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和倩君之间的约定。
尽管她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也不知道她是否记得这份约定,但我心里有块地方已然深深烙上了这几句话,烙上了是她让我相信青春!
非典那年,缠绕我的虽不是可怕的非典病毒,却是近乎要面对生不如死的病症:每天小腿疼的给你针扎一般,脚也冰凉冰凉、惨白惨白的。在医院住了几个月,而我从来没有告诉她我得的是什么病,甚至我没有打算告诉任何人,因为我怕,怕那将会夺走我仅存的一些快乐。不敢去面对当这一切都变得透明后,完美之间的友情是否会一如从前?
不过,生活中的我显然已经背上了沉重的病症阴影,因为我怕医生的预言随时会可能实现,我随时可能……有时候我甚至想都不敢想,就是现在想想,心中仍有一丝后怕。于是紧跟着,学习成绩下降,没有积极性,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发呆中度过,在发呆中去想那些让人伤感的话,然后自己也变得日益多愁善感。
尽管自己一天天在变成这样,在她面前我依旧会装的若无其事,因为我怕她一次次的追问,怕我一不小心就告诉了她,怕从那以后一切都化为泡影。但倩君就是倩君,她是明白我心里有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的。
中考,失利自然而然!
而她也因为一份本不该她那个年龄承担的家庭责任弃学了。我们之间交流的媒介也就变成了一封一封期待的信。每封信的开头,我们总是不厌其烦的说“有你真好”这句话,甚至她会说“我想你想的都块发疯了”,但我们只是朋友,普通、平凡的朋友。也许这一切都因为加上了那份约定而变得与众不同了吧。
终于,在她一次到学校看我时,我告诉了她我的阴影:右小腿肌肉轻微萎缩,右腿上三根大血管中,两根已经完全堵塞,严重时可能会截肢,我将成为废人!
她哭了,第一次看到她哭,也让我一时不知所措。虽然我们之间因那份约定而情谊深厚,但她的眼泪依旧让我受宠若惊。
“你相信奇迹吗?”她问我
“这不是奇迹不奇迹的问题,要知道我这种病目前尚没有很好的治愈方法啊!”
“我要你答应我相信奇迹!”她一遍一遍的对我说。
我看着她哭得有些发红的双眼,第一次又了被心疼的感觉,甚至是心疼的落泪。为了安慰她,我说:“相信!”
“伊彦,我告诉你,奇迹是什么在你自己手里,你还有自己美丽的`青春,你什么时候都不可以放弃,你必须用自己的努力让你今后的青春飞扬起来!”
“可是……”
“没什么可是,你答应我相信奇迹的,什么时候都不可以放弃!不放弃自己的生活,不放弃自己的青春!否则,我将收回我们之间的约定!”
我懂,她不是在说气话吓唬我,尽管我是那么怕她真的收回约定。她只是在用她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让我能找到以前乐观的自己,然后实现自己青春飞扬的色彩。
相信奇迹?我真的会相信吗?
从那以后,仿佛我成了她那段生活的全部,我像个孩子似的被她呵护着,直到后来……
现在的我们已经失去了联系,我一直在用各种办法试图找到她,告诉她我真的相信奇迹,告诉她我的青春飞扬年代以紧紧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也许我如今的一切她都不知道,但我会日日祈祷,祈祷我们之间的约定载着我懂讯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飞到她身边,告诉她:我相信奇迹!相信青春!
