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说“青年教师所学知识比老教师新,上课要有自信,不要缩手缩脚的,不要每事问,要自己观察、选择,也能差不离。但是,千万不能看了老教师的示范,自己才敢上这节课,那不是独立工作,而是照葫芦画瓢,简单模仿,学生会失望的”。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刚来建设路小学时,我们新进教师要讲公开课,领导和老师们听后直摇头、叹气。接着我们学习了老教师的课,他们各有千秋,听后很是感慨!接下来我便模仿他们的上课模式开始上课,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劲,这不是我想要的课堂,学生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没来之前在乡下时,教办的赵老师听完我的课,跟我们的老校长说过“丽敏上课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能有什么理论呢?不过是上课比较自信,没有那么多束缚,扎扎实实学语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在读中想、读中交流收获罢了。可来到建设路小学后,盲目的学习、跟风,总觉得县城的比我们农村来的好得多,以至于走了很长一段弯路。下学期,我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重拾我的自信,并把来到建设路小学学到的好的教学方法融合到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中去。慢慢地我发现,我的课堂越来越轻松了,孩子们也渐渐的喜欢上了我。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年,学校工会每周都检查老师办公室卫生,然后根据卫生打扫的情况贴上优秀,良好,一般。时间久了,有老师发现了规律。只要工会主席房老师检查,办公室老师就在地上洒水,然后说:"老房就爱水。"果真洒上水就得优秀!
一个老师的阵地在课堂,课堂又分为公开课和家常课。
公开课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尤其对于我们这样最基层的老师来说,我们是不研究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发展的,我们研究的就是怎样讲名次能好,研究的是评委的心理,他们喜欢什么。就像发现老房爱水一样,不管办公室卫生是否干净,我们在意的是能否得优秀。只要能得个好名次,学生学会学不会的是没关系的,等评委走了,我们再用自己的办法磨,比得不仅有技巧,还有体力和耐力,采取个个过关的方法,早晚都磨会,成绩肯定会好。
时间久了,总结出来优质的公开课必须要有课件,教具准备要充分,要热闹,要活动多,老师普通话要好,粉笔字要漂亮,穿得要得体,举止要大方。
基于这样的认知,回想我讲过的几节公开课。都遵循了以上几条,当有个评委给我探讨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接受知识是没有用处的时候,我说:"我知道,其实我平时并不这样讲,只有公开课我才这样讲,我以为你们喜欢这样的。"我们千年不遇得个讲公开课的机会,目标就冲着名次去,怎么折腾都愿意。折腾完了,绝对不会把那些方法带到自己平时的课堂。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听了很多老师的公开课,每堂我都按照他们上课的`样子上,第一次考试成绩很差,我对带同一个年级的,我们关系很好的一位老师说:"我每堂课,都是按照公开课的样子来上的,怎么成绩这个样?"他听了哈哈大笑:"你那个样怎么能行?你得让他们多做题!"
有一次一个参加县级讲课比赛的老师,在我们学校试课,准备了精美的课件,丰富的道具,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一堂课讲完,时间卡得也很准。过了几天,教这个班的老师说:"我寻思她给我上了,我就省事了,不用讲了,结果一测验学生都不会,我还得再重新讲。"老师们都笑说:"公开课不来,就是一种表演,还能指望她给讲会吗?"
老教师都这样认为。只有新教师还虔诚地认真地听课和研究。有一年我教英语,我课下不布置作业,只用一周五节课的课上时间,英语考了第一名,平均分比一学历很高的青年教师多出20多分。一次我们一起去县城听课,我们聊了一会,她搬着凳子跑到前面,说自己得去听课了。我和另外一同事笑:"等她学会了,她的成绩会更差!"我们学不会,尤其是我,因为我学历低,不会用全英讲课,更听不懂用全英上得公开课,我听英语公开课,就是看热闹,看哪个老师漂亮,哪个老师穿得衣服好看,哪个老师的语调音色好听。
公开课对于我这个级别的人来说就是名次,就是证书,就是船票。我想对于更高层次的人来说,可能是研究,研究真得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家常课我们研究得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因为成绩是老师安身立命的根本。公开课老师远行的船票,家常课老师安身立命的根本,虽然都是课堂,都很重要但互不相容,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对于课堂的认识。
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发现他研究的课堂不是公开课指向的名次也不是家常课指向的成绩,他指向的是学生的未来!
不是所有的老房都爱水!
