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师的谈话》一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新教学论同传统教学论的基本分歧,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许多教学问题提出了新观点新方法。书中采取对比方式大量论述了新旧教学方法的长短得失,但又不是空泛议论,不是就方法—论方法,而是从长年的实验效果出发来分析新教学方法所依据的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科学规律。行文上举例生动,分析具体,通俗易懂。这本书虽然是专谈小学教学问题的,但它的崭新立论对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有启发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从传统教学体系的消极影响束缚下解脱出来,探索教学新路子。
赞科夫说:“不应当把儿童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儿童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孩子是在跟教师、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互相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习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
以往在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中总感到在教育上有缺陷。发现他们总是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建立和谐的教与愉快的学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乐学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诚然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进活动,但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第一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例如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有困难,老师此时一定要用心去点拨学生,启发思维,切不可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一定要给学生回答正确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出掌握知识后的快乐。
另外,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还得到启发。我觉得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结构。首先要形成活泼进取的学习气氛,变死学为活学,老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丰富知识,增强智能。其次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基储潜能、水平不同,其学习的需要也不同,教学中就要不同对待。有的需要点拨,有的需要辅导,有的需要鼓励,有的需要补课,尤其是对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查缺补漏,下到功夫。最后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发展个性特长,既要学得扎实,又应学得轻松。
总之这是一本对我们教学工作非常有帮助的书。通过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懂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孩子,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孩子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孩子,使学生和我心心相应、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自己能够从名校毕业,证明是由自己的优点,这个时候就应该多欣赏别人,看看别人是否有你指的学习的地方,如果自己毕业的学校不好,证明自己的个人能力是有不足之处的,就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而不应该自暴自弃,应该找到自己的长处。这两处欣赏正式说明了欣赏的必要性,当自己足够优秀的时候,让自己更加优秀的方法就是看待别人的优点并且学习,当自己没有那么好的时候就应该欣赏自己,找到让自己优秀的方法,并且了解自己的`优点。这说明了欣赏在什么阶段都是适用的。
学会欣赏他人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给大家将一个故事:以为学者苦心专研学问,自认为天文地理无所不精,一次,这位学者乘船过河,在船上和船夫闲谈。“你学过哲学了吗?”学者问,船夫说:“没有”学者问:“那天文学呢?”学者继续问“没有。”船夫划着船,没有太大理会。“无知的人,真是可悲的人生。”学者发出一声感慨。忽然,船遇上了暗流,船夫凭着游泳技术逃出,而学者却因为并不会的缘故身亡。学者痛恨道:“无论是什么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啊!我不过是略通文学就嘲讽他人,最终被自己小看的人却比自己更为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就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有效率的提高自己。
欣赏自己是成功的前提,一个年轻人怀着憧憬自费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部诗集,不料嘲讽却如狂风暴雨一般来临——《评论》认为他:“不懂艺术,就像处生不懂数学一样。”有的人甚至把他的诗集扔到火炉之中,正当他迷茫不解的时候,心中一道声音在呐喊:“你能行,不要畏惧流言,我的虽然不工整,但我还有很多创意和激情。”之后,他的写实生涯一发不可收拾,他就是现代美国诗歌之父——沃尔特·惠特曼。如果他没有欣赏自己的能力选择止步不前,那么他还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吗?
所以,我们应该欣赏自己。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知识渊博、学识面广。她像春风一样,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播撒学习的种子,要像园丁一样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把我们这些不经风雨的小树苗领入学习的殿堂,把科学知识灌输进我们的头脑,让祖国的花朵开的更加美丽、让我们的未来能够把祖国装扮的更加灿烂夺目!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积极上进、爱岗敬业。在寻求更好、更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努力探索教学技巧,上课要结合幽默风趣、严谨严肃的特点,具有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活泼而充满幽默感。这样上起课来才不会枯燥乏味,我们的学习也会更加的轻松,在轻松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快乐中我们茁壮的成长!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下课的时候可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我们可以更加的和她亲密接触,希望我们在课堂上是师生,在课余时间是朋友,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毫无保留的沟通,开诚布公的交流。懂得欣赏同学们的长处,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让大家在这样的一个集体里感觉幸福和快乐!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就在我的学习生活世界里!
