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骗”进了幼儿园,开始了我的启蒙学习,因为爸爸妈妈告诉我说那是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有玩具、小朋友和你玩,还有许多好吃的。最后我才发现那个地方是一个笼子,其他小朋友经常欺负人,玩具也只能玩一会儿还不能带回家。在那里我开始接触黑板和黑色的桌凳,知道了飞机、火车长什么样子,学习写字、读书,还有更多的游戏。
进入幼儿园后我再也不能睡懒觉了,每天生活也有了规律,并且意味着我将被束缚在几十平方米教室里度过我的大部分童年和少年时光。
我兴奋地跳入了一年级,开始学习加、减、乘、除和唐诗宋词,学习越来越苦,每天晚上都要做作业到七八点钟,动画片在我的心中也面临着生存危机。到了六年级下学期,面对每天的试卷我已是筋疲力尽,科目也只有语、数、外,每天放学后数学老师都会抄一黑板的计算题给我们做,并且要做完后才能回家。每次交作业的前三名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并且每次都会“金榜题名”,因此也练就了一笔龙飞凤舞的“好”字。
小学六年的学习使我大脑充实起来,体验到了学习的艰苦,并且逐渐告别了动画片,开始唱起了流行歌曲和看娱乐新闻,还爱上了体育,在生活中也不时地来上几句英语。
我颤巍巍地跨入了初中,开始了以前觉得很苦的生活。因为我以前每天晚上都会在门口看下晚自习后的学生,想到他们每天下晚自习后还要做作业到十一点钟,看着漆黑的\'天空我很畏惧。后来,为了学习我每天都是十一点钟后才睡,早上六点就起床,星期六还要补课,我已经被压垮了,已经再也管不了别的事了,什么歌曲、什么游戏再也与我无关了,我的目标只有一个――中考。
繁忙的初中生活改变了我的作息时间,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七个小时,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书、写作业,据大人们说过了这三年就好了。
现在三年已经过了,一个新的三年即将来临。
学习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为生活而学习,thanks学习。
物以稀为贵,对缺乏资源的占有的原始冲动,但是很多时候只是商家的手段而已。容易盲目的就被套路了。
现实生活中,这6种武器,往往是组合出击,让人防不胜防,看完这本书之后,至少可以让人对于这些套路有一定的防范。
它利用的武器便是: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坚信自己做得选择没错。心理学家很早就认识到承诺和一致原理对人的行为有着强大的指引力量,它经常令我们做出明显有违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为什么人的一致性动机如此强大?在我们的文化里,言行高度一致展现了一个人个性坚强、稳定和诚实的优秀特质。因此,许多营销高手就会利用这些引我们入“歧途”。书中举了冥想术的例子,很明显是骗人的把戏,却有人愿意追随,其实是他们在付出金钱的那一刻便做出承诺,愿意相信这件事,之后也就矢志不渝地追随了。我们可以看到,承诺在这一过程中是关键,它相当于播放键,激活了难以抵挡的一致性磁带。这也就提醒我们: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谨慎小心,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认知。它不仅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前。尤其是你在众目睽睽下选择了一种立场,你便不得不去努力维持,显得前后一致。
人会因为成功而高兴,人会因为失败而沮丧。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也会因为所具的优势而在这种优势而摔一个大跟头……然后伤心不已。
霞是我的一个同学,从小她就是个好动的女孩,所以一直霞就有一个聪明的小脑袋瓜儿。而霞在数学方面就有一种天赋,总是第一。还真未输给过谁哦。自然霞的头就比别人峭的高一些。进了初中后,有了物理课。正当别人为学习物理的方法发愁的时候,霞早就高高兴兴的和别人在篮球场上过瘾去了。物理是学的如鱼得水。渐渐的`霞“独立“了,上课不听讲,一本小说往腿上一放然后底着头,自在的很。老师看见了也没办法,谁叫霞天生的天才呢?不过说来也奇怪。即使那样,霞的各科照样遥遥领先,尤其是物理。我真不得不佩服她。初三了,霞依然悠哉悠哉,除了没踏出教室的门槛出去游山玩水外,霞在教室里什么都做:睡觉,吃零食,说小话……可是即使特别一帆风顺的人也难免遇到挫折,霞也不列外……
