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这条路通往远方,路上的人和事却通往心里.
——题记
阳光猛照大地,我散步在凉爽的绿茵道上,地面净是阳光透过树叶射来的点点光斑,微风拂过脸庞,轻抚我的面颊.
此时此刻处在花季的我,也走在另外一条路上,这条路没有地砖,没有地面,却记载着我的点点滴滴,这条路,便是成长.
我走在路上,尝到了成长的甜.就像一瓶蜂蜜,舔一口,足以让口中的味儿甜到心坎里去.从我踏上这条路开始,就结交了很多朋友,是他们让我认识了真挚的友情.这些帮助过我,安慰过我的人,都是我的朋友,他们以最纯真,最真诚的心来关心我,帮助我,使我顺利地度过每一个沮丧的时刻,使我安全地度过每一段铺满荆棘的路.带着这些甜甜的感觉和挂上甜甜的微笑,我继续走着.
我走在路上,尝到了成长的辣.就像四川辣椒一样,辣得你够呛,辣得你直流眼泪.当我走到那段充满辣味儿的路时,正是小学六年级快要毕业的时候.那时,语文老师正在马不停蹄地给我们复习,只见他右手从粉笔盒中挑出一支完整的粉笔,折掉三分之二,接着转过身以刘翔式的速度把知识点用端正的字体“挥霍”在黑板上,嘴巴一张一合,同学们都在记笔记.我的同桌和前桌的两个男同学却说得天马行空,心思都到宇宙上找外星人去了,而我总在认真听讲着.当时,我被他们的声音吵得无法听讲,虽不是震耳欲聋,但他们像苍蝇一样“嗡嗡”地在你耳边叫着,能不烦吗?我便忍不住去劝他们停止演讲,而老师就在我开口的那个瞬间直盯着我,当我的目光和老师的目光像两条射线相交在一起时,一种莫名的感觉油然而生.我自认坦荡,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我说话是为了能更好地听见老师讲课的声音,但老师怎么……他的眉头紧皱,目光死死盯着我,从他的眼神中透出几分愤怒,而我的脑袋仍打着个大大的问号.下课后,老师“飘移”着来到我桌前,还是以同样的眼神盯了我许久,才面无表情地吐出一句:“去抄20次中小学生守则.”我愣了一下,当我回过神来时,老师的背影已远去.我快速地穿过人群,在走廊才追上老师,我走到老师跟前,“老师,你听我说……”我才刚开口,没想到老师就狠狠地说:“你不要解释,有什么好解释的,说话就是说话,去抄!”老师给了我一块重重的“必死金牌”.我赌着气,委屈地抄着,边抄边哭了.那种感觉,像辣椒般的辣,把我的眼泪都辣出来了.
我仍继续地走着,也尝到了酸,尝到了苦,尝到了路上各种各样的滋味.我回头望去,这条路上有我留下的笑容,也有我撒下的泪水,但我喜欢这样的道路,这样丰富的人生。
阳光依然那么耀眼,丝丝的凉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我想远方望去:天上白云朵朵,路旁的树木挥动着几片叶子向我友好地招手.我挺起胸膛,微笑地继续走下去……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所以,作教师的,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论语》的编辑者不止一个人,有千千万万的人。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被世人视为至理。它以极具典范意义的语言。《论语》中所记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其中不少对话场景栩栩如生,生动传神。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论语》成功描写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子贡的聪颖善变,颜回的温雅贤良,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让我知道了,孔子是个十分守礼节,连颜回死后,他都还守着礼节,不肯把车子卖掉,可见孔子多么深明大义啊!
《论语》是国学经典,涉及到人们生活诸多方面,如:如何从政,如何塑造正人君子,如何教育弟子,如何与人交往,堪称中国传统智慧的源泉和宝库,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修身养性,治国安邦。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精论,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展现。
让我们慢慢的开始背《经典》,从底做起,知道古人的思想,从世代相传的经典中,学习到人生的哲理,丰富自己的人生!