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习,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习,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说真的,复习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级毕竟是学习的起始阶段,多次复习还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级呢?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1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比如一篇语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习时又要读。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其实,有些课文是浅近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再读,学生就不要听了。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赞科夫说:“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1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1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1个学习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形式主义,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复习和巩固是1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太多了。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赞科夫说,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高速度”不是“开快车”、“赶速度”,不是一节课上学的东西越多越好。“高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以至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这个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1个广泛的体系。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5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多看看教育理论书籍,肯定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帮助。虽然理论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终归对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
金色的九月,金色的阳光,在这金色的季节里,我们高高兴兴地迎来了新一届的教师节。
辛勤的老师,伴随我走过了4年的风风雨雨,让我从“叽拉叽拉”学语到了读字,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和,畅游书中的海洋。六尺讲台上,总是可以看到他们熟悉的身影,他们在这六尺讲台上流过无数滴汗水,粉笔总是在黑板上叽叽喳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写个不停,写过无数个春夏秋冬,写下了渊博的知识,他们留在了我的心中,他们将自己所有的学识毫不保留地交给了求知的学生们,他们就像火红蜡烛一样,燃尽了自己,照亮了无数个学生。
在我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有这样一位好老师,她永远都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的心。她就是我的班主任。她和蔼可亲,给了我们母亲一般的爱;她知识渊博,幽默风趣;她工作严谨,教学也非常丰富。她是我心中最敬佩、最美丽的老师——廖老师。
四年级刚开学,廖老师就开始让我们写,那时,我的作文写得还不好,很胆小,不敢动笔,可因为作业,无奈,只好动笔。一个星期后,我忐忑的把日记交给了廖老师,满以为会被骂,可没想到廖老师竟然在我的日记本写了个“好!”字,还笑着对我说:“你写得很好,要继续努力哦!”
什么?我写得好?还是作文写得好?在这之前,可是没有一个人发现过我的作文潜力呀!可也正是廖老师这微不足道的一句话,让我爱上了写作,每天写一篇作文是必须的,每一次,老师也会给我4颗星(最满就是4颗星,几句鼓励的评语。我每一次也会很期待的交日记的那一天。
老师的嘴巴给了我无限的关怀,老师的微笑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老师的双手给了我飞翔的翅膀……老师给了我很多很多,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还使我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此时我更深刻地感受到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的真正内涵。
一个个辛勤的园丁,一根根燃烧着的蜡烛犹如一团团火焰照耀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老师,我的好老师,感谢您明亮的.烛光,感谢您辛勤的浇灌,感谢您耀眼的阳光射入我的心灵。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真诚地祝福一声:老师,教师节快乐!
最近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在这一章节,提到一个子话题,那就是爱。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老师对学生的爱,但是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学生那份特殊复杂的爱。“爱”这个字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的依恋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而又该如何正确地去爱学生?这就是一个引导的问题,慈祥,友善,关心的态度固然重要,但是,本人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而严格要求,并不是用严厉的手段迫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恐惧,“压服”对学生并不能发生良好的教育影响。所以说,教师应该正确树立自己的威信。可是,该如何树立呢?这好象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省,不断学习,多多积累不断完善……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四十如此之多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在个别对待的问题上作者一针见血的举了一个列子鲍里亚,他是别的学校转来的学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上课也很少发言。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培养了他对生活、科艺术各个领域的片面性,于是利用了班级集体的力量。是啊,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在办公室或是教室外面看见某位教师拉着一名学生对他语重心长或是严厉的训斥,在外人看来这名教师对学生非常的关心,但是其教育效果追根到底怎样呢,只有天知道。所以在办公室里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不聪明、淘气或没有进取心。鲍里亚这个例子用的非常的经典道明了究竟该怎样把每个学生所缺少的东西填补上去,而我们往往忽略了集体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想到个别学生,还要想到集体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兼顾好每个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和其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协同一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才能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
本章中最让人震惊的是符恩戈诺鲍林的《关于教师的书》中的一段引述,一批女学生居然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原因是教师总是她们喊作“小姑娘”。我相信每个人看到这里都会露出疑惑的表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那教师并不是很和蔼的叫她们而是有着鄙视或看不起的眼光在训斥她们,因此他们之间并没有很亲近的关系。这就是爱啊,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难免露出痛苦,而自身也得不到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在正确对待学生对与错的问题上,我认为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再现,他们渴望自由平等和幸福快乐,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不应成为强制的手段,学生从学习中应该体会到生命的美和力量,产生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生命的至乐感觉,而不是深深的痛苦和压抑。
有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很简单,因为它是你人生的目标,生活的动力,也可以说有业是财富,它既是物质财富,如金钱,又是精神财富,如情感文化……
有业,保障了你的生活来源。只要有业,就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经济收入。薪水高,自然富裕些;薪水低,也可将就着过日子。但,都比无业要好得多。一位看大门的师傅,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总是满怀热忱地认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对,这就是他的业,他有了这份业且热衷这份业,这就是他的财富。
有业,提供了你的精神来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这就更加体现了精神财富对个体的重要性,人只有拥有了高层次的精神财富,他才是真正幸福的,而怎能拥有幸福呢?有业是基础。它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虚度光阴。从业过程中所遇的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能力的锻炼;事业上的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自己带来心灵上的慰藉;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在寻找镭&的过程中,几年如一日,十分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不抱怨,从不放弃。这就是他们对事业的态度,过程中他们收获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业的人就等于没有生活的.方向,整天无所事事,如同行尸走肉。人毫无意义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为之作任何事。对自己而言,没了自尊,变得颓废,被世人鄙视。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我想,不会。
有业者受人尊重,身心健康。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以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我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说到做到,真的不肯吃饭。自此,他的弟子们更加敬佩他了。
那么,怎样才能有业呢?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百丈高楼平地起,从最小的事做起。或许这是对这个问题最简洁的回答。首先,为自己定下目标。其次,为目标努力,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相信,若比平常人付出得多,那回报一定比平常人大,有业难乎?
