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也是个看纪录片的人,之前看过的纪录片也不在少数。挺习惯里面的调调。之前看过的比较有名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萌宠成长记,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所以,看二十二,成了很正常的行动。因为之前看到网上的一些评论,于是走进了影院。
《二十二》一如即往的保持着之前的风格,平实,安宁。
风景伴着那些老人们的回忆,现在的生活,婉转道来那些故事。曾经受到伤痛的老人们,过的那般幸福。也许不该去打扰她们吧,但是这历史不该被遗忘。就算她们一个个的都离开,也不该忘记这些。
让我感动的是,关注的人们中,不止是中国人,还有韩国人,日本人。而默默睡去而去世的老人,让我心痛。
我看到的是老人们的乐观,她们活的快乐安宁。喂猫的老人,打牌的老人。还有曾经立过战功的老人,她们过着她们自己的生活。
生下来的中日混血,也许出生并不是他的错,错的是那段历史。可恶的是那些日本军人。
有句话很触动我,早知道这样,我不该去打扰她们。没有得到过一句道歉,一分赔偿,反而使原来的生活变了样子。真的不该去打扰她们。
纪录片的语言是平实的,无非就是家长里短。远离故乡的毛奶奶,被丈夫再次接受的奶奶,还有喂猫的奶奶,看西游记笑着的.奶奶,打牌的奶奶,请幸福的生活下去。
每一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会有一张灵魂。我以为电影会激荡人心,可是并没有,那包纸也最终没有派上用场。看完后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我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它是一部纪录片,他向我们展示了慰安妇最真实的感情,我内心并没有受到阵阵击打,也觉得没有那么震撼人心我觉得很平淡,很宁静,我原以为电影会大部分讲述慰安妇所经历的,但这电影展示最多的是那些年过九十的阿婆的生活,有和子女一起住的,又独自一人在敬老院生活的,电影的片段也几乎是老人们在生活的琐事,喂喂家禽,做做饭,洗洗衣服,佝偻着腰。而这些,都与我们平常看到的老人无相差,我原本这么想。
可是有一位摄影师说:“她们现在其实挺开心的,我们的任务也是让她们开心,每次我们来看望她们的时候,她们都会非常开心,但是只要问到慰安妇的事情,她们眼泪就流下来了。”我听完这句话,突然明白,她们看似伤痛已被岁月磨平,似乎也经历平平,可其实她们的内心仍然被痛苦折磨,整整七十年。所谓的记不起来,其实只是痛苦让她们不敢回首。电影好几次都让我起一身的鸡皮疙瘩,让我眼泪差点掉下来,尤其是老人们说着就捂着脸说不下去的时候,但是她们所经历的,我们无法体会。这个纪录片只能让我们铭记历史,却不能抹平她们的伤痕。电影的结尾,有一位阿婆的话被打在了荧幕上,让我们跟日本人好好相处。这朴素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但是一个不承认历史的国家,又怎么能被历史承认呢。影片中的摄影师很多都是照顾阿婆们十几年的,十几年一直为慰安妇的权益与日本人在法律上斗争,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也让我很佩服。还有一点就是之前一个新闻说在二十二的电影院里一男子因为笑出声而被攻击,我也认为应该严肃对待。
可今天看电影的时候后排也总是传来笑声,我也知道他们为什么笑,电影里的阿婆们都已年过九十,几乎都是口齿不清,每个动作也缓慢迟钝,但是我同样奇怪他们怎么笑得出来,他们怎么毫不掩饰的嘲笑。所以,去看就以虔诚之心。还有,导演郭柯承诺票房收入将全部捐给“慰安妇”相关公益组织,所以大家都去支持吧,了解这件事的历史,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反正我们都是中国人对吧。我认为一个人,起码要了解我们国家,才不愧于生活于此。电影也许没有像经典片那样震撼人心,可是影片却完全真实,当然如果你什么都不了解,不是严肃对待,那别去看了吧,这样对你来说也没什么意义。
尽管到了冬天,可我还是觉得不怎么冷。阳光一如既往地从云层中倾泻下来,雪白的大地顿时金光弥漫。耳麦里是苏打绿的《无语伦比的美丽》,那清澈的嗓音还是与往常一样让我陶醉。翻开《流年》,正想欣赏这如流年一般的文字,突然,眸子底下闪过一丝绿。
