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拍摄于八十年代,反应五十年代美国教育的电影。当我看完,几天后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影片中的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每年向大学输送了众多优秀毕业生,成为了众多家长培养孩子的理想之地,这也成就了它的自豪与傲娇。从影片开头的场景中足有体现。而在学生们眼里,这里是地狱学院,校方坚称的“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理念不过是“模仿、恐怖、颓废、污秽”的代名词而已。这一切看起来多么熟悉!
基廷老师是这所学校曾经的荣誉毕业生,如今成为了这里的老师,试图用自己创新的方式去改变传统的教育现状。正是这样,他深知这传统教育光鲜亮丽下的落后与枯朽,必须用创新的、诗意的理念去启发学生们学会独立的思考,感受生活。
这是个多好的隐喻啊,让你曾经最得意的门生去颠覆你所推崇的一切!令人惊悚而又充满讽刺。而这必定是一切旧有的、落后的制度的下场!
尼尔是基廷老师的学生,勇敢而充满活力。在老师的启发下,他重新组织社团,与同学们一同感受诗意、浪漫、生活。他热爱演戏,却摆脱不了家庭早已预设好的人生道路,始终得不到父亲的认可,最终在一次与父亲的争吵后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校方蓄意借尼尔自***事件,逼迫学生签字保障,把责任归于基廷老师,以此将其辞退。而影片最后用学生站在课桌,口念“o captain,my captain”的镜头,以示老师的精神将会在他们心中流传!
人类社会在不同地域、种族间的发展历程总是相似的,而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有人都会把问题指向当下群体所处的环境。我更相信问题认识能力及应对措施的偏差,指引了这种差异的走向。如果建立在这一点的认同上,我们就可以继续往下探讨了。
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我能够深深到自我意识觉醒时不被认可的痛苦,也曾为遇到像基廷这样的老师而感到欣喜。我可以担保,每一位中国学生看到这部电影都会有深深的触动,对尼尔的处境感到似曾相识,对基廷这样的老师有着深切的向往,对父母有着无限的自我倾诉。
不同国别,不同年代,无数年轻人却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领路人?
人生之路,漫阻且长。走哪条路,结哪路伴;做哪一行,拜哪行师。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活迷雾里,有人指引前路。有人生来智慧,苏格拉底至死也没有认清自己。对于年轻人而言,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我们遇到过很多的老师。有些严肃呆板,有些轻松活波,有些教你学业进取,有些让你人生豁朗。
我遇到过很多的老师,他们更多地教我学会功能性的技能,如何快速地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怎样通过模拟题来通过一门,诸如此类。我很感谢这一路的老师,让我从一个几乎空白的木偶人慢慢熟悉了常规意义上人的思维和行为,这样对他们来说已然很了不起。
但是,这样的功能性开发似乎并没有让我满足多少,一个人的生活除了这个应该还有别的。比如,如何去赞美一位美丽的姑娘,怎样才能让自己看起来更富有情趣。而这些,不是靠一些逻辑顺序的叠加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满怀生活的热情,去摸索、感知。
一位好的领路人会给我们最本质而有最简单的体悟,学会理解生活的本意,坚守普世的价值,严苛的行为准则。让你一路不疲乏,还心花怒放,就像尼尔心领神会基廷老师后那欣喜的.表情。
生活很现实,而浪漫的情愫会让生命之路山花烂漫!引领你我一路前行!
当自我理想与家庭的期待发生背离时,该如何抉择?