不停地行走,不断地发现。
心中一直有个梦,希望像三毛一样背上行囊走遍万水千山.总也梦想着有一天站在撒哈拉沙漠上尽情拥抱那黄色的土地;梦想有一天坐在印度河畔,看那穿着纱丽的女人们和血红的夕阳;梦想有一天去探访神秘的印加帝国,遇见纯朴的印第安人.想旅行,是因想发现美。
每次独自一人走在路上,总喜欢仰着脸看每一个路人,想着每张不同的脸孔后都藏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走在路上,也会看着那浓密的大树,绚烂的夏花,那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亲切的美。
高一,秋季。
像往常一样,早早从床上爬起来,抬头望着操场边的满树繁花,拖着扫把从小路走了过去。
这是一棵很老的树了,一个星期以来树上已开满了花,清晨的风一吹,花便扬扬洒洒地落下.地上已是铺了薄薄的一层,那是种细细碎碎的小黄花,柔嫩淡雅。
我轻轻地扫,花瓣也跟着轻轻地打着旋,散发着一种近乎没有的芬芳.又是一阵风过,漫天的细花飘落,我抬头仰望,尽情欣赏,任风拂过我的脸庞,任花停落在我肩上。
一个留着长发的女孩走过我的身边,停在电话亭旁,伸出纤长的手指,轻轻地拨动号码,甜甜地说着:“老师,教师节快乐!”我索性放下了扫把,安静地看着。
这是在清晨的校园发生的极其平凡却美丽的故事.平凡的美,却足够感动我,若是懂得发现和欣赏美,无论身处何方,都是在行走着,感受着。
在这个繁忙喧闹的现代社会,大人们埋着头夹着公文包匆匆地走在路上,孩子们背着越来越重的书包匆匆地走在路上,人们总爱匆匆地走,仿佛永远都不会停歇.我们在心里筑起一道墙,阳光不能进入,所以我们渐渐地犹豫,渐渐地冷漠,我们开始抱怨生活,抱怨世界.且不知,你的一抬头,世界会阳光明媚.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身处何方,都快仰起你那美丽的脸庞吧,走在路上,看一看你身边那些美好的东西,它们值得我们感动呀!正如川端康成说的那样: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着急赶路,周围的美好会被自己忽略,让我们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带着美好前行!
走在路上。
仰起头走在路上。
坐在桌前,写《论语十则》读后感。拿着《论语》摇晃了半天,也感不出个头绪来。恍惚中似乎看见一缕魂儿头过纸背,飘荡在春秋战国和两三千年后的今天。
想当年,孔老人家为做官周游列国,历尽颠簸,费劲口舌。不只是相貌不够酷,还是不太会做秀,反正最后没戏,只得回到老家教书。为了多挣几个钱,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个温饱,最后也没发财。就得了几束肉干,几片干鱼,很失败的样子。
说他是办学的祖宗,有可能的。听说以前的私塾都挂他的画像。现在私立学校是不挂他老人家的像了,不过收费比起祖宗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说他书教的好,似乎有点儿勉强。据观察,他就的教学宗旨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由,会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不懂?自己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在路上大伙儿互相讨论学习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凭兴趣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吧。
学的怎么样,全靠一个“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劳;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反正已经收到了肉干,鱼片,“我是老师我怕谁?”
后来要不是几个学生有出息,哭着喊着又是叩头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会成为千古圣人。嘿嘿,不信啊?你说他书教的好,让他拿特级教师证出来看看!
教书不怎么样吧,说话也没什么水平。
那天不只怎么的跑到河边上憋了好半天,总算说了句有意思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弟子们历尽记录下来大呼高明。其实就在他不远处有一位老农也在说;“不抓紧点种上,秋后就得饿肚子了。”
从战国回来,也不敢把自己的感想写到作文本上,那不是找死吗?还是按照“四勿”原则,端端正正的写上:要抓紧分分秒秒时间,刻苦努力,向孔子学习。
学什么?忘了。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春天在哪里?
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小鱼儿钻出水面痛快地玩耍,
说,春天在这里,春天在这里;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春天在哪里?
桃花儿开了,
露出美丽的笑脸,
说,春天在这里,春天在这里;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春天在哪里?
小树儿使劲地长,
长出了小树叶,
说,春天在这里,春天在这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