第一天上化学课,霞放下了她的其他“工作“认真的听着。可是到了第二天霞又回到了过去。理由很简单但充足:化学太简单~!……两个月后中考了。霞依然镇定,题目是越做越顺手。最后一堂是化学,霞开始心理打鼓,她知道自己没认真对待过化学,可以说是无所谓的,但是她还是安慰自己:“怕什么,我的数学这么好,化学那么简单还怕考的不好吗?“试卷发下来了,看着上面的题目,霞傻了眼,一切不知道从哪里做起。她拍拍头,想让自己清醒些,但结果只会弄地头更疼她向四周张望着想从别人的试卷上找到一些灵感,但是她忘记自己是个近视眼。无奈,她只得硬着头皮,靠自己做了下去。一阵忙乎后,霞在也做不下去了。于是提前交了试卷。走出考室时,她哭了,哭了很久很久,头一次她真正感觉到了失败的痛苦。三天后卷子发了下来,卷子上40很是刺眼,泪水又再次模糊了她的双眼。
在这一刻她暗暗下了决心,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将自己的化学补上,同时她也对自己说:“不要因为优势而再次跌到。“
这篇文字是用来描述自己看完书单上的《影响力》的感受的,一方面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承诺和计划——凡走过必留痕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读过的东西能慢慢的忘掉,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在这本书中,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一一拆解他们的招术,学会保护自己以及让这6大秘笈为我们所用。
读过此书之后,定能使你做到以下两件事:一是当你真正的意图是要说“不”时,你不会再说“是”,二是可以令你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具影响力。
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有种“原来如此”、“我又被套路了”的感觉。很多人运用足够的技巧成为顺从大师,让人不自主的认同他们的观点,达到他们的意愿。当然,如果可能的话,这会是极为成功的“共赢”。而要提防这些技巧,违背“大师”的意愿,常常是在跟这么久以来,整个社会的界限进行对抗。
技巧本身无可厚非,甚至在我读来,偶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如果不把其作为技巧来理解,当成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想来会少不少内心的抵抗。那如果把他作为和《菜根谭》一类的书来理解,想来更容易在固有的知识体系当中构建连接点。只是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这样尤为直白的书籍,或许更加有价值。
不说废话,对我从这本书里获得的有效知识,我想用三个词和一句话来概括,三个词分别是“共赢”、“冷静”和“底线”;一句话则是:让自己获得舒适。
“共赢”这词在这本书中出现多次,很多时候,共赢不是一个目的。是的,我必须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没有标准的评判是没有意义的——正如没有标准的制度是没有价值的。这里的共赢只是让人产生“共赢”的感觉。简单来说,顺从大师们从某些角度,让你觉得获得了好处(这种好处可能是赢得什么便宜,或是避免的什么损失甚至是咬牙维护了自己的形象),然后依从他们的建议,达到对方的目的,实现“共赢”。那么你说,如果你看到这里,你会怎么想,是的,这只是你自己觉得你获得了好处。
事实上,当每个人在足够冷静和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很有可能,这位美丽的女士,你柜子里买来却从未穿过的衣服要少上一大半还多。那么,应对这种“共赢”的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冷静”。
“冷静”,有时候戏称,深夜十点之后,人类开始有了灵魂。我相信,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开始思考白天怎么都不可能花心思去思考的问题,比如人生的终极意义,比如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等等……虽然更多的情况是,在没有思索出任何意义的迷糊中,明天就意外的到来了。所以,可能,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更迫切的是认识“现在”。但这并不是代表“冷静”就没有价值。很多人在选择之后,为了证明我没错,我不会错。不断的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试图让事情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前进,甚至不断的说服自己,我是对的,世界不一样了。那么,你只需要在“冷静”的时候想一想,如果当初我知道现在的情况,我会不会做同样的选择,如果答案是“不,我绝不会明知道是个坑我还往里跳”,那么,现在赶紧出坑吧,这是止损。如果不需要自己说服自己,答案还是坚定的“是”。那么不妨多付出点什么,这叫投资。
可是,我们知道,不是时时刻刻我们都能冷静。甚至有些人一年也冷静不了几次去反思自己。是不是这些人就注定被大师们“牵着鼻子走”呢?
