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身像黑缎子、光滑漂亮的羽毛,一对轻快、灵巧的翅膀,雪白的兜兜戴在胸前,与黑得发亮的外套相配,再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格外醒目可爱。你知道我是谁吗?一只飞翔在蓝天的小精灵—燕子。
当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人间,妈妈说:“现在北方变得很美丽,我带你们到那里去。”我们期待着、畅谈着、想象着北方秀丽的景象,就更着急了。一天,妈妈真的带我们出发了,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们飞呀、飞呀,飞过峰峦起伏的山峦,飞过哗哗流淌的小溪,飞过缀满野花的草地飞过美丽的城市,飞过新建的高楼大厦,飞过绿油油的麦田。我们终于到了向往以久的第二故乡—北方。
北方巨变,我们找不到原来的家,妈妈就教我们干活—衔泥、垒窝。由于长途跋涉,来了就急于建家,一天在衔泥的路上,我突然晕倒了,掉在草地上。一个小朋友出来玩发现了我,抱起来就往家跑,把我安排在放有棉花的纸盒里,然后给我水喝、喂我米吃,还拿来他的牛奶给我喝,我很快地恢复体力,开始想家、想妈妈,想我们的家建好了吗?每天我就不停的叫,心想:你既然对我这么好,为什么不让我回家?我在吃饱喝足后叫得更欢了。
又是一个星期天傍晚,那个小朋友抱起我,我心想:没命了,他要拿我当玩具了,就拼命地挣扎想挣脱他,用嘴啄他。他带我来到一块空地,对我说:“你飞吧,飞到属于你自己的天空去。”你知道我当时多感激这个小朋友啊!
我飞在蓝天上,蓝天白云衬着我,柔和的阳光照着我……北方的春天啊,你真是美!北方人的心灵啊,更加美!
对《谈骨气》一文的写作思路,不同的解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种争议是很有价值的。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师最好能用自己的一堂课、一个、一次作业的批改、一项活动、一点等等,来加入‘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我们通过对《谈骨气》的细读,当然也可以对已有的议论文知识进行一次深入的反思甚至一定程度的重构。
议论文实际上可以分为证明文和阐明文,教学中要区别对待。用证明文的思路来解读阐明文,必然会觉得不通。不能一遇到议论文就要分析三要素,因为阐明文是不需要论据和论证的。分析阐明文,要引导学生分析其论题、论见及对论见的阐述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给学生提供的论证知识需要细化,太笼统的知识是没有用的。比如证明文的例证法,语文教材一般只笼统地说: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要保证和实现知识的实践价值,至少要说清楚:举例论证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简单枚举事例,而孤立的简单枚举事例是很难有说服力的,需要以较为深入的、能够超越事例表象的具体说理分析来配合,做到事实和雄辩有机结合。相反,只会简单举例支撑论点而不会分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只习惯于选择听话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不敢、不善于利用反例展开论述,会使学生形成懒惰、不健康的思维方式。还如孙绍振教授所言:“选择了与论点一致的材料,就是排除了与之不一致的材料的结果,无视这样的矛盾,论证就必然是盲日的。”过去不少教师教《谈骨气》,都爱讲本文用三个事例来证明一个中心论点,学生也接受了举几个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例子就可以证明一个观点的知识,实际上根本没有学会正确运用逻辑思维,更不用提初步的辩证思维了。
不少老师认为《谈骨气》中孟子的三句话与下边所举三个事例一一对应,一个事例体现一句话的内涵,这也体现了语文课程中充斥了太多的奇奇怪怪“想当然”的知识。此类模式化的、习惯性的认识应该还有不少。充满实事求是精神的细读,无疑是化解此疾的妙方。
议论文中对经典的引用,根据写作需要,可以是求真的原原本本的引用,也可以是以善和美为追求的化用,不可拘泥待之。
探讨议论文的语用价值,从语用角度分析文章的思路和修辞,看看写作目的、写作对象、写作场合对文章写作的影响,也是议论文解读应有之义。如此,才能真正读出文章本意。
如果《谈骨气》真的引发了我们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的重新认识,从而使议论文教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和改进,善莫大焉。
我是一棵小小草别看我小而不起眼,作用可大了。我们从出生到发芽、长叶,一直在为人们做贡献。我们最大的作用就是吸进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快乐的每一天。可是人们不爱护我们,让我们受尽了痛苦。
在校园的草坪中,小朋友们都乱踩我们,他们高兴,我们难受。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在草坪上翻跟头、打滚,然后躺在草坪上 ,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接着他又在草坪上跑来跑去,我的许多小伙伴都被他踩扁了。他还把我们拔起来,扔在别人头上,玩“扔草”的游戏,我们都被他弄得半死半活。
夏天到了,公园里的游客也多了起来。这本该是件高兴的事,我们也应该欢迎他们。可有些粗暴的人,为了绕近路,从草坪上踩踏过去,可其他人看见了不但不制止,反而也学着他们的样子跨过去。久而久之,草坪上就留下了一条枯黄的“小路”。还有的人拿着餐具来草坪上野炊,那火苗时而烧着我们,让我们胆颤心惊,一不小心就会化为灰烬。这些人真是太不文明了,他们对旁边的牌子视而不见,真是可耻!
