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好像刚出生没多久,好小啊!,只有布娃娃的扣子那么大。它的`壳是圆形的,上面的螺旋盘成四圈。我小心翼翼地把小蜗牛从角落里拿起来,送到阳台的花盆里。这个花盆里长着一些小草,是我自己种的,已经有五厘米多高了。我认真地观察小蜗牛,看它会不会把头从壳里伸出来。可是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蜗牛壳好像是空的一样,它只是像死了一样的躺着。
我看了一会儿,眼睛都看累了,只好走开。过了几分钟,我又看,小蜗牛把头伸出来啦,可是它跑到小草上,嘴挨着叶子吸起汁水来了。
我好心疼,小草也一定很疼。怎样才能即喂饱小蜗牛,又不让它伤害小草呢?我想起一本书上说小蜗牛爱吃胡萝卜,就跑到冰箱里把妈妈昨天做的凉拌胡萝卜丝给拿了几根,洗掉上面的盐,放到花盆里。果然,小蜗牛立马撇下了小草,爬到胡萝卜上,吸起它的汁来。
趁这个机会,我又仔细看了看小蜗牛。它的身体软软的,有点透亮,又带些黄色,头上有两个触角。我忍不住伸手碰了碰其中的一根,触角立刻缩短了,像天线一样。再碰一碰,触角整个都缩没了,小蜗牛干脆把身子也藏回了壳里,它可真胆小!过了一会儿看没有危险,它又小心地把头探出来。
听说蜗牛还喜欢潮湿的地方,我就拿来一张硬纸板,把花盆围住,又往里浇了很多水。小蜗牛快乐地吸在花盆边沿上,触角还一伸一伸的。可是过了几天,小蜗牛不见了,我想:它一定开始经历一番奇异的旅游吧。
小蜗牛真好玩!我真想拥有一只可爱而好玩的小蜗牛。
说到小欣,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记得那次比赛时,小欣胸有成竹,思绪如泉,瞧她,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夹着一支笔,左手托着小脑袋。我从她的神情可以看出,她的小脑袋瓜里正如同她手中挥动着蓝笔,正在飞速旋转。再看看其他参赛选手,有的`抓耳挠腮;有的面露难色;有的还在努力思考,为这难把握的作文题伤透着脑筋呢。你们说说,小欣是不是一个写作高手?如果你们还不确定,那请看比赛成绩吧!漫长的一个星期后,老师欣慰地把作文比赛一等奖的奖状发给她,笑着对小欣说:“老师就知道你是最棒的!”就在这时,小欣舒心地笑了,俏皮地向我们眨了眨她那会说话的眼睛。顿时,班级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小欣不仅是咱年级里作文界的一匹黑马,还是歌唱界的百灵鸟呢。上学期音乐时,她的一首《萤火虫》,让我们陶醉不已。看她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拿起音乐书,优雅大方地唱起来。她唱起歌来音色动听,你闭着眼听可以一番遐想:在宁静而又美丽的夜晚,一只萤火虫为前行的路人照亮了道理,为怕黑的孩子撑起一片明亮。待小欣唱完,音乐老师用赞赏的目光看着她,我们也用敬佩的目光看着她并以热烈的掌声送给她。小欣那天籁之音简直可以与林妙可媲美了!
这样出众的小欣,你若想结识这位“小能人”,就先给她鼓掌加油吧
扇面,中国传统艺术中一个独特的表现。扇面画,更是从唐代走来,如今仍在绵延着的一种玄妙文化,它不仅是古时文人思想和情怀的载体,也是今日别具一格的收藏与传承。
老家客厅的墙上就挂有一副拆下扇骨,装裱好作为收藏的扇面画,画上舒卷几簇兰花。只是小时候我一直不解,这么小的一幅画,既无卷轴上画作的磅礴之气,又无什么格外有趣的画面,为何要珍重地挂在墙上,才五六岁时我说:“这样的画我也能画出来呀!”
这句话只对了一半,要画,确实谁都能画成,只是要画的好,又是另一码事。
有一次偶然得到机会自己尝试画扇面。由于一直觉得简单,稍稍思考,提笔就画,正觉得顺利,猛然发觉重要的一笔竟要超出画面。不由得觉得惊讶,我一直对自己画画、构图水平有自信,以往也没出过这样的失误。我当然不满意,又画了一次。这一回倒是没出现这样的问题,只是扇面上的图画别扭在一起,像是勉强挤入画面中。不肯放弃又不服气,我又尝试了几次,无不是卯足了劲,成果却都不尽如人意。不是紧凑别扭,便是死板约束,竟没有能与老家扇面中“平凡普通”的飘洒自然相像的。忙碌了一个下午,放下了笔,忽然觉得疲惫极了。
回家的路上,我的思绪还陷在那小巧扇面之中,越发困惑为何那么小的一幅画,自己却如此不得要领。想到这里时,脚步忽然一顿,发觉自己“忿忿不平”的原因,是纠结在这一个“小”字上。
我以为,小,所以理应容易。可是细想,古往今来,细微之处藏精妙,浓缩荟聚,我眼中的“常识”好像也实在禁不起推敲。
确实,谁说扇面小,就可以马虎画过,就不需纯熟技艺和精细推敲了?我把扇面作画想的也太简单了。
曾见过公园里一位爷爷摆开桌,正襟危坐画那还有菱角折痕的折扇面,人们好奇围在桌旁,他也不管,只是看着扇面像在思考,许久才提笔画起,一笔笔连贯而过,直到收了最后一笔,严肃紧绷的脸才舒展开。
当时我想,这样慎重是否太夸张了。如今看来,恐怕那些认真,郑重的表情,也都是必要的吧。
听潘天寿先生说:“作小幅,须有治大国之精神,高瞻远瞩,会心四远,小中见大,扼要得体,便不落小家习气。”
也许这小巧折扇上的一笔一画,也是乍看不起眼,实则是以小幅藏深意,以小幅藏大技,用精简的画面来表达情怀与风骨,一副用心塑造的扇面画,有限的笔墨画幅,斟酌后落在扇面上的每一笔,都画出这样一种独有的风骨和传统的精神来。
由古至今,这份“荟聚”的“精髓”,又怎会不如大幅山水,又何尝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墨中不凝不散的一笔锋芒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