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有紧张的学习,有欢乐的大课间;有激烈的比赛,有亲密的合作……校园像个大家庭,每天都会发生不同的事,可是有一件事,却令我难忘。
那一天,我走到校门口才想起今天是星期二要查红领巾,完了,我又要给我们班减分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慢慢地走进了教室。突然我听见王老师走路的声音,平时我听见这声音我就坐正了,可今天我一听见这声音立刻就想找条地缝钻进去,王老师走进教室说:“今天星期二要查红领巾,谁没戴?自己站起来。”我低着头站了起来,我用眼晴的余光看了看四周,发现这次只有一个人没戴,那就是我。我的脸立刻变得通红通红的,心里像有个小兔子似的跳个不停,我头低得更低了。这时全班鸦雀无声,可我觉得无声胜有声,我恨不得让老师和同学们用愤怒的眼光看着我,说我几句,我心里也许就会好受点。这时我听见好几个同学说:“老师,我这有多余的红领巾,可以借给蒋昌洋。”我还是不敢动,可听见这话,一股暖流从我心底涌出。这时王老师说:“你们真是个有心人,蒋昌洋快拿着吧!可以后不要再忘戴了。”这时我直立起身子,转身看见阚志文、徐汇芊,手里各拿着一条红领巾,我双手接过一条红领巾戴在脖子上。这时我觉得这条红领巾鲜艳无比,因为它充满着同学们的爱。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明白了:班级的荣誉,是靠每个人一起争取来的,我以后要用心维护集体荣誉。
时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逝,很多的记忆已随日子的消失而褪色。但有一件事让我感动不已,那是在三年级时候发生的一件事。直到今天,我还能清楚地记得那一次的情景,就好像看到一幅感人的画面,让我历历在目。
那天,我们正在上第二节语文课时,陈浩亮突然说他的肚子疼,老师让他去上厕所,可是没想到他上完厕所回来之后还说肚子疼,老师看他脸色苍白,鼻尖和脑门不停的冒汗,手还捂在肚子上。老师看见这情况心里很着急,于是便不管是她自己的课,让别的老师替她一会儿,自己便背着陈浩亮去医院,刚走到门口,老师就已经是满头大汗了,但她还是坚持背着陈浩亮继续走,走到校门口遇见了张主任,然后俩人就一起打的去了医院,到了之后,老师就忙着给他办手续,又跑这跑那,看到医生给他检查完,输上液,老师这才稍微松了口气,直到他的父母匆匆忙忙地赶来,老师才放心地回到学校。
这件事虽然已过去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我还是忘不了。这件事也许在别人心里很渺小,但在我的心里对我的.触动却很大。因为它充分表达了老师对我们的爱,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了老师的爱?--?是天下最伟大最高尚的爱。
《教书匠》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用辛辣诙谐的文字,回顾作者30载从教生涯的苦涩与甘甜,讲述令人过目难忘的精彩人生。作者从不吝惜对自己的嘲讽,从不否认与学生似敌似友的关系,对规则和权威从骨子里透出蔑视,幽默和善良也从未在生命中缺席。他从不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在春风化雨问教会了他们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
本书为普利策奖得主弗兰克·迈考特继《安琪拉的灰烬》后的最新力作,以不动声色、辛辣诙谐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教书匠从教30年的苦涩与甘甜。
走上讲台的第一天,童年受尽饥饿折磨的迈考特,将学生掷落在地的三明治捡起并吃下,结果令路过的校长大为光火;第二天,他又因出言不慎,招致众多家长的投诉。但迈考特真诚而执着地拥抱学生,与学生分享他的人生故事,将自己作为学生成长的最好素材……这个本来似乎糟糕透顶的教书匠,终于赢得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重,20年后,成为美国“最佳教师”。
教书匠,需要把心思用到精巧。独创性的运用精巧的心思叫做“匠心独运”。匠心是指巧妙的心思。教书匠也该具有教书的“匠心”,具有教书的巧妙的心思。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我们能不能认真研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尽管有课程专家反对“渗透”的说法),来解决德育的漂浮、空洞、肤浅等问题?我们能不能努力发现学科教学中难以落实的教育目标,研究其形成原因、解决方案并用教育教学实践加以证明?我们能不能细心探讨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式,并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我们能不能精心设计和实施教育信息化,使之与学科教学整合,让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这样一来,别人想不通的问题我们想通了,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解决了,别人难以做到的我们做到了,别人做不成的事情我们做成了,别人墨守成规的时候我们已经有所创新,那么,我们就有了精巧的心思,我们就先人一步、胜人一筹了。
教书匠,需要把技术练到纯青。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丹就炼成功了。后来人们就用“炉火纯青”来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纯熟完美的地步。教育教学更是这样,因为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生动活泼、正在发展的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炉火纯青的教育教学技术怎么能行呢?我们的教育教学手段掌握得是否纯熟?我们的教育教学环节把握得是否精当?我们的师生互动展开得是否恰如其分?我们的课后辅导、作业安排得是否恰当?我们的课堂用语是否生动有趣,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学基本功是一项常规的、实用的、必须过硬的教书匠的工夫,而这样的工夫非要达到炉火纯青不可。
教书匠,需要把小事做到极至。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教书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书是为了育人,教书的本质是育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育人,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起。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了,教育也就成功了。“全国十杰师德标兵”、南京市五里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说过,“把小事做到极至便是大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何晓文说,校长,应该是一个具有理性思考的实践工作者。
我想,基层教师,也应该是具备了新的教育理念的“教书匠”。
1、督促子女早起早睡,作息有规律。
2、不暴食暴饮,合理进餐。
3、不吸烟酗酒,不打牌,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4、远离 “三厅两室两吧”等不适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娱乐场所。
5、不能沉迷电视和网络,要勤做家务。
6、与子女交流沟通,多关心子女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心里砰然而动,直觉告诉我,这应该是一本好书。“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不假思索的买了回来,一口气读完。感到作者是一个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思想者,笔锋犀利,观点鲜明。读后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一时间仿佛悟到了许多。是的,吴非老师说出了我久积胸间想说却又不会表达的感觉。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
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人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不跪着教书》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地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惑无情讥刺……如果说人的本质,是由精神灌注出来的,那么,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本质的阐释。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让学生既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又成为有科学精神的人,也许,这就是作者教育的理想。
《不跪着教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书里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教师是跪着教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该怎样教书?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看看现实,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看来只能先从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做起。
