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稻盛和夫的《坚守底线》,其做企业的理念让人为之动容,追求“员工物、心两方面的幸福”,理念不能扭曲,绝对不能损人利己……与其说这是一本教导如何经营的著作,不如说是一部教我们做人的经典。
如果想把公司做的出色,利他之心不可少。追求“员工物、心两方面的幸福”,“物“就是利益,“心”就是心灵,也就是说既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给予他们富足的生活,也要注重他们的精神追求,让他们感到幸福。
都说“商场无父子”,“职场无朋友”,这也就意味着做人的准则和做企业的准则是相违背的,稻盛和夫给我们做出了一个成功的表率,这两者是可以兼得的,一个企业也如同一个人,必须坚守应有的底线,不做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追求个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唯有如此,人才可能会成功,企业才可能做大。纵观中外商界大事记,那些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500强企业无一不是坚守着某些准则,同样的,因为见不得人的黑幕而***的企业也不计其数,所以说企业坚守道德底线不是一句空谈,不是乌托邦,而是少有人意识到,但是一旦执行将会受益无穷。
作为银行的一线员工,过分的去考虑这些似乎太遥远,其实不是,稻盛和夫倡导的阿米巴经营,实际也是一种责任到人的机制,为什么他总是苦口婆心的跟企业的员工去讲企业的愿景呢?讲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当他以78岁的高龄接管快要***的日航的时候,他还是这样去做的,不辞劳苦,到处跟员工去讲现在日航是什么样的状态,如果不努力可能会面对的结果,以及怎样才能起死回生,正是这种以身作则,不厌其烦的宣讲使日航扭亏为盈,创造了商界的另一个奇迹。
当我们去营销客户的时候,我要知道这样做能否给客户带来利益,能否给银行带来利润,可以说这也是一个极其微型的“阿米巴”,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为客户服务、投入产出谨记在心,那么我们就会获得客户的好评、就会有利润,银行规模也会不断扩大,反过来就会使我们的收入提高、幸福指数增强。
向稻盛和夫学习,坚守底线,既做人又做事。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品质莫过于能坚守心灵的底线为人一世,当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心灵的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最起码的准则,坚守心灵的底线,做一个真正的人
当屈原怀抱大石走向汨罗江时,那句“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应该还在身后回荡“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者乎?”这是他的告白他不愿随其流而扬其波,于是他作《怀沙》之赋,走到江边,他回首一瞥,看见了郢都,看见了秦军长驱直入的狼烟,闭上眼后,一扭头就坚守了心灵的底线他躺在了江底,却站在了天地之间
汨罗江的水在静静地流着,是在诉说什么,抑或是在暗示着什么?我默默感悟,思绪飞扬
每当素琴飞声之时,仿佛仍可以感受到嵇康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慨无论是俯首请以为师的三千太学生,还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都不曾令他犹豫是生,只须他低头一句话,但他却扬眉说了一句“拿琴来”,于是,结果是死一曲《广陵散》为他的生命划上了句号,在悠扬的琴声中,他用生命坚守了心灵的底线
那一曲绝响,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嵇康,即使是面对死亡,他也没有让自己的心滑落到那底线之下,他是个堂堂正正的人
如果说在无垠的历史天空里,嵇康是颗闪亮的明星,那么,陶渊明 呢?
溪流淙淙,菊香阵阵,陶渊明赋诗之声随缕缕清风飘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耳,心远地自偏……”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南山的幽菊中寻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他窈窕寻壑,亦崎岖经丘,在悠然自得中远离了污浊的官场,坚守了心灵的底线
不可置否,陶渊明亦可熠熠生辉于历史的天空,泰然立于天地之间回眸历史,我还看到了苏武,李白,岳飞等好多坚守了心灵底线的先贤,他们傲然于天地之间,让所有逾越了心灵底线的人无地自容
坚守了心灵的底线,任那天空阴霾昏暗,任那大海浊浪排空,任那山雨欲来风满楼,自可信步闲庭,泰然自若,在那心灵的天空,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闲看亭前花飞花落
逾越了心灵的底线,就算你有倾天大权,你看到了岳飞墓前的跪像了吗?那是千载骂名,那是遗臭万年;逾越了心灵的底线,就算你集万千荣耀于一身,你可想到日日夜夜心灵的折磨是如何的生不如死?
水坚守了底线,可为人类造福,逾越了底线,则是千里,民不聊生;火坚守了底线,可供人类取暖,为人类照明,逾越了底线,则是家毁人亡,生灵涂炭;人坚守了底线,可名垂青史,流芳万世,逾越了底线,则会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人啊,无论什么时候,你是处江湖之远也好,是居庙堂之高也罢,都要坚守心灵的底线,这样才能安身立命,维护自尊,获得他人认同,才能称的上是真正人。
有句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反面理解,可以这样子说:“哪个皇帝老子要是越过了农民们基本生存需求的底线,他就会得到农民式的报复——农民起义。”
中国农民生存需求的底线,说白点,就是吃得饱,穿得暖,有田耕,无战祸。或许正是这样的底线,塑造了中国农民的基本形象:朴实但不失冒进。
中国农民心中构筑起如此简单的一道底线,与脚下的土地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生存在这片沃土之上,脚下是厚实的大地,踩上去,心里面才踏实。有了土地,春耕秋收,养蚕缫丝,生活过得充实。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安于现状的倾向,于是就在心里构筑起了一道这样的底线。他们也不想住上那琼楼玉宇,总觉在那脚下虚空,心里不踏实。总之,打个比方,中国农民和农村里的牛差不多,朴实!不要仙露琼浆,只求填饱肚子,不求亭台楼阁,只要环堵遮风。
但是,虽然牛脚下踏着厚实的大地,可它头上还有一对角。当它们的生存底线被越过时,也会奋起反抗。中国的一部封建史,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农民的斗争史。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暴动,归根结底,就是农民的生存底线被彻底地击破了。从秦始皇暴政,徭役苛重,引发大泽乡起义;到崇祯无道,佞臣当权,被闯王直捣黄龙;到清廷无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最终太平天国与其分庭抗礼达14年之久。哪一次不是因为农民们吃不饱,穿不暖,无田耕,还要服徭役,家破人亡而引起的?农民的底线一旦被击破,就犹如大江决堤,一发不可收拾,洪流遇滩,飞流直下,不挣个鱼死网破不罢休。反正自个儿活着也没啥好日子,怎么就认命那些皇帝老爷儿天生好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冒进!
其实,人好比弹簧,弹簧的最大压缩程度就好比人心中的底线,只有在这个范围内,弹簧才是完好的。人们方能安身立命,维护自尊。适当的压一下,不会有问题,但如果超过了这一限度,则会带来巨大的反冲。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是皇帝老儿和农民们花了几千年时间,从火里血里得到的`啊!
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呵,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盯着脚下的土地,几千年了还是那么热衷的眼神,那毕竟是他们的底线所在呀!背上的天,不要作对就好了。而如今,这天是风调雨顺的,农民们,嘿!心里乐着……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