是的,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有业对任何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都是必要的。
《和教师的谈话》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列·符·赞科夫(1901—1977)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将其多年实验研究总结的教学法与教育思想,采用谈话的形式,十分新颖。读完这本书后,给人的总体感觉就像这本书名一样,像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和我们交谈,交谈对学校教学的感悟。轻松通俗的话语给我们留下的教学论思想却是深刻的。
一、赞科夫主张通过系统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来大力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
所谓“一般发展”,系指促进儿童的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内部心理特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他主张尽可能创造条件,选用“能使儿童真正开动脑筋”的教材与教法,尽早地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主动,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
赞科夫认为,引导儿童尽早掌握理论知识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儿童每掌握一个初级的科学要领和原理及其逻辑联系,心智中就好像“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由此促进儿童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发展;并使得知识的掌握真正成为基本技能、技巧训练的基础,使得系统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形成合乎逻辑的结构。
二、赞科夫主张教学要引导儿童“个性自然的成长”,也就是引导个性自由发展。
赞科夫特别重视语文课教学改革,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设作文教学;强调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要着重促进儿童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因此他反对语文教学方法上的僵化程式和死记硬背;他从发展心理学的科学高度较详细论述了语文教学。
三、赞科夫始终把发展看做是儿童心理特性内部必然的自身运动,因而他的教学论渗透着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
赞科夫认为,学习的动因如果来自分数和赞扬,这只是学习的“外部动因”,而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学习“内在的诱因”或动力,即发自内心需要的求知欲。
为追求好分数而学习,甚至突击成风,赶考成灾,那么儿童学到的知识则会随考试的完毕而忘光。赞科夫认为,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于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丧失掉的”。这不单是忘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不能发展思维能力,可能的后果是培养出健忘的恶性和毫无自学能力与习惯。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我想,我们常见的那种“分数高能力低”的现象是有其必然性的。
培养儿童内在的学习诱因,有赖于改造旧的教学路子。这方面赞科夫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与此同时,他还强调要教会学生自己“理解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要研究儿童的“各种各样的思维形式”,据以引导他们学会开动脑筋,成为积极学习的主人,从而也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主导作用。
赞科夫的教学论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但其中许多基本论点的提出,又不完全是出自他个人或他的学派所独创,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如果我们查阅教育思想史,考查一下诸如研究儿童的发展,确认理论性知识对发展的指导作用,主张个性的“自然的成长”,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与儿童的主体作用等等观点,可以发现,有的是传统教学论已经提出过的问题,有的是实用主义教学论曾经片面强调过的问题;但就其整个体系而言,又绝不是旧话重提,而是一个重大发展。他的新体系反映了五十年代和以后在国际上兴起的具有共同性的教育思潮,反映了国际上教学论施行根本改革实验的创造性成果,从而才构成新颖的立论。因而,如果把赞科夫的教学论简单化地归结为重复传统教学论或实用主义教学论,或者认为他仅是“总诸家之说,而驳以己见”,那又是不公正的。科学发展中的任何合理的突破,必须有合理的继承,而不是简单重复。
美国的布鲁纳、西德的根舍因和苏联的赞科夫,被国际上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也是当代国际上教学论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学派,此外尚有许多其它学派。三派立论各有异采,但在若干根本理论问题上也是异中有同。研究本书,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教学论在国际上发展的若干理论上的共同趋势。这是大有助益的。
当前,教学论和课程论仍只是处在发展中的学科,无论在一国之内或国际之间,学术研究上都呈现出学派林立、百家争议的热烈纷杂的局面;人们不应该独尊一家。即或在苏联国内,对赞科夫的新体系迄今也仍然多有异议。这种事实说明,不宜把赞科夫的教学论看成全然不可移易的东西。我认为,在教育理论上可比较的学科和可比较的部分,应打开眼界,重视研究外国,才有利于加快我国教育理论建设。因此切不可闭关自守,作茧自缚;但双不能单研究一国一家,尤不应生吞活剥照搬一切。
正确的原则应该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我为主,博采诸家众国之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相宜而弃之;尤其重要的是,应通过自己的多种类型教育改革实验,进行跨学科研究,熔化古今中外于一炉,建设中国式的教学论和课程论新体系。袁枚《诗话》说得好:“虽师勿师,不取亦取”。这才是个正理。
虽然书中有些问题的提出在今天已不再新鲜,但我想凡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思想观念是永远不会落后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多读书,多吸取经验,多实践,才能与时俱进。一句话:走自己创新之路。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