在我的一生中,有很多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其中有一件事最使我难以忘怀。
记得那是我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下了课,我就到楼下的厕所去小便。当时楼梯上特别拥挤,我在下楼时,一不小心,被楼道上的.一个台阶给绊倒了,重重地摔在了楼梯上。那时的学生们都急着下楼,根本看不到我,飞快地往下冲,随时都有可能把我给踩伤。我害怕极了,想对他们说,但又喊不出来。这时,一位高年级的大个子哥哥看见了我,就飞快地冲到了前面去,拦住了那些同学,他们都很生气,有的还出手打他,可他却纹丝不动地保护着我,等我起来后,他又让同学们都过去了。
我正准备向他道谢,可他已经不知去向了。但我很感激他,他那不怕困难、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向他学习,做一个乐于助人、品德高尚的学生。
放暑假前,校长推荐给我们两本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和《国学与人生》(傅佩荣)。因为从校长那里先拿到了《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所以,对这本书断断续续地进行了阅读,做了读书笔记,并在暑假的四天时间里,把这本书拜读完。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难得的精神食粮,让我受益匪浅。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吴老师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这本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悍之作,可以长读,也可以抽空翻翻,都会受益的。
在通读看全文之后,我对吴老师的几个观点感触颇深,感同身受。
一、课堂,是可以出错的地方。
吴老师说对他的学生说:课堂是可以出错的地方,你们这么年轻,会犯的错误还在后面呢,为了以后少犯些错误,你现在要大胆地尝试,把以后可能的错路堵死。
我的课堂上曾发生过这样的情景:当提问学生问题时,他们七嘴八舌,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当我想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时,他们却个个低头,默不作声了。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学生是害怕说错,成为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的对象。我为此感到痛心,不是为学生,而是为自己。我们不能让学生觉得发言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要让他们自由地表达,哪怕是错误的见解。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怕学生说错,就怕学生不说。
二、业余,要有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吴老师说:如果教师没有属于个人的阅读与思考,不可能成为有智慧的教师。读书多、爱思考的教师比只会模仿的教师发展得好。多读多思,举一反三,学科教学"变小了",人站得高了,境界就出来了。
前段时间,正好是期末备考,感觉自己很不在状态,课不知道怎么上,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管,看着身边好多优秀的教师,都能应对自如,总觉得自己不是当教师这块料。现在看来,是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吧。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判断,缺乏自信,归根结底,可能还是自己"底子"薄,要多下功夫,要给自己留有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多阅读,勤思考。
三、备课,不依靠教参才是真功夫。
吴老师说:没有教参,往往才能看出教师的真功夫。教师备课必须自己想办法查找资料,独立设计。教师没有这类依靠,业务才能长进快,长得壮实。
我很赞同吴老师的说法,这让我想到学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同样的课,不同的教师去设计,你会发现,一节课原来可以用这么多种方式去讲,多有意思。这种活动不仅是教师的自我挑战,更是自身素质得以提高的最好途径,因为一直活在别人的影子里是永远无法超越别人的。
最后,我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合格的教师总能有个人见解,也会鼓励学生有属于个人的思考。教师不要怕下不了台——你的胸襟有多宽广,学生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大。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有我们多思多想才能明白。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退休教师吴非先生写的一本教学札记。他从课堂的角度,以一个老师,一个朋友的视角,深层次地阐述了做为一个老师的角色定位,教育心态和教育原则问题。该书引领着从教人员发散思维,到底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从什么地方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成长,小到如果评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的评判,大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我们自己也是一名教师,以前总感觉自己还比较合格,教书认认真真,做题仔仔细细,不厌其烦。自从我看了吴非老师的这本书后,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啊,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我们常常是以自己心目中的对错来评判学生的答案,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两种答案,一种就是我们要的答案,如果不是这个答案,我们就把它一棍子打死。长此以往,学生就开始害怕回答问题,他们怕在课堂上得不到老师的赞扬,而是劈头盖脸的批评,甚至有同学要嘲笑他们与众不同的答案。特别是对语文课而言,我们要的就是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像一千个读着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就要学生百花齐放的春天,为什么要死死地拘泥于一个固定的答案呢?所以吴非老师的这个观点,我表示深深地认同,并将在今后的过程中加以改进。
我还认同他的另外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说禁止学生在课堂作业的过程中使用涂改液。对于涂改液,我也是深恶痛绝的,因为涂改液老是把作业本弄得像个大花脸一样,看到这样的作业本,我就会变得心情不好,所以每次就指责学生。希望他们不要用涂改液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涂改液有毒,涂改液中散发出来的气味,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可是很多学生就是屡教不改。吴老师是说,学生因为有了涂改液,就会马虎潦草地写作业,因为错了还有机会更正,如果禁止学生用涂改液,他们就必须认真细致地答题,这对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无外乎是一件好事,因此我也非常地认同。
我还非常认同他的一个观点——"门门考优未必真优秀".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出发,他们是希望孩子考优的,并且要门门考优。有很多考试优秀的孩子在能力上却显得非常的差。因为他把所有的经历都用在如何做题答题上了,没有剔出一些有效的时间进行交际能力的锻炼,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其他行为能力的锻炼上。我认为,一个学生要发展,必须是学习成绩优秀,行为习惯良好,交际能力适中,这样全面发展了,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候的发展需要。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每一位从教人员深思,也有一些观点,可以大家一起商榷,我们支持认同的观点,对个别吴老师的观点也可以持保留意见,比如我们上高比较流行的推门听课,是不是应该商榷一下,但是万事有利有弊。言由心生,希望做老师问心无愧才是我们最应该扪心自问的。教师做一个课堂建设的有心人,把教育心得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我们也会像吴非老师一样,有一箩筐的教育心得。
本月的叙事共读是吴非先生所著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对于处于一线教师的我来说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怎样教”是我心中经常会扪心自问的问题,也是我存在的困惑。到底怎么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既不是揠苗助长式的填鸭,也不是放任自流的随性。如何教,能够让一节数学课能够既富有趣味,又充满理性的思考;既有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又富含学生自己的探究与合作。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数学课堂靠自己和小伙伴的力量探索新知,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作为拥有低年级四年教龄的“老”教师而言,低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和发展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点,尤其是勤奋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勤奋感直接影响到思维的发展,而勤奋感的培养要靠老师的关注。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的年龄特点导致大部分定性和自控力比较差,但是对老师的关注特别敏感,上课的时候,甚至不需要老师的言语提醒,只要老师的一个眼神,小朋友就能感受到老师关注我了,就会马上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不过,这些是基于比较遵守纪律和教室内中前部的学生而言,对于后排和角落的学生,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老师看不到他们,就会容易开小差,玩小东西,说话等等。不过,我们也是从那个年纪走过来的,只是有些东西被遗忘了。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度和肯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发生,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渴望被肯定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学习的也还很多,千言万语不如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多思考多练习。期待自己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