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就像是通往成功道路的大门。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在不断地成熟,脑袋里的记忆时隐时现,如倒带一样在慢慢找回以前的自信。
曾经的我们是青涩的,曾经的我们是快乐的,我们有着80后独有的忍耐与坚持,我们又有00后的阳光与活泼,就这样造就了我们90后独特的个性。
走在校园里,自信的身影无处不在,操场那一串坚实的脚印,矫健的步伐,体育生们在尽情挥洒他们汗水,这是自信的体现。他们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看完体育生们的斗志昂扬,在转过头来听教室那一阵流利大声的英语对话,他们彼此互相对照口型努力练习,只为那一个漂亮的分数,是自信这个“大功臣”在压着他们,闪耀着光辉,散发着别人所没有过的魅力与芬芳。
曾经的我是一个很自卑的女生,总是羡慕别人做什么事都有自信,而我却像是一个沉入海底的石头,无人问津。走到哪里,我都想着有意躲避别人的目光,就像刚犯了案的小偷等着警察来抓。后来,却因一个眼神而改变了。那次美术课上老师喊我回答三原色是什么,我一时不知所措,呆呆的站在座位上,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敢回答。窗外知了在叫着,似乎厌倦了这夏天的枯燥,我不断地用手搓着书的边缘,卷起来后再展平,展平后再折起来,额头的汗水在不听话的往外流,老师似乎察觉到我的不安,她鼓励我说,“别着急,慢慢想,我们都在等你。”抬起头来,我的目光触及到老师那炽热的目光,感觉有一股强大的能量在支撑着我,我声音响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顿时,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们为我高兴,我也拥有了自信。
自信是一盏明灯,鼓舞我们走出阴霾;自信是一本字典,蕴藏着无穷的知识;自信是成功的伴侣,为我们扫清前进路上的曲折,让我们拥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
让我们驾着“自信”这艘轮船,去完成属于我们的单人旅行吧!
晶莹的露珠亲吻着绿叶,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缓缓地,缓缓地,我默默凝视着。这轮红日将天映成了橘红色,多美丽迷人的风景!我同红日一样,燃起了信心。
中考,一个令我发悚的词。因为中考,我自暴自弃了半个月;因为中考,我放弃了理想半个月;因为中考,我在黑暗中度过了半个月。一寸光阴一寸金,我就这样潇洒的丢弃了属于我的半寸金。在那半个月中,每一天我都十分痛苦地度过,我蜷缩在那温馨小屋的一隅,其实那时的温馨小屋并不“温馨”!
有一天,屋中淡黄色的窗帘似乎被红色所代替,我无力地拉开被染了色的窗帘。太阳公公映入眼帘,似乎在对我笑,却又似乎疑问的看着我。在太阳上升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原本奄奄一息的万物突然活跃起来,是那般富有生机,那般朝气蓬勃。
“你该振作起来了,你已经扔掉了太多金子,是该用自己的双手将所扔掉的金子赚回来的时候了。”一个沙哑的声音打破了这如火似的清晨,我放大瞳孔四处张望着,找寻那声音的来源。“我是时光老人,我来告诉你,不要那么过早的放弃自己,一切还没到尽头,一切还没来得及开始。要振作起来,拥有自信,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个沙哑的声音重新响起。我呐喊着叫着时光老人,可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回应我。刹那间,我领悟了,是啊,为什么我要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挫折而放弃自己,不可以!我的命运掌握在我自己手中,我只有拥有自信,才能继续开始我初中那段曾经荣耀发光的岁月。想完,待回过神来,我觉得自己的周围都亮了起来。再抬头一看,太阳高升,照得院落里暖洋洋的。我对太阳公公微微一笑,感谢它给我带来的自信,感谢它给我带来的勇气。
……
夜幕正临,仰望苍穹,深蓝色的天幕上挂着一轮明月,院落似新添了一汪清泉,那样清澈,那样洁净。此时此刻,我感谢万物,感谢他们给我带来的勇气。正如梁静茹的《勇气》里所唱,我拥有了勇气,来找回了我的自信。
自信属于我,我拥有自信。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小议“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
从20xx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
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被“瘦身”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说:“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一种对节日文化生活的适时补充。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选择“媒体上了解”的仅占四成;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
文化曾经的缺失是中国难以治愈的疤,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这头曾经吼一吼都会令世界为之胆寒的雄狮,却一度沉睡不醒。自大的君主,愚昧的国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脱离导致我们几个世纪的落后,那些曾经的耻辱给中国文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苏醒了时,我们是否应该让中国文化也再次站在巅峰,引领世界。
历史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悄然滑过,回想几千年前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文明——那令人惊叹的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以及一系列的科学成就,这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文化曾经的繁荣与昌盛。而如今,经历过近代那场持续一百多年的耻辱的我们,却不再相信祖先代代传承至今的古老文化,转而把西方文化奉为经典,一味的批判中华文化的腐朽与落后。可是,请试想,假如中华文明真的没有与时俱进,那么为什么世界四大古文明如今只剩我们这一支还依然在迸发活力,为什么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它依旧屹立于世界东方,岿然不倒。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创新啊,只是有些人不曾发觉罢了。就拿汉字来说,经历了小篆、隶书、楷书再到行书,到如今,简体汉字已被我们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设想一下,假如我们还要写那些壁画繁琐的字体来表达自己,那么生活中会平添多少不便!
