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笔记的频率可以量化成一周一次,或者三天一次,把重读的时间固定化,把重读的计划写在日历或笔记本里,提醒自己重读。
选择图书,平常就要竖起敏感的天线,提高敏感度积累“想读的书”清单。比如,在办公桌上放一张空白的A4纸,在交流中听到别人提到一本很有趣的书,随手写在A4纸上,或者记录在便利贴上,再把它贴进笔记本里。如果对一个主题感兴趣,比如“如何做笔记”,就去找笔记阅读的书籍。根据个人所遇到的烦恼、想实现的梦想、想实现的技能在笔记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梦想清单”、“技能清单”,按照清单选择阅读的书会更有主动性。
有人经常到处求书单,恨不得把别人阅读过的书统统都买下来,可是他人的阅读品味并不一定适合自己。阅读不仅是读书,还要掌握有效率、有主见地选书和购书的方法。奥野宣之提倡用笔记本的”信息一元化“把想读的书和读过的书都记在同一个笔记本里,直接记录、参考,不会混淆。以下几个小tips可以用来收集书籍信息:
1、建立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学得很好。就是用好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相信自己,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预期越好,结果越好。这个尤其是对小孩子的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明确意义。罗列学习的用处清单,短期的好处,长期的用处。比如打发时间、充实自己、提高认识,这个可以根据自己的期望去罗列,在显眼的位置挂起来,如自己的电脑显示器旁边,手机屏保、书桌抬眼就能看到的地方等等。
3、及时反馈。就是对学习成果进行奖励。比如,看了半小时,奖励一个苹果;看完半本书的时候,再定一个奖励;看完整本书,再给一个奖励。这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如小孩子看完一本书,就带她到哪里玩半天之类的'。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 韦伯 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写道:“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妥善排列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打破***,往往能迸发出新的创意点子。如果读书的时候做了比较,需要创意的'时候重读一次读书笔记,把有用的信息组合起来,获取对工作有用的创意。
也许有人会问,我连读书的时间都很难挤出来,我要如何安排重读笔记的时间呢?
奥野宣之认为,重读笔记,每增添一条评论,都是加深理解、开放新视野的好机会。他提供了养成重读笔记习惯的3个方法:
根据麦克林的研究,脑结构分为1.基本脑,2.中脑,3.丘脑,4.皮层,5.额叶。信息就是经过这5个环节,最后由额叶转化为自己的储备和应用。生物学的东西我理解起来比较费力。
我理解:用网购的过程来解释大脑的运行机制。
1.基本脑是相当于信息源,就是在网上浏览商品信息;
2.中脑就是下单,梳理了那么多信息之后,选了一件商品;
3.丘脑就是到了菜鸟驿站,货到了,但还没到你手里;
4皮层就是收到了,这个东西到你家了,但你没打开,没用,只是有那么一个东西的存在,像有的网购比较多的,就会出现买了东西丢在家里的角落里吃灰尘的,就属于无效信息。
比如,你和别人聊起你也买过一个扫地机器人,但长啥样,怎么用,效果好不好,你都不知道,因为你没有打开。
5.额叶,就是你打开了包装,查看了说明,并将它吃掉或者用掉,这才是变成了真正的有价值的知识。所以到额叶这个环节才是最重要的。
文中提到一个好消息:大脑的学习机制一生都可以保持充满活力的状态。不会因为年龄而衰退。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