相信每位老师都曾单独批过学生吧,差不多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景学生低头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师的批评。老师怒气冲天,越批评越有劲,全班同学都在看着,享受着这个孩子的无奈。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无关紧要,有的隔岸观火,有的心里打着激灵……作为此时此刻的孩子,倒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任你老师唾沫飞溅,任你老师怒火中烧。唉,此时此刻的教师,无不感到委屈我是在用心教你,你为什么就要犯错误,为什么就偏要完不成作业?为什么……老师啊,自认为善良的动机,往往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我也经常苦恼呀,为什么?为什么呢?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记得在《要相信孩子》这书上有这样一段话“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批评,这些做法,乍看起来都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动机,或者说仅仅靠善良的动机,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儿童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确实,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思维去想孩子,把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他们,一旦他们不接受或是做的不好,我们就生气,骂他们,有时火气一上来说的话其实是非常伤他们自尊的。所以说孩子是不能接受你的自认为是善良的动机的做法,因为他们本身并没有这种积极的倾向。任你怎样发火,他们都无动于衷,反而更反感,更要和你对着干呢。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应该去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其实有哪个孩子不想老师喜欢呢?不想做好一切呢?可明明他们又管不住自己。所以我们老师就应该去引领他们认识怎样做就是好的,怎样做就是对的,去激起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这才真的有用。不得不承认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始终坚信自己的学生“行”。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肯定、加以强化,让他树立起自信。有了自信,学生在改正缺点时,就有了主动性,就有了动力。我们要采取赏识教育,因为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学生自己相信自己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
“教师,甚至学校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书上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后进生”。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相信许多老师都是在批评多次后无奈的对他“置之不理”,甚至对他们产生厌恶感了吧。因为我们认为的好学生不是这样的,他们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就把他们称为“后进生”,加之现在中国的教育还是注重升学率的,他们拖了我们教学上的后退,当然就是老师眼中的差学生了。可是,难道他们真的是无可救药?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的,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耐心引导,那么每位学生都会绽放出他特有的风采。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些教育书籍后,我想了很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这么多孩子的未来,责任重大啊!所以我们真的应该树立一个终生学习的观念,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基础,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
昨天已成为过去,明天醒来,这个世界依旧车水马龙。我不相信眼泪,就像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及时断了一根弦,还是要演奏,这就是人生。”
眼泪不过是一些透明的小水珠,就算经过几百万年的雕琢,也不会成为一颗在晴空闪烁的明珠。
从小我就不相信眼泪,面对困难与挫折,我总会用微笑面对它们。那时的我就明白,眼泪就像是六月的雨,雨落下,风吹过,然后云消雨霁,彩彻区明,留不下一点遇雨的痕迹。
在那段对童话十分着迷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要翻一翻那本《一千零一夜》,或是在睡前听一小段《格林童话》。我对里面的故事深信不疑,觉得遥远的沙漠里就有一盏神灯,或是认为真的有小矮人,妖精,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
接下来日子久了,心智也慢慢成熟了。上学灌输的知识告诉我,童话是编造的,是以幻想博孩子们眼球的。同学们听到童话再也不像小时那样专心,皱着眉头思考,而只是较无意识地听,在脑中简单地过一遍罢了。就连一些惯用套路也被猜到,不像以前万分期待……他们认为这是无趣的,我却不赞同。仔细品析文中的一字一句,就能明白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对人性的品析,是对爱情的赞扬,还是对和平的渴望……一则看似是臆想出来的童话背后,实则有那么多东西是真实存在的。
大人们不相信童话,就认为它们只是用来哄小孩的故事,早就老掉牙了。但是,童话为什么叫“童话”,它不仅只是给孩子们听的,更重要的,它们表达了儿童的美好想法,与对幻想生活的向往。儿童的心灵最纯洁不过了,而年纪一大,心中仅剩的童真也消失了,自然是不相信。
而我认为,童话表达的,正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世界。有段时间里,我曾问自己,长大了是不是该放弃相信童话?是否该去看看时事,了解更深奥的小说、散文?但又一次打开童话书,我又被吸引进去了。那美丽的幻想再次进入心中,就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那以童话为食粮的时间一样。我一次又一次翻页,看完了一遍又看一遍,看了好几个小时。合上书,感觉刚刚就像经历了一场梦,美丽又梦幻。突然发现,再大的,再老的人,都得要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充满敬意,有一颗童心,当阅读童话时,那颗童心便会激活,人也许会返璞归真,回归自我。
童话真的存在,一直在我们心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