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自身的使命。作为与生俱来的独立个体,我们都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自我支配权,而这样支配权伴随着人类的自然法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我并不否认人的社会性,恰恰正是在群体活动的交往中,彰显出了人的智慧与生命魅力。
而往往,我们所展现出来的独立仅仅在肉体上,而精神在先天性情感和世俗化诱惑中,趋于被支配地位,而这样的支配逐步从精神层面渗透到个体行动,最终让我们失去自我,成为茫然而不知所措的玩偶,任人摆布。
一旦被感性所困扰,人的理性将会不复存在。我们很多时候被这样的情感所牵绊,父辈的期待,他人的眼光,以致于不能专注于自己真正的人生使命,而成为别人达成目的的工具。
家庭的爱和期待,应该是给孩子提供心灵的归宿,给予其奔波劳累后的慰借,而不是牢笼和枷锁,将孩子困顿于寸土之地。现在很多的父母,为了达成自己心目中的成就,全然不顾子女的实际情况,所思所想,并将之命名为“爱”,这样的爱太悲情,也太自私。带来的也只会是伤害和悲剧的重演,正如尼尔的死。
要明白父母之所以过多地干预,一方面是出于家庭伦理的爱,还有一点很多人并不察觉——不信任,他们始终觉得孩子还小、阅历尚浅、涉世未深,不能够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需要去帮助、引导,常常这种帮助和引导就变成了全面的支配。与此同时,作为子女,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反思。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思考我们的人生,能否坚信自己的理想不是一时的冲动。而这些需要我们的信念和执着去尝试、探索和论证。
肯定会有人说,如果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顾家庭的爱和期待,是否是一种忤逆和叛变?
看过一本冉云飞先生的书《给你爱的人以自由》,如果你得到的爱不能让你感受到自由,那就算不上真正的爱。最好的爱是把手放开,最深的回报是坦诚相待!
正如基廷老师对尼尔所说,如果你不去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表面的和气而背弃自己的人生,那就是假装的孝顺。与之相比,哪一个更是一种背叛呢?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它的名字叫春风化雨。
1.反以知古,覆以知今
若想更好了解事物本质,就不能总用一般方式去做。通过别人的成功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就能窥知一二。那是前人铺路最好的解释,我们不必再去触碰雷区,更能避免弯路。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人若茫然迷失方向还有老马识途助你一臂之力不是?!纸上谈兵的夸夸其谈全比不上过来人的智慧所得和实践得出的真理。
2.因其言,听其辞
善于倾听,并且善于诱导对方发言。通过他的发言反复推敲把握对方内心真实的想法。俗话说,听话不能只听他说了那些还要听他还没说的那些,弄清话里隐藏的`深意。聪明的人是不会被别人的大话就给愚弄的。“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就是这个意思。交谈的技巧离不开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
3.张置网而取兽,多张其会而司之
捕捉野兽,不妨多布置一些网,确保成功率的同时,还可能有意外收获。与人交流也是如此,适合的网网住合适的人。言语肢体互动若是聊的投机,一番推心置腹对方就把什么都合盘托出了。还怕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吗!鬼谷子提出“钓语”就像是钓鱼投饵般,引诱刺激对方。当然这些都需要实战练习,熟练掌握才能收到效果。
4.欲闻其声,反默
欲擒故纵,欲扬先抑,欲得先与。转换思路,迷惑对方。表面上看起来,这件事出力不讨好,可是后来的发展变化也是在他的掌控中的。不得不按照他的方式进行着,产生信任和依赖后也就乖乖就范了。
5.虽非其时,见微知类
见微知类,触类旁通。从细微的迹象就可以预测到发展趋势。就像是一些自然灾害的预测,我们可以通过身边小动物和天气变化的异常状态就能得知一二。注重大的方面,又不忽略小的方面,最终才能在斗争中取得胜利。
我到森林里,是因为我要过真正的生活,我要活的充实,吸取生命中的精髓;摒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事物,当我死时,才不至于发现我白活了一场。
