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遇到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适当进行阐释,然后再找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析,教师便可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还未充分掌握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如在讲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时,我采取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再把那些用得准确的词删掉(换掉),重新组织成文,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的方法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体会就深得多了。
此外,在教授说明文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感觉我有些过于强调教师的中心作用。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说明文,怕学生不能理解,所以,在课堂上,每当提问问题学生无动于衷时,我便代替了学生,枯燥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点。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些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对每篇文章都满堂灌。既想把说明文的知识点全部传授给学生,又想让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能够自主地对一篇说明文进行分析,由于对学生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接触最多的课文乃是“描述”类的,如、童话和寓言、散文、小说、剧本等,它们基本上属于文学作品。一般直至初二和初三,才开始正式提出“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概念和读写要求。文学作品注重形象化地“描述”;而“论说”则不同,侧重于揭示事物的特点、阐释事理的本质,论述思想观点,阅读时需要凭借理性的思辨力来条分缕析,理解论辨过程。
进入论说类文章的学习,尤其是解读议论文,难度陡然增大,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从形象思维为主转变到抽象思维为主,完成这一转向,教学中需要增加过渡环节,采用一些办法来缓解矛盾。
1.从文字表达方面,比较“描述”与“概述”的区别。
例如,同一项内容(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如果作描述应该怎么写,如果充当论据应该怎么写,后者可参考课文《谈骨气》的第九自然段。从“描述”,变为“概述”,这是表述上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表达目的、文体特色。
2.从材料与“中心”(观点)的关系方面,比较“描述”与“概述”的区别。
再看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的实例。详细描述事件过程,其“中心(观点)”是揭示、赞美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和气概;概述该事件,放进议论文当中,是用它来证实“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后者,概述事件与文章的论点发生了密切联系。由此,渗透论辩意识,关注论点与论据如何相互依存。
3.把“描述”改写成“概述”,培养材料与观点相依存、观点与观点相联结的意识。
例如,写三段相关的文字(文段),第一段文字要求描述一件可笑的事;第二段文字要求指出这件事“可笑”在哪里;第三段文字要求透过“可笑”的现象,探究事情的本质,——有哪些让人笑不出来的深层教训。写后两段,显然是牵引学生朝着“议论”的方向转,去寻找“议论”的一般特色。然后,反过来,要生把第一段的“描述”改为“概述”,强调材料与观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强调从概述之中提取“观点”,还要强调所提取的观点之间具有一定的纵深度(一层进一层地谈出个人见解)。
4.参照其他文体的相关写法,引发比照,初步理解“议论”的某些特点。
像举例子、作分类、打比方、发议论等,记叙文、说明文里也经常能见到,其具体的表述作用和使用方式往往与议论文有所区别。通过比照,分辨异同,能够产生一定的借鉴效果。
议论文的写作基础读写不分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我们首先应让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清楚地写作、阅读、理解议论文。议论文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论点。论点是文章的中心,在写议论文前首先就应明确文章的论点,以此为中心开展写作。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引导学生先通读全文寻找、确定文章的论点。这样,也会培养起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先确定论点的习惯。这样的教学达到了读写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
2.论据。论据是支持文章论点成立的内容。论据在议论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在形式上论据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文;一种是道理论据。这两种论据都是写作时较为常见的形式。我们在为学生区分这两种论据的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议论文时更准确地寻找到文章的论据。
3.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写作者思想方式的体现。论证方法多种多样,这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议论文来加以掌握。在初中阶段,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一些事实存在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道理论证,这种论证形式中的论据都为一些警句或者已经事实存在的道理。对比论证,通过用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观点的对比来论证论点是否成立。比喻论证,运用比喻的形式来列举一些论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这些议论文的基础,我们在教学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前一定要让学生对这些议论文的基础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学生也才能够读懂议论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才能成为现实。同时,我们还应让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语言特点等有一定的了解。这些既是写作基础也是阅读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能否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没有把握,导致上课放不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板书时还丢掉了一些的内容。它使我认识到,一堂课的成功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把握上的,只有对内容胸有成竹,了然于心了。
初中语文教学中,说明文是学生必学的文体之一。我在进行这种文体的教学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优选、提炼、概括,分考点对学生进行分板块复习,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说明顺序复习,一堂课下来,感觉有一些收获,也发现不少问题。
经过对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分析筛选,我希望借助这节课的系统复习,帮学生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熟悉相关的考试题型,探讨、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因此我把课设计为指导、练习课。
我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了整理,从出题形式,解答的步骤,注意事项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对内容的梳理比较系统全面实用。
我的总体构思是:复习说明文顺序的概念-----实例分析-----明确解题思路-----实战演练-----课后巩固。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教学环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的后半部分安排了练习题,旨在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把所学落实到实际中去。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课的整体框架考虑欠妥。
在引入新课后,我先提问说明顺序的种类,意在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把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可是由于学生事先没复习,学生的遗忘率较高。特别分析说明顺序时学生模糊的占多数。现在想来,如果能先后给出几个课内的例子是属于那种说明顺序,无从下手的现象可能就有所改观了。
其次,灵活使用材料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最初的设计中,我准备都使用中考试卷中的文段和试题,可是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试卷,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进行筛选,说明顺序的考点较少,练习时穿***之前讲的对象和特征。这样下来训练的力度有点不足。现在想起来,其实应该专题训练说明顺序,更细更实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
第三,没注意锤炼导语、过渡语。
好的`导语过渡语能激发学习兴趣,体现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我没有做好这项工作,课堂始终给人一种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感觉。我由“说明顺序的种类”引入的,着眼于强调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现在想想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逐步纳入自己的课程中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最后,对于说明顺序的理解,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和内容直接制约着说明顺序。说明文合理地安排顺序是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把事理说明白,因此一篇文章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由说明的内容决定的。一般说来,凡是说明事物形状和构造的,常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凡是说明事物的发展制作或演变过程的,常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凡是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规律的,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诸如这类的分析没能同学生详细分析,探究。
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能否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没有把握,导致上课放不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板书时还丢掉了一些的内容。它使我认识到,一堂课的成功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把握上的,只有对内容胸有成竹,了然于心了,驾驭起来才会轻松自如。
总体来看,我抓住了重点,通过实例分析和实战演练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能力的设想也得到了落实。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建构不够合理上。加上深知学生基础差,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留下一些遗憾。
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感觉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从材料的选取、处理,教学环节的设置,对学生的引导,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提升。希望这种阅读课的指导教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进步会越来越快,教学会越来越趋于完美!
前几天终于结束了说明文阅读的教学。看了近三年的中卷后发现,每年的阅读题都会在说明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中选择其中一种来考试,分值在8-10分,难度比记叙要低得多,但奇怪的是,学生似乎更怕做说明文阅读阅读。
授课时我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再让学生自己根据平时的答题总结了一些答题技巧,然后我再进行了一些补充,告诉了他们一些答题套路,答题术语等等,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最后再选择一些说明文阅读题来让学生做,教学设计及训练程序,看似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学生难以领会,原因在哪呢?我总结了一下,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学生对说明文没有阅读兴趣,因为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动人的故事情节,这样一来,学生连仔细看一遍文章的兴趣都没有,又怎么能答好题呢。
另外,我在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作用,加上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还有就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常常会与“议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三)训练形式要多样化,以增加趣味性。
依照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感到新鲜和富有新意,并能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适度地“点”“面”相联,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求知氛围中,使课内课外气氛活跃,使学生精神振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