跪着,意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人云亦云,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生存而失去教师的责任。吴非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是:“不跪着教书”。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
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不跪着教书,必须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深记自己做为教师的责任。
开启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品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作为教师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也就是说要想拥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须从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来入手,才能不断地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舍此,别无他径可寻。
针对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师“跪着教书”的现实,吴老师给出了一个良方:就是读书。“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这是吴非的基本观点。因此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也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还有《这不是尊重,是歧视》,写到学生、家长对教师的不尊重,一味强调自己的个人利益,似乎教师应该多做牺牲、完全服从于学生的需要。社会上的类似报道也不少,老师对学生稍作批评,学生就受不了,不但不自省,反而做出种种不理智的举动来,结果责任全在老师身上。因此,“班主任可以适当批评学生”的条文出台,引来社会的热议。“教师要严守师德,正身为范,但是教师也要捍卫职业尊严”,“如果把教师当作可以随意使唤的仆役,不仅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侮辱,也是对文明的亵渎”。
作为教师,对于书中披露的许多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和造成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身受感同。吴非老师直面现实,直逼人生,洞烛幽微,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的疮疤并剖析个中的原因,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作者对祖国、对民族所倾注的一片真情。我想,如果每个教育者,在琐碎劳顿的教育工作中都能这样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那么我们就能不跪着教书,学生就能站直腰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有更辉煌的明天。
校园里收藏着成长之谱,满满的,一页页,沉甸甸的。有一件事让我难以忘怀,永远铭记在我脑中,让我终身受益。
一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墙角里密密麻麻的三角梅,给春夏的气息补充了饱满的温暖。小叶显得格外精神,绿得可爱,绿得美丽,绿得新鲜,绿得舒畅,绿得清新。跨跃层层阶梯,来到教室。
今天似乎安静了许多,好像感觉有一种异样的事要发生。杜老师推开了蓝色的门,叫我们看课文,再抽查我们谈感受。墙外的三角梅化开得那么艳丽,那么鲜红,那么夺目,预感老师会让我来谈,但我也没太多顾虑。杜老师发话了,要抽查我们谈感受。我听后感觉恐慌了:如果抽到我,该怎么办?想着想着,老师开始“扫描”了,老师的目光突然转向了我,我心里紧张无比,但还是装着兴奋的表情走上前台。
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我,我不得不吐出一两个字来吱吱唔唔,因为我胆小,感觉很难受,真不好意思。老师叫我不要紧张,放松一下。我细微听见了一声掌声,接着,十声、一片……我鼓起勇气,正准备谈时,感觉有千千万万双眼睛盯着我,在嘀咕,在议论。老师以为我说不出来,说:“下去吧,今天主要目的是要让每一个胆小的同学把每一件事都当成平凡的事来对待”。此时,我脸通红,说不出的委曲和无耐,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座位。
下午,老师同样还是抽我回答,我一字一句,流利如流,像一首优美的旋律回荡在整个教室。
从那以后,我深深懂得:只要有自信,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个智者在谈话。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去阅读一本书来补充自己的大脑了。这次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这些书,正是教师所需要的,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因为我们是“教书育人”经验的缺乏者,我们需要这类书籍来丰富我们的教育经验。
刚来到阅读室,我的眼神就被一本名叫《不跪着教书》的书吸引了,何为“不跪着教书”?我带着这个疑问开始阅读起这本书来。
作者的“序”中有这么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教师是跪着教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样来教书呢,怎么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呢?
开篇的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感动了我。这是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录下来的一则真人真事。学校的花房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有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这朵玫瑰花,从容的往外走。
他想知道孩子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害羞地回答:“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漂亮的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会把花送还回来的。”苏霍姆林斯基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又摘下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励你的,你是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则故事强烈地刺激了我,如果换做我是老师,我一定会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这个4岁的孩子:花草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可是我自己真正做到了吗?这是不是就是对传统的道德教育下跪了,经过这样的教育大家都能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可是缺乏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
为了“不跪着教书”我应该检讨我的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同情。我们的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教师的美德让学生感受到了,仁爱的情感才能这样传递下去。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是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
教育的艺术就是要学生喜欢你的课。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老师,喜欢有激情的课堂,我们得靠激情感染学生。我们要和学生对话沟通,要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体验老师的妙趣横生。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冷漠地对待学生,这样的行为就是对职业的亵渎。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职业激情才能不断进德修业,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
想要不跪着教书,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多读一些好书,从书中得到你的教育理想、教育智慧,从而增强你的教育活力。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这一原则。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