《死亡诗社》讲的是关于守旧与创新、现实与浪漫、新人与老人碰撞较量的故事,这部影片很能激发人的思考。当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想要追求的是什么,我需要的是什么?地位、金钱、还是美人?我们很多人都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就像电影里面的学生们,被自己的父母怀揣着希望送入威尔顿,一开始他们也是不乐意的吧,就像哭着说我不要来这儿的小男孩一样。但是结果呢?经过时间的流逝,古板教育的教导,他们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渐渐地和这个严肃古板的学校融为一体。
理论上来说,教育应该是教导我们成为基廷那样的人,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而不是工厂里批量生产的商品。儿时,老师问你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说你想要做一个屠夫,因为你想要每天都吃到新鲜的猪肉。少年,老师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说你想要成为一个医生,可以拯救濒危的生命。现在,我问你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说你只想赚到足够的钱让自己活下去。
为什么你的想法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因为我们在成长,我们不再是那个心中充满浪漫和希望的“小孩”,生存成了我们生活的第一件大事,其他的所有都应该后退让位。本来是翱翔天际的雄鹰,却偏偏放弃了自己的翅膀选择做田间的蝼蚁,多么可悲?我们应该像歌里唱的“管你什么想法,我是我自己的表达,管你什么看法,我的世界我来浮夸”。出门左转,换个方向,你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基廷在交给孩子们诗歌的时候总是摈除现实主义而侧重浪漫主义的,就像惠特曼和雪莱。本来就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为什么要让他们过早变得现实而失去这个年纪所拥有的浪漫与天真呢?而古诗文社就是这么一个宣泄的缺口,让他们能在浪漫的诗词中找寻到自己已经死去的梦想,宣泄出现实的压抑。但是尼尔,这一个被自己父亲寄予厚望被迫放弃自己喜爱的表演的孩子,却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式,最终以自***收尾。我不能说这件事和基廷完全无关,但最终想不开的还是尼尔,毕竟现实和梦想并不是完全分开的两个空间啊,当你能够在现实中坚持自己的梦想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伟大。
我不能否认对威尔顿来说基廷的到来导致某些人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因为他们习惯了平静,习惯了不改变。但是我还是认为,当你有能力改变的时候,不要吝啬的伸出去自己的手。毕竟,现在成功的人大多都不那么循规蹈矩,跳出你给自己划出的圈子,其实世界很大很美好。
它爱像我一样,对着蓝天遐想,时而狂吠几声,对着太阳赞美我。
它一直傻傻地认为,我的自私,是一位圣人的做法。
它在任何时候都毫不迟疑地追随着我,虔诚地偎在我的身边……
这一切,都来源于我在它心中的地位,以及它对我的崇拜、信仰。
它的来到是在一个充满诗意的下午,一切都像预料中一样,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几丝温柔的风。就这样的景,它闯进了我的世界,第一眼看见它,浑身长着雪白的毛,感觉软绵绵的,就像穿着一件干净的白毛衣;一对大眼睛就在那咕碌碌地直转,仿佛两颗黑宝石;头顶上长着对小耳朵,耷拉着,扁扁的鼻子,身上还披着一件花衣,但就这第一眼,却让我深深的着迷,我看见了,它的眼神是那么地生动,蓝汪汪的,叫我这第一眼就深刻的记住它,暗暗不忘。
于是,后来的日子里,我便时常去看它,但第一次友好地叫它时,它却有了恐惧,逃避我的眼神,我的视野,我寻找它,它在颤抖,它在一声声地吟叫。于是,我将食物放在地上,远远地走开。它看见了,渐渐地地走过来。可能是它太饿了吧,顾不着那么多,张开嘴巴就吃起来,吃得真是津津有味,一会儿就没了。吃完后,它还用舌头舔舔嘴巴,仿佛在回味刚才的美餐,可爱极了。渐渐地,熟了,它转变了另外的性格,它淘气起来,总是在我身边转悠,摇着那条短短的尾巴,短短的尾巴可灵活了,不断地,它爱撒娇了,爱嫉妒了,一切都像本来就认识一样。
那日,我照常上学,与它匆匆告了别,它有些不舍,我又何尝不是呢,加快了脚步,只想着,离得越远心就会放得越开一样。远远地,或许已经甩开了它的视野吧?回过头,却让我震惊,它那渺小的身影一直跟随着我,它的忠诚着实地吓了我。
想起那个相聚的下午,这有何谈不是缘分呢?轻悄悄的。
回过头,还不曾讲述它是谁——那就是我挚爱的小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