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一声接一声,木兰我对着织布机,听不到织布机机梭子的响声,只能听到我木兰的叹息声,问我在想什么,挂念什么。木兰我没挂念什么,昨天夜里我看到军中告示,可汗现在在大规模的征兵,征兵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名册里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儿子,木兰我更没有哥哥,爸爸一把年纪了,女儿我怎能让爸爸去征战呢?我愿为此事去买马与马具,从此替爸爸去征战。
我去东市买骏马,又去西市买鞍鞯……一大早我便向父母告别了,这意味着我从此就要去征战,离开父母了。我随军出征,晚上住在黄河边。听不到父亲、母亲的呼唤声了,只能听到黄河流水的溅溅声响,早晨我离开黄河边,又随军来到黑山,傍晚我们住在黑山脚下,听不到父亲、母亲的呼唤声了,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马儿啾啾的鸣叫声。
军队奔赴战场,跨越赛山岭,寒冷的空气中传来阵阵打更声,冷冷的月光照在战士们的盔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饱受着种种折磨,在艰苦的环境下,飞沙走石,苦战多年啊,终于归来了。
回来我拜见天子,天子恩赐我财物,给我官职,让我当尚书郎但是都被我拒绝了,我说:“天子啊,木兰我不求别的什么,我只想骑上千里马,让我回故乡吧!
我的爹娘一听说女儿我要回来了,便互相搀扶着来到了城门口,姐姐我回来了,对镜梳洗打扮,弟弟听说姐姐我要回来了,赶忙要***猪宰羊。
我回到了家中,推开了我东厢房的门,坐在我西厢房的床上,脱下我打仗时的战袍,换上了我平时的衣裳,唉好久没穿这样的衣服了啊,一直被战友们当成男人看待。木兰我对着窗户理理我的头发,对着镜子贴我的花黄。走出去,站在门前,同伍的战友路过,看见我,很惊讶,他们和我一起参军这么多年,竟不知木兰我是个姑娘。
碧空万里,我木兰参军回来了,一切恢复的正常,大家都不在担心我了,从大院中传来了一群女子爽朗的笑声……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是由清初山阴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俩叔侄编著的。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其中最让我身受感触的还属韩愈所著的《师说》一文。感觉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师说》中的一段话这样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学习、请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最后说到真理和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读完这段文字,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学习。我以前偶尔会有一些问题不太懂,而又不敢去问老师或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怕老师会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而责备我;怕同学们因为我成绩好竟然有不明白的问题而取笑我。现在,我终于明白该怎么做了。以后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去请教别人,正如文中所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们向别人请教,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读完《古文观止》这本书,确实令人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都去读读这部国学经典名著。
凄冷的月光倾洒在木兰那略显单薄的背影上,缓缓飘来的打更声突兀的响着,一下,两下……犬吠声幽幽的、空旷的飘荡着,传到很远,很远……狂风卷起厚厚的黄沙,漫无目的的荡动着……
即将奔赴战场的花木兰此时正机警的四处张望着,聆听着这个近乎无声世界的一丁点儿声音。想当年这个柔弱女子还坐在“唧唧”作响的织布机旁,这会儿却已代父来到这荒无人烟的边疆,可木兰从没抱怨过,也从没后悔过。只是,耳边依稀记得父母送自己出城时的失声痛哭,只是,眼前依稀记得小弟送自己出城时的一再挽留……这一切似乎那么遥远,又似乎发生在昨天,那样触手可及。
呼呼的风声在木兰耳边缠绕,把她拉回现在。耳边萦绕着***声震天的呼喊声,眼前浮现着血流成河的画面,木兰不禁打了个寒颤。毕竟是个女儿家,在家里,连父亲***鸡都不敢看的她,更何况***人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木兰就跟随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披星戴月的处发了,箭一般渡过一道道困难重重的关口和一座座直穿云霄的大山。铠甲硬邦邦的“捆”在冷若冰霜的.身体上,跋涉千山万水的双腿已是重如宝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来到分外艰苦的驻扎地,木兰没有多做歇息,而是挥舞起光亮如明月的长矛,在冰天雪地里,和着缓缓而落的雪花飞舞起来。
紧急的军令声撕开了黎明的沉寂,紧张的一天开始了……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他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可是未见朋友来开门,便把这个孩子叫出来开门。孩子一见是贵宾,连忙欢迎。原来恰巧他父亲出去了。
那孩子非常懂事,领着孔君平到凉亭里,那里有座假山,风景迷人,好不惬意。还为孔君平端上水果,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果里有杨梅、苹果……孔君平想:这个孩子真懂事!真会招待客人。孔君平刚要吃一个玲珑剔透的.杨梅,但转眼一想:大家都说你是“神童”,今天我看看是徒有虚名,还是名副其实。于是,他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他叫杨梅,你们本来是一家人的。孩子想都不想,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说完,孔君平抚摸自己的胡子,说:“你比你爸还能言善辨,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原来,孔君平在那个孩子的姓氏做文章。那个孩子也在姓氏做文章,把孔君平和孔雀联系在一起。那个孩子真是思维敏捷,语言风趣幽默啊!