我欣喜万分,好像是寻到宝藏一般跑了过去。那是一个杂草丛生的角落,周围全是雪,可也正是因为这儿的一片白,更加突出了它的绿。它是那么小,那么可爱,细小玲珑,清新淡雅,绿得发亮。有谁会想到,在这白雪皑皑的冬季会见到这样一丝光景。雪白之中透出的几点绿,甚是美丽。我蹲在边上,撑着下巴独自一人欣赏着这突如其来的惊喜。我很是好奇,这是个什么东西?抚去它身上的积雪,这才看清它的真面目,原来是母亲心爱的吊兰。
我不知道,一向喜欢清闲的母亲,怎么会喜欢养吊兰的。起初被母亲从花卉市场买来时,它只有一丁点大,叶片黄黄的,看上去像萎水的青菜。可母亲却笑着说:“你不懂吊兰,别看它现在的样子长得让人伤感,可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也许你会不由地爱上它。”我瘪了瘪嘴,似乎对母亲的话不以为然。今天一见,我终于理解母亲的话了,它确实让我的内心泛起阵阵涟猗,太阳似乎也喜欢上了它,想更近一点来瞧瞧它。渐渐地,那一片片的雪花,化成了一颗颗晶莹饱满的水珠,将吊兰的绿色放大了几倍。吊兰显得更翠绿了。
我向来对养花养草没什么兴趣,更谈不上研究。但我觉得奇怪,这吊兰为何会在冬天开呢?站在另一种角度,我猛然找到了答案,原来这就是吊兰的独特之处,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在人们的赞叹声中,它选择了沉默,选择养精蓄锐、默默地工作为我们制造氧源。到了百花凋零的冬天,它才完成了自己美丽的蜕变。
耳麦里依然响着《无语伦比的美丽》。我猛然明白,它赞美的或许正是眼前这样的美景。我没有想到,在这个午后,那宛如香茗的吊兰,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美好。
一下飞机,眼前的景色使我震惊了。街上的行人身边都有机器人,有的是卫生机器人,为我们整洁衣务,让我们时时刻刻保持干净;有的是食物机器人,为我们提供一日三餐,饥饿时为我们提供零食,让我们不再担心饿肚子。
忽然,天说变就变,下起了大雨,人们接二连三地拿出雨伞,我也拿出雨伞,和其他人相比,我的.雨伞太落后了。你看,有人在用雨伞看电视;有人在用雨伞听音乐;还有人在用雨伞打游戏……二十年后的雨伞功能太多了。
雨停了,我在故乡的大街上散步,大街上的一切都变了,路上的行人不再乱扔垃圾,街道干干净净的。走着走着,看见街边盛开的桃花十分漂亮,我突然想起了我的母校桃花小学。于是,我又乘坐飞机,到达了母校。
走进大门,我便看见以前只有2层楼的教学楼,现在都有20多层楼了。此时的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时,我碰见了我的小学同学——谭佳敏,我飞快地跑了过去,热情地向她问好:“嗨!谭佳敏。”谭佳敏也向我打招呼:“嗨!吴静怡。”我俩叽叽喳喳地说了许多。她跟我说:“走,我们去看看图书馆吧!”“好。”我应声回道。走进电梯,只看见一台机器人,这时,机器人说了话:“你们有通行证吗?”我愣住了,“我们以前是这儿的学生。”谭佳敏说。“那是贵客,贵客啊!”机器人一边说一边给我们提供了通行证,有了这个通行证,我们想去哪一层,电梯便到哪一层。最后,我们想去是10层,到了图书馆,我发现每人身边都有一台机器人,只要告诉机器人你要书叫什么名字,机器便会帮你去拿。不知不觉中,月亮已经出来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对方,离开了母校。
我爱我的故乡,也爱我的母校,我希望故乡和母校变得更加美丽。
西沉的红日,把缕缕落寞的桔红涂满天际。夕阳下,苍桑古老的小道上充满着迷离的格调,显得格外的幽静。天地万物似乎都酣醉在这片凝固着却极短暂的美丽之中,止住了一切声响。
我拖着长长的影子,在宁静的古道中漫步,心中翻滚着万千的思绪,为连日的挫折、不顺而忧伤着。忽然,一阵悠扬的琴声夹杂着徐徐清风轻轻送入我的耳朵。那美妙的钢琴声似乎很远,遥不可用,又似乎很亲近,缭绕耳际。我止住了脚步,让这一串串灵动跳跃的音符轻轻滑过心田,快乐地舞动着。
琴声依旧回旋在苍照暮色中的小道上,却犹如一股清泉为每个途人洗去心灵的污垢,洗去疲倦的尘埃。我的思绪渐渐地与这灵动美妙的琴声融为一体,有超脱红尘,“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之感。
我沿着声音的痕迹,来到了一间破旧的小屋前。这悠扬的琴声正是从里面传出来的。我正要屏住呼吸纵情赏乐时,琴声骤然止住了。一个稚嫩的童声传进我的耳中:“爷爷,我累了。弹琴真快乐,虽然我看不见,但也可以用心去感受,是么?”
