞聚会的短暂激情后,嘉芙莲对寻找到来的丈夫说;“回家?你说的是我们真的可以回家,离开这里?”,“我在这里感觉到不能呼吸”。双关的言语,让观众都能充分感受到她面对丈夫时的那种沉重道德压力,有时甚至情愿丢下珍贵的爱情而换取一口自由的空气。
有关于婚外情的电影多如恒河沙数,《英国病人》在当中情节不算得特别曲折,如果要说到它特别成功的地方,撇开凄美的配乐和熟练的镜头运用,也许就是导演的高手手笔把它的广(浩瀚的撒哈拉沙漠、殖民地主义崩溃的前夕、东西文化的交汇与冲突点、不同国家民族的差异和战争双方的剑拔弩张)和细(男女感情)进行了一次非同凡响的融合。而导演的外来移民背景对于电影中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也有一个比较宽容和理解的视角。
至于情节里关于加拿大护士跟印度士官的一段感情,在我看来只是一个无关主线的小插曲而已。
冬天终于过去了,春天踏着欢快的脚步来到人间。
寒风被赶走了,取而代之的是蒙蒙细雨。“沙沙沙”地飘向大地,仿佛在说:“春天到了!”公园里的景色焕然一新。
岸边,成排的柳树刚刚吐出嫩芽,叶子小小的,绿绿的。真像是春姑娘的长发,悠悠地在风雨中飘荡。绵绵春风把小草染绿了,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各种花儿
争先恐后地开放了。红的、黄的、紫的、粉的……不用人工栽培,它们就会自己在风吹日晒的关照下竞相开放。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当然,如果没有那一片片青幽幽的小草的陪衬,花儿也不会显得多姿多彩。小草的叶尖上不时滚动着小水珠,像珍珠一般,要是太阳对着它一照,肯定会闪耀出珍珠的光彩。一棵棵落光了叶子的树木,正在给自己穿上绿莹莹的衣服呢!
小河清清的,当绵绵的细雨落到水面上时,就会溅起一圈圈涟漪。
雨终于停了。公园好像被清洗过了一遍,很干净,到处都是湿漉漉的。
春天的公园真美丽!
今年寒假,我和范布宁等三个小朋友一起去报了一个“素描班”,除了画架等材料,学费全免,连“学生”也是“老师”组织起来的。哈哈,其实是我想学素描,妈妈帮我组织的,因为她就是老师。
第一节课是教画圆柱。在正式画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铅笔要削好,画架要搭好,纸要铺好……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动手画,还得先看示范吧。先打一个框架,再打线条,深深浅浅……转眼间,一个漂亮的圆柱就诞生了,好像是放在纸上的,超有立体感。因为素描有高光点、亮面、灰面、阴影、明暗交接线五调子,把这五调子表现出来就有立体感了。看着妈妈画,我想:“这简单,看我的!”于是开始学妈妈的样子打框架。但有句话说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难。
刚开始打圆柱上面的那个扁圆时就发现:原来这么难!笔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圆。而妈妈要求用直线组成圆,我却直线画成了圆弧。这时我一开始的高兴劲全像天边的云被风吹走了一样,无影无踪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勉强画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妈妈说我画得:1、太小;2、结构不对。两个原因就把我的这幅“佳作”PS掉了,并让我在反面重画。这真让我“欲哭无泪”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妈妈是怎么画的,然后学着妈妈样用心去临摹,终于又一次勉强把框架画好了。看看范布宁:哇,她画得真快!但我告诫自己:不能急,画得太快会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来是在框架里用线条画出明暗,这样就有立体感了。打线条也是有讲究的,线条要打得两头一样粗细,做到“两头轻,中间略粗”为最高境界。但这种线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打线条千万不能乱,打出来要一组一组的,并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横着的一组,再打斜着的一组;第三点是线条的深浅关系,如果要浅,则既可以减少线条数量,也可以把线条加深或变浅,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样,加深或变浅可以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
最后,我完成了那张作品。看着有些模样的圆柱,我颇有些自豪:这可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哦!当时自以为画得不错,等到“培训班”结束,看看真是实在比较糟糕的。我的素描旅程作文青春人物素描作文课间十分钟素描作文
我赶到外婆家,只见外婆躺在病床上,额角上多贴添了几丝皱纹,脸色苍白,眼神也差了许多,说话很吃力,说一句话就有三个疙瘩的地方。她见我来了,露出了欣喜的眼神。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外婆吗?这就是我那身体硬朗的外婆吗?这就是从前让我生活的开开心心的外婆吗?面对病魔外婆丝毫显得没有办法。泪水含糊了我的眼睛,我轻轻地握住外婆的手叫了一声:“外婆!” 妈妈告诉我说:“外婆得了心脏病,病情已非常严重得到了急时的治疗,但得慢慢的观察,才能好过来``````。”我洗耳恭听,默默地想着,要为外婆做点什么事呢?于是我为外婆讲讲笑话。(你怎样讲笑话的,重点描写!当外婆露出第一丝笑容时,我的心不知道有多么开心。
祝愿外婆早日康复,战胜病魔,取得胜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