有一天,他心生邪念,想去邻居家偷点东西来吃。
深夜,他迅速翻过邻居墙壁,小心翼翼地走进邻居家。
突然,他借着皎洁的月光发现了一只又大又肥的母鸭。它全身的毛雪白雪白的,羽毛极其柔软。他眼前一亮,一把就抓在了手里,然后迅速翻过院墙,跑回了家中。
他趁着夜色,拿起一把锋利的.菜刀,狠狠地向鸭脖子砍下去。只见“血光四溅”,他又迅速拔掉鸭毛,把鸭的肚子剖开,取出内脏,再冲洗一下,把鸭子放到锅里,熬了几个小时,便狼吞虎咽地吃完。
当天夜晚,它觉得脚特别痒,像有什么东西在挠他的脚。直到天亮,他发现,自己全身的皮肤长满了鸭毛,全都是雪白的,只要一摸就钻心地疼。他非常害怕,请了无数的名医,他们不是被吓跑,就是称此病无药可救,这让他痛苦不堪。
第二天晚上,他梦见一个披红色袍子的老者,他大声地说:“你的病是老天在惩罚你。必须让丢失者骂你,你的鸭毛才会脱落。”
说完,他便化作金龙飞走了。第三天一早,他明白梦中仙人的指示,他想:这邻居老翁是个很文雅的人,只要是什么东西不见了,从不会告诉别人,更不会骂别人.
那个小偷去找老翁,小偷想了想说:“你的鸭是某甲所偷走,他最怕别人骂他,你只要骂他几句,可以警告他将来重新做人。”老翁笑着说:“我哪有空闲骂他这个恶人。”最终他也不骂。
小偷有点尴尬,不得不将实情告诉了老翁。老翁听了,狠狠地骂了小偷一顿,之后,他的病不治而愈了.
此后,他改过自新,靠劳动致富,再也不干坏事了。
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历朝历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论,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复兴。可悲可叹!
初读《古文观止》,我被盗版的鱼鲁帝虎搞得困惑不已,再加上今人阅读古文本身有些难度,我只走马观花浏览了一番并无太深印象。后偶于岳翁家藏书中见有一套正版,一时心血来潮便腆颜求借,竟蒙老丈人慷慨相赠。窃喜之余,也深为长者之殷殷而自身之噩噩而惭愧。自此,我常读《古文观止》。今天在这里我把读这本书的一些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或者是缘于浅学后生对于古人的过分膜拜心理,读《古文观止》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我以为,唐宋文章宜在清晨诵读。煦日临窗,清风徐来,读骆宾王的激昂,李太白的飘逸;读韩退之的跌宕开阖,王安石的深刻独到。大师们的杰作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毕口舌生津唇齿留香。先秦文章宜在深夜默读。读郑伯的老到,冯谖的远见;读勾践的忍辱负重,苏秦的巧舌如簧。常不觉夜已渐深,万籁俱寂。此刻虽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意,却也能思接千载神游八极飘然有超凡脱俗之感。
文品即人品读文可知人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千百年来人们对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采推崇备至,对诸葛亮经天纬地的政治才能赞赏有加。读完《古文观止》,让我对这些观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千载而后的我辈读来,司马长卿的《谏出猎疏》相比太史公的《孔子世家》、《管晏列传》,到底多了御用文人哗众取宠的浮华,少了据事实录、仗义执言的底气。而相比诸葛亮“功盖三分国”的政治成就,更让我敬仰的是他在前后《出师表》中所体现出来的赤胆忠心。后人评论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忠也;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友也!杜甫也有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想杜老夫子亦是在拿诸葛亮忠君爱国的精神自勉吧。卧龙已矣,但其《出师表》中所体现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将弦歌不断。在明文中有一篇文章《深虑论》,作者方孝孺也是一位大忠诚。很多人知道方孝孺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而是因为被“诛十族”。读读《深虑论》能让你了解到这位读书人为国家长治久安而殚精竭虑的思考与探索,以及文字背后的那份对国家社稷的热爱。这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位被时人谓之“天下读书人的种子”的人,为什么能从容面对“诛十族”的暴行虽九死而不易其节。“毁家纾国难”,封建士大夫几千年一脉相承的文化人格在方孝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后世以方孝孺为迂者,真该好好读读《深虑论》。
言而有文行之方远
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我最喜欢诵读的骈体文之一。骆文慷慨激昂气干云霄王文则行云流水水银泻地,风格虽然迥异然皆文采斐然。其中的优美辞藻和韵律之美常常让我反复吟诵不忍释卷。“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者敢为“万世开太平”勇气和舍我其谁的自信扑面而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子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那种虽身处逆境却始终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喷薄而出。只不过同为“初唐四杰”的骆王二人也同样命运多舛,骆一生失意兵败被***,而王勃也因溺水受惊而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滕王阁序》本为聚会上的应酬之作,王勃临席赋文而倚马可待且千古流传真正是天纵其才!但他二十几岁而历几沉几浮的人生经历和后来的英年早逝又让人陡生天妒英才之叹!每次读两人文章感受他们无与伦比的才情之时,也难免为他们的惨淡身世感慨系之!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李陵的《报苏武书》(有说系后人托名伪作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描绘让人几欲落泪,不忍卒读。如《报任安书》中的写狱中的屈辱“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写受腐刑后的心灵创伤“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苏武书》中写身处异域的悲凉“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起听之,不觉泪下”,写遭朝廷曲解的冤屈“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再有如《春夜晏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兰亭集序》、《严先生祠堂记》、《五人墓碑记》等等都是辞章优美的不朽文章,很多名段名句脍炙人口得以千古传唱。
学路漫漫上下求索
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读懂更为古奥的先秦文章,我先后通读了《东周列国志》、《白话左传》等一些相关书籍,回过头来再看《古文观止》中的先秦文章,又觉得理解更深一层。“学,然后知不足”,读《古文观止》,让我增长了见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当我费尽周折弄清文中一句话的句读的时候,几百年前的三尺蒙童已能倒背如流了,可见在古文学习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贤们的不朽文章,观止矣!而我的学习之路才刚刚启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