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鼓励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通过激发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共同对他们的学习负责。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有效教学》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前教师认真地解读文本就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也是我们教师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书中叶校长提到了解读文本要一名语文教师,以及从所教班级学生的角度去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去解读时就要抓住五个方面来读:
(1)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知识系统;
(3)把握文本线索;
(4)重在咬文嚼字;
(5)兼顾各种因素。
再从班组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时:
(1)选准重点难点;
(2)确定好语言训练点;
(3)教给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这“三读”教材实现了教师与作者、编者、学生的对话,“深入”为“浅出”找到了出口,更让“浅出”有丰厚的底蕴,因而“举重若轻”。这时,我知道了要用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用心灵去点燃学生的心灵,用生命去感动学生,这是我所感悟到的。
比如: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自己要读出感情,找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进而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避免了浮于表面。其次找准文章的切入点。
1、抓题眼。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小学语文S版的课文《翠鸟》,紧扣题目,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教学:翠鸟是什么样子的?它喜欢做什么?紧扣题眼,就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2、抓中心句。
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每段的中心句,合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关键词。
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如:课文《庐山的云雾》,先出示庐山的云雾多,不难让学生找到课文是围绕一个关键词来写的。
4、勇于取舍解读文本。
作为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本、感受文本的同时,还应该有所取有所舍。以前我上课时,总是从头到尾,按部就班,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讲下去,一节课学完了,总感觉有些零散,不知哪里是重点?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入文本,抓住文章的教学重点难点来上课,舍弃那些次要的东西。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每篇课文都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或是结构特色方面的,或是表达方法方面的,或是语言风格方面的,教师应该走进细节,突出重点,遵循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精华、细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感悟结构特色。引导学生感悟一些文本的结构特色,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是大有裨益的。
2、品味语言风格。每个文本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或风趣幽默,或恬淡明丽,或清新隽永,或凝练含蓄。解读文本时,需要教师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有感动,教师首先要感动。
总之,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如果说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可以说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深入,阅读教学这棵大树就会越加生机勃勃,苍翠欲滴!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和谐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摈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谐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
前几天读了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受益颇多。近来继续阅读,总有许多感悟。写下来作为自勉。
崔教授的指导思想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本书的单元组织、各章内容、正反信息、练习设计、参考文献、网站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将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我主要细细读了第六章、第七章。深刻理解了“怎样教的有效”的一些教学途径。第二单元在第四、五章主要介绍了教学准备以及主要的教学行为。那么第六、七章则主要讲解了辅助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
那么,什么是辅助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是为主要的教学行为服务的,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处理学生心理或教学情景中的问题行为,而主要教学行为直接关注的是教学目标或者教学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区别。主要教学行为往往是直接的、外显的,经过专门设计的;而辅助教学行为通常表现为间接地、或显或隐的,有些是可预先设计,而多数是生成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辅助教学更能体现一个教室的专业素养。
如何进行辅助教学呢?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二)课堂强化技术的应用
(三)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
(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什么又是课堂管理行为呢?课堂管理不是把学生的行为控制起来,而是教师用来创造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所作出的决策和所采取的行动。教师不是仅仅会“教”就行的。教师能够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问题行为能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并且能够未雨绸缪,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基于对此的认识,崔教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作了讲解。
(一)课堂问题行为及其成因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辅助教学与课堂管理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崔教授的书总是是我们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吸取书中的精华,使之为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
这几天我认真地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理论思想使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它有着很多的实际意义。在读了《有效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课题《和谐互动式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研究》,有了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今天,不妨写下来,供大家商榷。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