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色彩”何来?
黑幕一片。朔月一轮,幽灯一盏。却也只是昏黄。独倚窗,望百里江堤,“山舞银蛇”,可觉星辰璀璨颜色?无奈,只得杯“酒“解千愁!
沙场罢,余尘散尽。文场中,却仍在搏命撕***。千军万马过独桥,吾乃败军之将。何以言勇?马革裹尸,色褪尽,不得染。化浮尘,暗淡无光。
落夜随秋风,星星点点。落叶助秋风,时紧时松。一叶飘零,落吾卷上。拾起,细观之。黄叶枯黄。叹光华已逝,了无生气!夏日浓绿,怎可回归?
无言,独望。无所想。
忽晨曦初露,光!透彻万物。白里河水,波光粼粼,山峦显现,鸟唱猿鸣。吾起身,探窗而望,又见落叶,密密实实,悬浮于河水之上,随波而动,如千帆涌过。叶之金黄,何其灿烂!
许是生命之歌在延续吧!夕日的\'生气归来,比绿的生命更高尚了。
日,不也回来了吗,昨夜的晦暗,今晨的回归。这是日的轮回。生命的重塑!
吾心已静,吾色重着,生之色采,起笔,动墨,绘之。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是编辑的话,却让我反思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在主导我们的观念?我认为是“强势观念”。(目前,这一词还没有正式收录词条,是我从“强势文化”引申过来的。)
对于“强势文化”一词,我们比较熟悉。当提到“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们很自然会想到是美国。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这一点当之无愧,从其强大的经济、军事、政治力量上可以外现出来,而基于高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美国文化对其他国家来说,也就毫无疑问成为一种强势文化。
其实,我个人觉得,不管是“强势文化”,还是“强势观念”,在道理上都是有很多相同点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适用的范围不同。根据百度词典的解释,比较准确的可以这样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观念主要是指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可以看出,观念是文化的一个组合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主观意识,而观念只是个人的主观意识。
“强势观念”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从而导致一种“顶礼膜拜”现象的出现。从好的方面来说,一个人一旦出名后,差不多他就被社会认可了,说出的话就可以说是“名句”了,因此,我们不管做什么,如果能够用上,就大量旁征博引,大谈特谈,久而久之,所谓的名气也有了,这样,一种神秘的“光环”笼罩在名人头顶,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吸引力,所以才有故事中编辑说的那句“可惜不是出自名家之手”。
现实生活中,我常常看到一些所谓的大作家,其很多作品差不多都是“新瓶装旧酒”,今儿换个题目整出一篇,明儿又修改一下故事又弄出一篇,然后,出版商却乐此不彼为他们的出书,而文章的思想内容却毫无更进,有些甚至还不如以前的。作家写书,因为他们头顶有“光环”,读者读书,因为他们看到别人头上有“光环”,出版商为他们出书,因为他们看到这种“光环”还有利可图,在这里,我认为“光环”就是一种个人影响力,代表个人的“强势观念”。如果这种“强势观念”肆意泛滥,到头来,损害的还不是我们广大读者的利益,关键是得利者抓住了大众趋附“强势观念”的心理。
根据马斯洛需要理论中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由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在不断强化自己的观念主张,希望到达“强势观念”的阶段,这样就可以大张旗鼓地向被自己观念统治的“思想弱者”,推销自己的思想主张,甚至是迫不及待地造成一种社会“舆论”,让自己观念的地位更加稳固。从积极方面来讲,我不否认这样没什么不好,这个社会是需要好的榜样,以及榜样的.力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盲目跟随这种“强势观念”,不分清红皂白,认为名家的就是好的,不管什么观念,一概接受,然后再把这种观念传染给别人,让这种“强势观念”充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慢慢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打上“你不是名家你不行”的烙印,这无疑是对其他更好观念的无情扼***。
想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无比前瞻开明地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才使各派学者在学术上各抒已见,使当时的北大成为各种主义、思想及学潮的策源地,从而出现一股百家争鸣的新风。可如今,“强势观念”如同物欲般横流世俗,只要我们听到带一个“名”字的,潜意识里似乎感觉就不太一样了,感到自己矮了半截似的,都是用仰视的目光,来看待对方,这大可不必!
对待这种“强势观念”,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一方面,一个“名”家只是在某一些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面,强于自己,这并不能代表他所说的,所做的,所写的全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乱把“强势观念”强加于别人的观念之上,这不仅是会对别人心灵造成伤害,同时也极力向大众表明自己很愚昧,很无知。
观看《回归快乐童年》的系列节目,作为孩子家长的我感觉是非常好。整个的系列节目虽然只有短短的八集,但所提供给我们家长的,不仅仅是对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所遇到一些困惑的解答,更引起了我们反思在面对孩子成长教育存在问题时所采取措施和态度。通过观看这一系列的节目,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更好的成长?