如果我说是呢?比如你明明很不愿意答应朋友的请求,比如你明明不需要别人推销给你的按摩器,比如你根本不想吃超市里导购请你品尝的试吃甜点……
那么第三个词或许有点用,“底线”。
“底线”,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词也是非常主观的。而一旦说到这个词,就会让我不由得再次想当《金瓶梅》里的潘金莲。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反而是全书中最真实最有底线的人,尤其是在爱情上。只是她的底线,更多的也许是出于无力改变事实的“我和我最后的倔强”。而在本文中,如果你向这位女性学习,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你必须设置你的底线,你必须了解你的底线,你也必须在别人触及它时还击——或是保护自己的底线。人性的可悲在于他有极强极强的可塑性,而且,在从恶方面不需要人教导。因为我们社会道德中,恶是获得利益和部分需求满足的最简单的方式。所以,在你认为自己该说不的时候,坚决说不。不然,你可能会失去说不的机会。
让保护自己的底线成为潜意识中的东西,这样会轻松许多。
前几日看别人的公众号,看到一段很励志的故事,说谁来着我忘了,大致的意思就是撇开细枝末节,做你认为最重要的事,然后尽量避免接触你认为“也挺重要”的事。也就是说,如果你接触到了“也挺重要的”,就会影响到“最重要的”。是的,精力有限,想做的事情,要么全心去做,要么不去做。对于我来说,某种东西,如果它“不得不去做”,那么,给自己一个程度。比如说书法,天可怜见,我是真的对其无爱,但是字却实在太丑,觉得会影响到别人对我的印象,那么自然而然,让字“工整、整洁、干净”就是我练字的目的。是不是挺简单的呢?
看完这本书呢,好像学到了挺多,可是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所以,最后的那句话,就是让自己获得舒适。
人和人的交往,说到底是有目的和需求的。或许是出于利益,或许是出于情感,甚至或许是出于百无聊赖和生理需求……人的意识可能会一再的说服自己去接受“我不太乐意”的事物,但是身体可能更诚实。就像张爱玲的名句,也只是告诉你,身体更诚实。当我们“不得不”答应什么或是舍弃什么的时候,你的肠胃会告诉你,不,我不乐意。或者是,你的双脚会想“逃跑”。亲爱的们,这时候,你真的是非常不乐意了,你身体的所有细胞都在叫嚣,好可怕,他在套路我。那么,就逃吧,不要怕。偶尔的成为“弱者”或者“不那么好的人”,很有必要,因为他会让你在其他的,你乐意的“好”上更加热情。毕竟,你我一样,都是普通人啊。
《圣经》上有一句话,我常常对自己诵读,“凡事都可做,只是不都有益。”这是上帝之子对于信他的人的应许:因为有了他的救赎,信者做什么就都可以,只是,不一定是好的。如果作为人生哲学,那么,请告诉自己,在道德的范围里,甚至是在法律的框架内,我做什么都是被允许的。只是,对我,不一定有益。判断有益的标准,请你们自己制定,比如让你的“最重要的”事更容易完成、让你“最在意的人”更加快乐。至少,我说的是至少,也请别忘了让自己“获得舒适”。
最后的话,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对未来很迷茫。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现在缺乏认知,对自己缺少接纳,对理想缺少热爱——低估了自己,高估了“束缚”。然后告诉自己,我也很无奈啊……你真的竭力之后再说“无奈”好么,或许,你力竭之后,反而不会觉得“无奈”呢?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取决于他人是怎么做的,尤其是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时候。而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当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物以稀为贵,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越高,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处于本能的身体反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拍卖场里,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不停举牌。很多企业就是利用所谓“限量版”、“饥饿营销”的方式吸引大众,营造一种产品稀缺而珍贵的现象。
总体来看书中列举的六种顺从策略,本质上都利用了人们懒惰、走捷径、贪婪、无知的特点,但也正是这些糟糕的特质证明了人类的进化——融入社会、作为社会的个体活下去。《影响力》的初衷是帮助人们辨清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陷阱,个人觉得,作者提供的几种方法还可以教人自布陷阱。当然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顺从技巧,既可为善也可作恶,关键在于使用人的动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