一个苍老的声音:“是的,小丫,你弹得十分动听。我看见你的手指多么灵活,就像在那些琴键上跳舞一样。”我的心猛然像触电似的,脑海中升起了许多问号,难道……难道他们是……我悄悄透过那积尘已久的玻璃窗往里张望,只见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正用双手比划着什么,对着一位老人讲话。
只是小女孩的眼睛虽然失去水灵灵的光彩,却透出一种快乐的自信感。她是一位盲人!而那位坐着的老人竟是位聋人!我的心再次被深深地感动着,两行温热的泪竟悄然滚落。这泪,是甘甜的!
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余晖。在我转身离去的瞬间,那美妙的琴声再一次响起,也再一次让我莫名的感动。古道间回荡着这爷孙俩的欢声笑语和感动人心的琴声。我前行的脚步变得坚定了,因为在这个黑黝黝的夜晚,那感动人心的琴声,便是我前进的明灯。
刚来到故乡的村口,我便闻到了那熟悉的味道;想起了儿时的日子。看我的故乡变化多大啊!那一座座破旧的房屋已变成了栋栋高楼大厦;那一条条泥泞的小路已变成了条条宽阔马路。故乡你的变化可真大呀!
看这!这条熟悉的小溪变得清澈见底,小溪两旁的垂柳被风先生吹得翩翩起舞好像在跟我这个故友打招呼,我笑着对这些垂柳说了一声:”你们可好?我的老朋友们?“走进垂柳深处,忽然听见了几声鸟叫,它们好像在向我问好,我礼貌的回了一句:“HELLO!”好累啊!我便坐在岸边的石块上看着我的老伙计们的.表演,他们的表演真是太精彩了:垂柳姑娘婀娜的身躯随着风先生的步伐动了起来,小鸟们在一旁伴奏,就连小溪也抵挡不住这开心的一幕,很快就进入了伴奏状态。看着我的老伙计们玩得这么开心,我内心十分高兴。我笑着对他们说:”伙计们,你们的表演真是太精彩了,你们太棒了!“
走到草坪了,我目不转睛的看着小草们,不知该怎样向他们表示我内心此时此刻的兴奋,而小草们呢?也像我一样不知怎样表达,弄得我们双方都好尴尬。
故乡,是我最亲近的地方;故乡,更是我最爱的地方!
我爱我的家人,更爱我的故乡!
近日,“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登陆北美10座城市,走近当地华人、留学生、美国人。实际上,这部纪录片自上映以来便广受关注,幸存“慰安妇”受害者韦绍兰的外孙常常收到这样的慰问短信:“我想每个月都给韦绍兰奶奶打钱,请问她有账户吗?”一部纪录片,让老人们的生存现状牵动人心,也再次让人感受到“慰安妇”的伤疤之痛。
不仇于过往,不忘于历史。“慰安妇”身上的伤痕是一块石头,承载着家国之痛与战争历史的沉重。近年来,从“慰安妇”在法律界帮助下对日诉讼,到建立“慰安妇”博物馆,再到设立“慰安妇”少女像,人们关注“慰安妇”,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关切,也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正如“东京审判”中国首席大法官梅汝璈所言:“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截至纪录片上映之际,在世的幸存“慰安妇”受害者仅剩8人。尽管幸存者人数在不断减少,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不会因刻意回避而消失。正视这段历史,“慰安妇”这面镜子,才能映照出一个民族的人性光辉、一个国家的底线良知。
当人们回望那段不堪的战争岁月的时候,能够忆起的终究还是血光、残暴和伤害,揭开的终究还是那块难以愈合的历史伤疤。或许,如今没有了腥风血雨的淋漓,没有了声嘶力竭的控诉,我们变得愈发平静淡然;又或许正因为这样,那份刺骨锥心才会愈发强烈和深刻。处于旧时代的鲁迅先生曾说,纪念是为了忘却,而在新时代的我们,纪念就应是不敢忘却。我们不是为了苛责和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和警醒,“铭记历史峥嵘岁月,铸就自强不息民族”应镌刻在每一位国人的心底深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