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缘分,读了这本市面上已经绝版的《长线》书籍,当听到书名时,还以为这是一根介绍长线投资的书籍,而当我拿到书细细品味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本传记,但不同于人物传记,这是一本讲述世界顶级投资管理结构——资金集团的成功之道,这对于处在中产阶级崛起,财富管理需求井喷时代的资产管理从业者们,显得弥足珍贵。本书的作者是撰写了多本著名传记的知名作家查尔斯。埃利斯,因为其形象得体的描述更为全书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整本书主要介绍了资金集团的发展过程中依靠的关键点,其中JBL是资金集团的创始人,在30岁的时候(1924年)和朋友成立了合伙投资公司,1929年在说服不了合伙人的情况下,他独自赎回股权,成功从美国股市泡沫中逃顶。1931年独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有8个员工,1200万美元,到了1947年,公司规模发展到3000万美元的时候,进行了渠道的变革,员工增加到20多人。在1958年,公司进行了公司历史上更重要的一次变革,基金经理的分工制,那时的规模是不到3亿美元。而到20xx年公司的规模已经达到了6500亿美元,员工数量达到了6000人,合伙人的数量也涵盖很广。在香港的基金业中传说,职业经理人加入资金集团就和自己创业一样荣耀。作者将整个发展历程,以十五个章节,每个章节讲述相应的一个主题来完成,其中每一个主题都非常值得每一位资产管理从业者学习和思考。
通读全书,对我感触较深的是公司逆市场而动的思维方式、追求专注的热情和坚持寻求科学的工作作风、互相学习的工作氛围、低调的作风、扁平化的管理体制、持续的体制创新等等。
首先是逆市场而动的思维方式,得益于JBL一贯坚持的独立思考的风格,无论是公司层面的收并购上还是二级市场投资上,甚至是公司招聘人员上,公司尽量追求逆向思维方式,特别是在招聘上,这是我遇到的第一家愿意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大力招聘员工的资产管理公司,资金集团认为这种做法对所有人都是“赢”:资金集团得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离开受困扰的公司,这样他们原来的雇主常常会感到如释重负,因为这些人有了合适的去处;而且这些人才去的地方是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
任何的逆向都不是教条或者是哲学意义上简单的效仿,公司的逆向操作是建立在对事物全面的了解之上,这也正是公司坚持专注的热情和寻求科学的工作作风的体现。在追求专注方面,公司研究分析员致力于成为该自身研究覆盖行业的专家,在寻求科学的工作作风方面,公司任何投资都是基于缜密的市场研究和调查以及长期致力于在争取最优的投资结果。反观当下的A股市场,太多人沉溺在高科技行业无比繁荣的泡沫之中,甚至让我们看到一位曾经笃行价值投资的公募基金老总发出了“我已经不看主板,只看创业板”的豪言壮语,以今天(20xx年12月23日)收盘去看,wind显示的创业板综指市盈率达到了94.1倍、市净率达到了8.30倍,倘若是个股的估值尚且可以理解,但当面对48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达到如此估值时,好奇这样的估值还可以持续多久?在这个市场,要想做逆向会被人说傻,这也不由的联想到另外一位笃行价值投资的前公募老总(现已从私),热爱逆市场而动,挖掘家电、建筑、消费、水电等等招人唾弃的传统行业个股,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投资回报率,而且这样的投资风格得到了一定时间的检验。对我来说,后者是我学习的榜样,也逐步成为了我的行事风格,坚守安全边际,深度研究,合理配比收益和风险。
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是一个人才高度集中的行业,是一个以人驱动的行业,能够聚集到一群有智慧的投资能人,同时又能形成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交流的工作环境,无疑决定了这将是一家伟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而资金管理公司正是这样的公司。而现实中,资产管理行业所盛行的是推崇大腕和明显,在这里,自我为中心的傲慢性格非常普遍,个人的薪酬非常高,为了追求优质的投资结果而进行的激烈竞争很容易发起利己主义。所以在这点上,资产集团尽量避免聘用那些脾气暴躁、生硬粗鲁的人,不管他们如何杰出都不聘用。同时资产集团秉承一贯的低调作风,务实上进,整个公司的分析研究员都将受此熏陶。
尽管这里提到的是公司层面人力资源的相关的内容,但我对此的感触却非常大。一方面,2年前,我对于投资是充满偏见的,因为热衷于学习巴菲特,就把非价值投资风格都摒弃,而通过不断的接触一些知名投资者和翻看大量的书籍,自己一步步的反思,我开始变得愿意去接受各种各样的新知识,无论是技术分析的、量化投资的、主题投资的等等,非常希望可以与优秀的同事共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接触了一些知名的投资人士,无论是私募老总、公募老总还是卖方研究所长,给人都以一总谦卑,上个月给国内某大型公募基金投资总监发了封邮件,得到的回复竟然是“收到,非常感谢,我学习下”,让我对其的谦虚敬佩万分,也让自己明白,放下脾气,谦虚做人,多向周围的朋友、同事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资产管理公司要想长远的发展,需要好的组织核心、扁平化的管理体制和持续的体制创新。