马路边上的我们就更惨了。过路的人们都往我们身上吐痰,让我们感到恶心,有的乱扔烟蒂,让我们提心吊胆,有的还乱扔饮料罐头,那硬邦邦的罐头扔在我们头上,砸得我们头昏眼花。“哎哟!”又一个罐头扔下来,一个同伴被砸昏过去。这场面真是恐怖啊!
在大楼旁的我们一样没好日子过。那些工作的大人都往下倒茶水,家庭主妇把蛋壳、发霉的食物都扔下来,小朋友都在草坪上玩耍,小女孩跳牛皮筋,小男孩在捉蛐蛐。最残忍的要算“草坪大扫荡”——“斩草除根”了。人们劈掉我们的身体 ,拔掉我们的根须,使我们一命呜呼。唉,我们的命可真苦啊!
我们希望能和人类互相帮助,和平共处,人类能在我们周围多种绿树、鲜花,我们也会为人类吐出更多新鲜的空气,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更快乐!
我的家乡在广州,那里有许多美丽的地方:白云山、动物园……可我最喜欢东风公园。
来到东风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方形的大水池。每到过节的时候喷水池就会喷出彩色的喷泉。漂亮极啦!
从大门沿着步道向左走,我来到了游乐场。白天游乐场是小孩子的乐园,晚上游乐场变成大人的舞蹈天堂。游乐场的两旁长着许多榕树,榕树生出许多须根,就好像长着胡子的老爷爷。老爷爷在游乐场的两旁,真像在守卫着游乐场!来到游乐场正中央,是一个圆形的花坛,花坛里长着各种各样的花:喇叭花、玫瑰花……五彩缤纷,瑰丽无比。
从游乐场出来,我们穿过一条绿荫小路,来到公园的中心地带—大草坪。大草坪的周围长着很多树,中心很空旷,有很多大人带着小孩在大草坪上玩。小孩吹出的泡泡在太阳的照射下,显的五彩缤纷。
我喜欢东风公园,我爱这美丽的地方!
下面,我们对文中所引三个事例进行解读。上文提到,这三个事例在文中的出现,是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怎么做叫有骨气”。当然,这三个事例并非如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话一一对应,尽管这样理解可以给人一种秩序感和整齐美。 第一个事例中,文天祥的行为可以全部体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正如作者所说“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并非如徐、朱两位老师认为的那样只能体现“威武不能屈”。第一,文天祥虽然那时任何富贵也没有,但他只要投靠元朝,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然后去放纵、去享受。富贵对常人的诱惑是难以克制的,但文天祥心志不乱,高贵的灵魂没有屈从此种唾手可得的诱惑,他克制住了自己。这种做法不正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的最好诠释吗?他这种刚强不屈的人格不正是有骨气的体现吗?此可谓“富贵不能淫”。第二,文天祥被抓,关在一个阴湿的地牢里,是个一无所有的“阶下囚”,但他没有改变自己为了民族利益而抗击元朝入侵的正义行为,这又体现了“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的精神境界。此可谓“贫贱不能移”。第三,文天祥在北京,野蛮的元人用暴力折磨他,然而此威势武力也没有使他屈服。此可谓“威武不能屈”。
文中所举第二个事例也很值得揣摩品味,这是因为,吴晗先生对此事例的叙事话语和《礼记?檀弓下》中故事原文的叙事话语不太一样。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在故事原文中,黔敖这个富人确实如徐、朱两位老师所言,真是一个慈善家,尽管在施善时一开始他态度不好,没有给饿者以起码的人格尊重,但他能够知错就改,还是不错的;而文中穷人也确实有点酸,人家都承认错误了,你何必要矜持到底呢?到了《谈骨气》中,故事却成了“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还说:“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这种写法被当作“修改历史”和“添油加醋”,受到了徐、朱两位老师的指责。我们如果深究一下此文作为一篇杂文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就很容易知道吴晗先生笔下的这位富人是有所指的,即当时以老大哥姿态而非平等伙伴姿态压制中国的苏联,而穷人即是我们自己。这样,文章对《礼记》故事原文的所谓“添油加醋”式的发挥就不仅可以理解,而且还值得借鉴学习,即:借用人们通常熟知的话语,给以个人化的诠释,使原话语承载起新的内容,以适合自己表达的需要。这种旧词新用手法,是一种表达的艺术。徐、朱两位老师批评的所谓本段写作违背了论据使用的基本精神――真实性,应是批错了方向,因为这个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如上文所述,根本就不是被当作论据来使用的。顺便提出来:第一个事例中,吴晗先生将“富贵不能淫”解释为“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要较一下真,似乎与本意也有偏离,但这种发挥性的新解其实也是因为现实需要而有意为之,绝非作者对经典的理解偏差所致。
第三个事例用来生动地表现什么是“威武不能屈”,争议不大,在此不展开论述。
尽管徐、朱两位老师对《谈骨气》写作的逻辑性提出的质疑在我们看来是不成立的,但这种对经典选文进行质疑的精神还是非常宝贵的。事实上,《谈骨气》这篇文章也绝非完美无缺,比如文章第四段说:“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接着,文章用事例具体阐述“有骨气”的表现。这三个事例中,文正祥的事迹和闻一多的事迹毫无疑问,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但第二个事例就不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