其实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因为它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因为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也因为它曾带领中国冲向世界的巅峰!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哪一项不是改变世界前进步伐的发明啊。而且中国的茶道、功夫、儒学思想更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赞美中国是"物产丰富的天朝大国",让无数的西方人神往。拥有着这样优秀过去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不必依仗于外国人的肯定,我们的文化底蕴本就比他们深,为什么还要他们来肯定。中国人少的只是那一份对于自己文化的信仰与自豪,只要再多一份自信和从容,我们一定可以让华夏文明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让世界看到中国这头沉睡的巨石在苏醒后究竟可以爆发出多么大的威力。
孔子学院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开办,无数的外国人慕名进入;"中国年"在俄罗斯成功举办,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前往游览;中国的功夫之乡每年也都吸引大批外国人前来拜师学艺。这一切都证明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吸引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强大了,这个国家才会真的强大。试问,一个只有GDP支撑的国家,又能在复兴之路上走多远!
我们要不断发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文化成为祖国崛起的坚强后盾。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自信。我相信,终有一天中国会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文化会再次引领世界!
惋惜着年少时无所畏惧的梦想,抱怨着自己姗姗来迟的机遇,叹息着向命运无奈的妥协,可你是否也失掉了心底最初的感动与关怀,失掉了对人的包容与善待,失掉了对自然的温情与怜悯呢?尘缘难尽,我们无力超脱,但我们可以搭起心灵的屋檐,为自己留下一片洁白。关怀,展现人性的光辉。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在人的心底,总归是有善意的。有人埋藏的深,有人埋藏的浅。有人的关怀体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而有的关怀需要一个契机,才能源源不断的迸发出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体现了亲情的关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展现了友情的关怀;“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展现了恋人的关怀。而当大地剧烈颤动,整个中国心系一处——汶川,牵动着十几亿中国人的心。资金、物品、志愿者全都想着一个地方奔赴。人们的泪水与祈祷都在以无可匹敌的力量关怀着同一片土地。渐渐地,安慰愈合了伤口,关怀抚平了疤痕。“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关怀,以这样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以这样的方式挽救了人们心底的不安,以这样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说:“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还是要爱他们。如果你做善事,别人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就要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要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一切献给世界,哪怕你要被踢掉牙齿。”的确,外部环境不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内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帮助他人,关怀他人,不为别人的回报宣扬,只为自己最高的信仰,只为心中最坚定的追求,只为那一份傲然于世的志洁行廉。
英国这人阿诺德这样说道:“关怀,让软弱的人感到这个世界温暖,让坚强的人感到这个世界崇高。”正是因为有了席勒的关怀,歌德重拾续写《浮士德》的信心,于是这部历时六十多年,耗尽歌德几乎一生心血的巨着出世。《浮士德》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点缀着古希腊先哲的圣水,燃烧着人文主义的万丈火焰,将人性光辉展示得淋漓尽致!这是歌德的成就,更是对关怀的最有力诠释!“仁者及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关怀他人吧!我们的生命之歌,因关怀而动听;我们的生命之石,因关怀而坚强无比;我们的生命之火,因关怀而永不熄灭;我们的生命之诗,因关怀而流光溢彩!
人性的光辉,需要我们在心灵的屋檐下,慢慢……
当欧风美雨席卷亚洲众人争相追捧,当崇洋媚外已成潮流国民日益沉沦,我们的传统文化日益没落。无论是旅游创意园展出高仿真山寨版狮身人面像,还是国内诸多开发商竞相模仿国外特色建筑,无不昭示了我们日渐萧索的传统文化,不禁想问,我们的文化自信都去哪儿了?
中国,一个存在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别具一格的无价珍宝。我们不是没有享誉世界的建筑,也从未失去倾倒众生的文化内涵,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越来越避讳属于我们自己的灿烂物化遗产反而去追逐他国的历史古迹?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本土文化被遗忘在角落里落满灰尘而外来者却被竞相追捧呢?
正如方哲萱所言:“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功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的确,在标榜西化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西方节日风靡全国气氛浓厚,而传统佳节的风俗却鲜有人能够记起,一座座四合院被强行拆除,尘烟还未散尽之处一栋栋高楼大厦却拔地而起……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现代文明,却也冲击着我们悠久而厚重的传统文化。
然而,比起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加强烈侵蚀着传统文化的,是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的我们。受那一点点“拿来主义”思想的驱动,我们忽略了清幽淡雅的案头山水,却迷失在现代主义错综复杂的抽象线条之中;我们很少懂得那一抹江南烟雨的淡淡哀愁,却沉醉在异国他乡的阳光之下不愿醒来……不禁怀疑,在这“冷漠侵蚀心灵,热忱反而被强行流放”的今天,有多少人还保留着一颗赤诚的心,去挽救、去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
那么,在这因文化自信的.缺失而导致了文化创意缺失的今天,我们是否应重拾那散落在时光罅隙里的丝丝情感,不再盲目追捧、不再崇洋媚外,而是真心实意地去挖掘、去探索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去感受、去品味那中华韵味的独一份美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