我认为:
首先,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龙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美好未来。所以每位家长为孩子教育所付出的心血和其急切的心理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家长我们又不能过多地把成人的想法和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在系列节目的二、三、四期“学龄前儿童需要进行识字教育吗?”“‘抢跑’未必能赢”“别让兴趣班伤害了孩子的兴趣”中,我们听到了专家们所给出的建议。在这些方面我们家长还要多多学习和了解,多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考虑,不要一味地认为将我们自己的成人想法和标准强加到孩子的身上,是为孩子好。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成功和成就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时,不能老是用一些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和教育孩子。如专家说的“会玩的孩子更健康,更聪明,更善于与人合作”等等。
其次,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家长要常常反省自身。
我们家长老想着如何如何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读更多的书,让孩子有更多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怎样怎样。我们是否想到,作为从孩子出生以来接触最多的人,我们是否自己做到了呢?在正确看待/对待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上,北京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说“孩子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我们怎摸做”,所以说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家长也要常常反省自身,看看自己做的怎样,是否自己误解了一些事情,是否自己对孩子目前年龄阶段的要求太高,是否自己在处理孩子的一些问题上太过急切,方法不当等等。正如梁雅珠所说“不要在孩子年龄段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强硬地让他从形式上去跟别人分享。”“家长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孩子慢慢尝试着自己去感悟/体悟,生活过程教育了孩子”“养成教育,要给孩子提供好的环境,家长在提供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我们父母做到了没有,如果父母做到了养成教育,孩子的良好习惯指日可待。”另外,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要保持统一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起作用。
再次,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家长要用心,有耐心,有恒心坚持好对孩子的成长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陪伴其左右时间最长的,家长对孩子的观察也是最好最直接的\',多去孩子的心理,从孩子的角度看看问题可能更容易理解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表现的原因。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顾荣芳说的“顾了一时的事情,带来一系列的后患。”有的家长,可能因为自己个人原因不能陪伴孩子玩耍或做亲子游戏就怂恿或纵容孩子一次,等孩子出现问题了,有批评甚至有打骂,其不知是家长自己在最初怂恿孩子那样做。为了怕孩子影响自己,怂恿孩子玩一次游戏,孩子可能就那样感兴趣了游戏。所以说,家长自己要有耐心,要能坚持好才行。
最后,家长是孩子成长的指导者,陪伴者和支持者,不是主宰者。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我们要能听到孩子的心声,我们放下大人的架 子以平等的心态来与孩子对话,我们是他们成长路上的陪伴者,指路人,忠实的支持者,可信赖的人等等,但我们无论如何都不是主宰者。帮孩子拥有快乐童年,我们家长要摆好自己的立场。
中国,在前进,在发展,在走向强大,这是我们的现实状况。然而,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没有真正强大,还没有真正强大到足以让世界上那些藐视我们的国家不敢藐视的地步,还没有强大到让我们来制定游戏规则可以发号施令的地步。我们需要的是继续励精图治,哪怕说卧薪藏胆也不过分,忍辱前行,力图真正腾飞,真正强大。我们不想称霸世界,但我们龙的.传人,可以傲视群雄,可以不被欺负,即使有一些不识时务的人仍然想欺负,也可以强硬回击,让他们自作自受,自取灭亡。
我们一定不能在别国的歧视中沉沦,不能停留于哀叹、抑郁、愤怒中,要把遭受的歧视、侮辱、戏弄,铭记于心,化压力为动力。
二十一世纪是我们的,强大的中国肯定会复兴,因为西方势力的越来越嚣张的围堵,正是他们心虚衰退的标志。我们可以忍耐,可以超越,可以腾飞,一定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里约奥运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让我们又一次看清了自己的地位,看到了自己的能量,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我们是一条任何国家和个人都阻挡不住的巨龙,已经向天空跃起,翻腾了,风雨雷电,冰雹乌云,都无法阻止这条巨龙的强势腾飞。
物质文明的浪潮汹涌地席卷着大地,把人们的生活染成绚烂的彩色。夺目的大红大绿让人们沉澜而无法自拔。但在对让人眼花缭乱的彩色的不断追求下,空虚和失望的不断增长,终究会让我们回归最原初的、朴实无华的素色。
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绢,更一直是质朴、纯真的代表。瀑布被比作素练,传递书信是“欲寄彩笺兼尺素”,素象征着简单而动人的美好。素是朴实的,却也是最灵动的。它像自然中不沾人间烟火的清泉,不受繁华的熏陶。素也让人联想到那些最不耀眼也是最无邪的人,他们是山中荷锄吟诗的隐者,或身穿粗布麻衣的采桑的乡间女子。简单的素色,让灯红酒绿的繁华城市羡慕而不得。
而素的精神,如今何处可寻?我们在经历充满素色的贫困岁月后,对终于到来的繁华盛景欣喜若狂。我们无止境地开发着,贪婪地享受着,在装饰得金碧辉煌的城市牢笼里,几乎忘却一切关于自然的美好,谁还会去向往“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物质文明带来的彩色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和心灵。网络上炫富比阔行为比比皆是,生活不够刺激、不够奢靡,仿佛成了一种罪过。但这样让人头脑空虚混乱的彩色,真的对人类的发展是好事吗?前人对自然的回归,对质朴生活的追求,早就警醒着我们,不要抛弃最本初的素。
素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也注定是人类的归宿。陶渊明弃官回归田园,找到了最真实的生活,在耕作中将“真意”用诗笔描绘出来;梭罗带着一把斧头来到瓦尔登湖畔,看似寂寞,却有了切断让人蒙昧的繁华和虚与委蛇的人际关系后的清醒和宁静。在与自然和谐共生、抹去对金钱、利益、享乐的疯狂追求的素色生活中,人的心灵才真正放松了、纯净了,社会的浮躁才能慢慢退散。而在日兴趣人诟病的风气中,被空虚与迷茫充盈的人们的心灵也终将对素产生向往。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我《美丽新世界》,就对没有自我、没有纯真的世界发出呐喊,在“人类只有生存,而没有生活”的世界里,要“有痛苦和悲伤”,要“过真正的生活”。
放下对奢侈和摹乐的追求,拿起一本书,在闳邃时抬头看看那迂阔而凿透的苍穹吧!在宁静和朴实的素色境界中,人生的真谛会自然而然跃过浮华,显现在你的心灵中。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