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我们才能更聪明
有两个误区:
1、知识的错觉:你以为你知道。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看到知乎上的一些提问,你觉得看起来简单,觉得无非就是怎样怎样,但是真正你去写回答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清楚。
2、知识的诅咒:你以为别人知道。
比如,学医学的,他平时交往的同事大家一点就明白的事情,但要他说给一个完全没学过医的人去听,他就说不清楚,然后他还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在大人和小孩的沟通中也非常明显。要改变的不是别人,而是那个“你”,怎么样把专业的知识,把别人不知道的知识转换成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做到了才叫学会了。
如团队管理,就需要领导帮助团队成员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又不会觉得自己特别愚蠢。
选择图书,平常就要竖起敏感的天线,提高敏感度积累“想读的书”清单。比如,在办公桌上放一张空白的A4纸,在交流中听到别人提到一本很有趣的书,随手写在A4纸上,或者记录在便利贴上,再把它贴进笔记本里。如果对一个主题感兴趣,比如“如何做笔记”,就去找笔记阅读的书籍。根据个人所遇到的烦恼、想实现的梦想、想实现的技能在笔记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梦想清单”、“技能清单”,按照清单选择阅读的书会更有主动性。
如果是一本新书,也可以参照出版社的风格判断是否适合自己。不同的出版社的出版重点不同,如中信出版社主要是经管商业类书籍,新书的速度非常快。社科类的书籍则可着重关注广西师大理想国系列、三联书店出版社等。在笔记本里收集整理出版社的风格(作出列表)和强项,关注出版社的动态,帮助选书和买书。
阅读一本书的目的从“读完就好“变成了”写读书笔记“,读书的重心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而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阅读时会更加留心书本的主旨思想、案例,记录自己在阅读时的体验和发现,让自己与书本的联系更加紧密。读完一本书,可以很轻松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为了做笔记而读书,阅读目的的改变带来读书方法的转变,读书方法的变化的持久累积会带来思维方式的变化。
以读过的书为接触更进一步的研究主题,引发连续阅读的过程。比如:每个领域的入门书籍都会附上参考文献,可以提供相关主题的书籍推荐;读过的书中,作者通常会有喜欢和推荐的作者,可以跟随着喜欢的作者去寻找其他的作家,比如王小波推荐卡尔维诺,喜欢王小波的读者,大概也会跟着他去读读卡尔维诺。另外,有像“为xxx准备的读书向导”这种书名的指导类图书也会介绍很多有用的书籍,可以多加利用。要是不喜欢列表式的推荐,也可以从读书随笔开始,找到自己的“枢纽书”,慢慢扩大读书的范围。
如晚饭后到睡前的空闲时间。这段时间内作者要照看孩子,无法静心读书,重读笔记是很好的选择。另外,出差途中乘坐火车或者飞机,读书感到无聊时都可以重读笔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