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再说《巴菲特的风险》,即巴菲特、芒格离开了公司,哈撒韦如何继续卓越的发展,其实这里点到了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困扰点,我们诸多的资产管理公司以领导者为核心,一旦失去了***,团队就面临松散甚至崩塌,而资金集团在这方面做得出色,任人唯贤,实行多元过问制度,不惜一切请人才等等,使得公司能够长青。在管理上,公司也讲求扁平化,许多合伙人都拥有直接的决策职责。好几百人执行经营管理,五个委员会负责长期的政策和组织设计。当被问及谁直接管理公司时,公司的回答是“直接管理公司的人是谁没有定数。有时候10个人在共同管理”。扁平化的管理,激发了公司体制内各种可以起作用的细胞。同时公司在体制上持续创新,一个富有讽刺意味的结论:一个公司将其结构的效率发挥得越是成功,那么这个结构最终就越有可能扼***公司战略的效率。而资金集体有意改变自己的公司结构,持之以恒地寻找能够适应市场的高效率,消除僵化并培育许多人的创新能力。这与之前看的《创新者的窘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书里提到那些德高望重的公司注定要走向灭亡的原因是它们一直在做被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取悦于最有价值的顾客。而它们似乎别无选择。
总之,这是一本不错的书籍,特别是对于从事资产管理行业的从业者而言,更是让自己终身受益的书籍。
虽然《线》和《岛)都是出自维多利亚·希斯洛普之手,但是如果把《岛》比喻成一瓶稍有些烈性的红酒,那么《线》就是一杯柔和的清茶,给人淡淡的略带甜味的感觉。故事内容宁静,不争,它不用你去记忆或留恋什么,只是简单地诉说,你用心或不用心听都充满着一个优秀者的滔滔不绝之情。
“那一天,我知道自己和什么东西分离了,可我无法记得与我分离的到底是什么。”五岁的卡捷琳娜与母亲、妹妹失散。她孤身走过陌生的街头,找过每一条街道,找过每一顶难民帐篷,她时时刻刻时时刻刻都不断提醒自己:永远记住妈妈样子!永远记住妹妹的样子。二十年后,她终于收到母亲的消息,是一个噩耗:母亲死了。她哭不出来,她已经完全记不起母亲的容颜,妹妹的样子也早已忘得干干净净……故事才刚刚开始,一场令人荡气回肠的生死悲欢徐徐展开。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卡捷琳娜虽然与妈妈和妹妹走失,却遇到了的尤金尼娅,迪米特里,和在伊里尼街的善良的人。
就在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动乱之中时,卡捷琳娜和迪米特里的爱情故事也娓娓展开。卡捷琳娜直到迪米特里去为祖国而战时,她才看清自己的情感:迪米特里虽然早就明白自己对卡捷琳娜的爱,却迟迟不肯表明心意,就在迪米特里每天在战场上为祖国而时两人心中也是彼此挂念,后来犹太人被赶去了雅典,莫雷诺家的工厂就此***,卡捷琳娜被邀去德国人的工厂工作,被那里的老板看上,不得已嫁给了肥胖可恶的无良富商,之后又经历了许多波折,卡捷琳娜和迪米特里终于在一起了,他们有自己的孩子,孙子,与他们平淡地讲述着他们的坎坷经历。
这本书以战争中的塞萨洛基尼为背景,讲述了迪米特里和卡捷琳娜的爱情故事,是一部动荡年代荡气回肠的传奇,以爱开始,以幸福结尾,给人以深刻印象。
总之,卡捷琳娜的天真善良让我喜欢,迪米特里的忠贞爱国是我佩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会为自己所爱的人放弃的自己某些原本无论怎样都不愿放弃的东西,爱是伟大的,而受过苦难的爱情更容易天长地久。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就在想,若我是卡捷琳娜,那在我经历这么多的苦难后,我还会不会对生活充满着炙热呢,会不会去冷眼看这个世界,当天色渐渐暗淡黑夜悄然而至时,会不会在心中还保留着一种信念,呼唤黎明的出现?
新学期,新同学,新老师,这所有的新鲜与自由,被瞬间蒸发,原因是第三天的摸底。
本是不知道有考试的,但是在说有考试的那一刻,心就凉了,应该是害怕吧,考试那天,时间过得特别慢,总有那么些时间让我发呆,而我却总是望向窗外,也许窗外的景色才是最美的。
成绩公布之后,那种失望与落幕,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刻,才真正到。妈妈免不了唠叨,听了就烦,爸爸没有说什么,也不知道终日在忙些什么,眼神偶尔扫过,惊讶地发现,他一直在看着我,于是我定住了,他发现了我,又收回目光。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就是一只风筝,永远被无形的线牵着,考一次牵一次,以至于越拉越紧。
可心里明明是渴望自由的,一如开学前二天鲜活的日子。看看同学们,失望与倦意早已刻大家的脸上。时间一长,总有几个憋不住,但却带来难得的欢乐。
常居我班“深宫“后排的那个可爱的孩子,他的出现是为了映证可笑,而他本身还是很可爱。一次,他又面壁思过了,老师又像是对我们,又向是对他说,说表现好的话15分钟后,可回到座位。15分钟之后,不知从那里冒了一句话不知什么话,往后看,才知道,他说时间已到,要回府。可悲的是,老师偏不让他坐。
见他无辜的模样,大家都收起了扑克脸,一笑而过。
回到了家,这短暂的欢乐也没有了。取而代之是成堆的作业和父母期待的目光。这种目光中有焦虑,也有期待,也有命令,总以为他们是用所谓的'爱,来换取我的自由。
我就像无助的风筝,无论如何争脱,也摆脱不了父母攥在手中的长线。
日子总是这样一天天地度过,平凡以至于呆板,直到中秋节的那个夜晚。
那晚上月亮一直没出来,爸爸因为身体不好,没像往日那赶往奶奶。吃完了晚饭,我又照常做了作业,这时,只听了屋外,传来奶奶的声音。
“妈,你怎么来了?”
“我来看看你,好点没有?”
说着,奶奶便走向爸爸,摸摸他的额头,扣好敞开的衣扣,握住儿子的手。随后,对妈妈说:
“他睡觉,总爱踢被子,你帮他盖盖。”
我扑哧一声,笑出声来了,此时,眼前这位无比高大的男人脸红红的,像个孩子。
那个晚上,月亮好像特别明亮,我明白了,孩子就是父母的风筝,无论你多大,你那心中的线总牢牢地被父母牵着。
有时牵得紧了,是怕孩子被狂风刮走;牵得松了,是想给孩子更多的自由。
在一个厂房里堆着无数个风筝,他们的另一端都连着一根长长的线。那是束缚他们自由的线,有些风筝这样想,他们是多么渴望自由自在,在蔚蓝的天空中任意翱翔,可那该死的线却把他们拴的死死地。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有人把他们放入了广阔的天空。有一只风筝勇敢起来,它想尝试一下自己从未尝试过的人生,脱离那该死的线,哪怕即便坠落,只留下瞬间的自由。无疑这只风筝是勇敢的,更是与众不同的,因为它有自己的理想。
在它的旁边,有一只很美丽的蝴蝶风筝,似乎看出了它的“图谋不轨”,嘲笑它说:“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你看现在的日子多好啊。我们离开线是活不了的,只会摔得粉身碎骨,想开点吧!你那些理想会害了你的。”而那只风筝坚持说:“不,即使它会害了我,我也一定要去,我不想一辈子这样。我有梦,我渴望自由,渴望无拘无束的日子。我不会后悔的.!”说完,它使劲一挣,正好被一阵大风吹走了。
在路上,风筝看到了自己从来没看到的风景:山是那样的青,水是那样的蓝,树是那样的绿,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它想:即使现在坠落我也无怨无悔了,我实现了我的梦,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在飞了一段时间后,它再也没有力气了,无力的落在了一群花丛里。它是幸运的,在它身旁有鲜艳的花儿,勤劳的蜜蜂,美丽的蝴蝶,还有温暖的阳光陪伴着它,它并不孤独。
在尝试过自己从未尝试过的人生后,它并没有后悔,它反而很高兴。它明白了,其实尝试并不是一种危险,有时候会改变你的生活。
线是束缚你的绳子,你只需要摆脱它,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要被别人所牵绊,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相信你会成功。不是有句话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风筝与线由欢乐变为悲伤,命运的齿轮已经转动,他们,可还会绕在一起?
—题记
风筝小时候很爱与线玩耍,而线呢,一直包容宠溺。无论刮风亦或者下雨,只要风筝一句话就可以奋不顾身,哪怕被扯的遍体鳞伤,也可以毫不在乎。
风筝渐渐长大,不愿意与线玩耍,认为是线束缚着它的自由,他想要飞的更高,去追求更无限的自由,看看外面更广阔的天空,看看外面的风景。是的,风筝厌倦了,厌倦了几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风景;厌倦了被束缚的自由;厌倦了即使飞得再高,也终究要回到起点的重复。终于,他与线分开了……
没有了线,风筝再也不能展翅高空,只能借助于风一步一步艰难的爬着,跳跃,曾经被它俯视而不屑一顾的小草成为伤害风筝的利刃,一刀一刀的划在风筝的身上,心上。
渐渐地,风筝失去了他昔日光鲜的外表,遍体鳞伤。外面的世界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太过险恶,始终没有与线在一起的那份安逸,宁静,还有那宠爱着他的线。当风筝拖着伤痕累累那身体,回到线的身边。一切都始终没有变,唯一变的,就是因为风筝的离开,而“临死垂危”的线……
也许它再也不可能回来,心里就会有一颗悔恨的种子。
而我们就像那只风筝,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就像是牵制风筝的那根线,我们是被爱的,父母是给予爱的。无论在哪,身后的“线”总是跟随着,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那“线”也一天天跟不上我们的步伐,但始终不与我们分开,就在这样爱与被爱的关系中,无数的子女与父母连在一起,缠绕在一起无数的线……。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