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在本学期内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那自然是《简·爱》喽。
自从学了《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后,我就对从逆境中成长的夏洛蒂·勃朗特写的《简·爱》着迷起来。
小说中的简·爱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由于染上伤寒,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年幼的简寄养在舅妈家里,受尽歧视和瘧待。后来,简被送进劳渥德孤儿院。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她在那里接受了八年的教育。
从孤儿院出来后,简到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并与主人罗切斯特相爱了。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可是婚礼当天,她才知道罗切斯特多年前已经结婚。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切斯特。后来桑菲尔德庄园在一场大火中烧成废墟,纵火的疯女人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并残疾。简·爱受尽磨难,最后原谅了罗切斯特,并与他结了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本书里的情节时常让我潸然泪下,对简·爱报以深深的同情。夏洛蒂·勃朗特和简·爱一样,都是在受尽磨难后依靠坚强的意志昂首挺胸。可以看出她们的人生主张一爱与尊严,两者缺一不可。
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只有你有强大的信念、刚强坚韧的内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通向幸福的大门。这是这本书告诉我的道理。
昨天已成为过去,明天醒来,这个世界依旧车水马龙。我不相信眼泪,就像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及时断了一根弦,还是要演奏,这就是人生。”
眼泪不过是一些透明的小水珠,就算经过几百万年的雕琢,也不会成为一颗在晴空闪烁的明珠。
从小我就不相信眼泪,面对困难与挫折,我总会用微笑面对它们。那时的我就明白,眼泪就像是六月的雨,雨落下,风吹过,然后云消雨霁,彩彻区明,留不下一点遇雨的痕迹。
今天学校组织高年级的同学们到泉州影剧院去观看电影《5·12汶川不相信眼泪》。一路上,同学们激动着,兴奋着,期待着会看到怎样的一部剧。
电影大概讲述的是四川汶川某一所中学初三三班的同学和老师在地震发生后被掩埋在地下。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心,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他们聊天、唱歌,等待着救援。最后解放军赶到,救了所有人性命的故事。
电影里真挚的情感着实感人,好几次让我流下晶莹的泪珠。我认为最感人的一句话就是萧远说的:“我的遗言是:‘我后悔没有说一句话,我想对班长说,香包,你是世界上最好看的。’”这句话体现出了他们之间的同学情谊。那深深的友情,是怎样装也装不出来的。而我最喜欢的是萧远把布条用钢筋伸到小雅水瓶下的水洼,沾满水,像接力一样传给每一位同学和老师。那时,我再也抑制不住,泪水像瀑布一样:“哗哗”地流了出来——“患难见真情”。平时被同学们评论为:“娇生惯养”的萧远为了同学和老师们用尽全身力量,想尽办法,让同学们喝到了水。这是怎样的一种付出啊!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人愿意向萧远这样付出呢?
地震让房屋倒塌,让生命逝去,让泪水溢满眼眸。但不管地震的威力多么强大,他都不能压垮人们的精神,把感情从人们的身体里剥离!不管发生多大的灾难,就算你的周围没有声音,没有呼吸。可是,你的感情也会支撑你的生命,让你有生还的希望!
我想说的是:珍惜这份感情吧,这样,你才能获得像宝藏一样的布条和活下去的勇气。
……
天灾的背后,就是死亡的边缘。也许,你不清楚你下一刻的未来,但是,希望可以让你坚守到下一刻的到来,有希望,就有阳光。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突如其来的地震在历史的瞬间永久地定格,这条深深的伤痕,在我们的头脑里留下了一段抹不去的回忆。当影片落幕时,泪水湿满了每个人的脸。
在一个美丽的午后,校园里喧闹而充满希望,纸飞机在教室里自由飞翔,九年级三班的同学们在准备着一个“秘密行动” ——娥曼老师的生日蛋糕。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上,就在这时,几声巨响打破了宁静。“同学们快跑,地震了!”老师的声音回响在校园。除了校长带领的参赛鼓号队不在学校外,所有学生都在教室里惊恐地呆住了。
楼梯倒塌了,教室倒塌了,灾难吞噬了整个校园,只剩下一股恐惧的气息弥漫在整个校园,废墟中的老师和同学立即站在了死亡的边缘。
四周一片灰暗,看不到一丝阳光。“会有人来救我们的,我们会有希望的。”娥曼老师不断地鼓励着,同学们慢慢地变得镇定与坚强起来。“我们来点名吧!”一声声响亮的名字回荡在钢筋水泥之下。每一次点名,同学们的心都揪着,没有声音就没有希望,每一次响亮的回应都代表着生命的希望。班长香包喘着最后一口气告诉了老师关于他们的“秘密行动”,带着微笑走了。极度的干渴如恶魔般袭击着废墟下的每一个人。偶然发现的小雅的水瓶成了生命的源泉。孩子们用沾了水的毛巾布条来解渴。生命的鼓点响起,一次次不气馁的希望再次燃起。在经受了恐惧、干渴、饥饿、暴雨的.考验后,在经历了漫长的八十多个小时的等待后,他们得救了,终于又看到了阳光。
钢筋水泥压得倒我们的身躯,但却压不垮我们的脊梁。面对灾难,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谁也融化不了的信念。我知道,它叫“希望” , 希望的烛光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闪烁。努力、坚强、团结、永不放弃,这是面对灾难时,我们需要的勇气与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相信,只要有希望,就会有阳光!
眼泪,在我的眼中,它是廉价的。也许它可以博得他人的同情,但换不来他人的尊重;也许它可以抵消犯下的过错,但得不到他人的肯定。那么,它还有什么可值得我相信,让我视它为珍宝呢?
眼泪,它只不过是失败者随便给自己找的一个换取原谅的借口而已,但在我看来,它所表现的更多的是他们的软弱、怯懦与无能,生后从来不相信这个泛滥的借口,它只相信坚强者失败后的微笑与拼搏。
听妈妈说,我小时候就是个泪人儿。学不会走路时,哭;学不会使筷子时,哭;学不会写字时,还是哭。遇到困难时,我唯有哭,我多想父母能帮帮我,可泪光里的他们无动于衷,只是非常平静却又很坚定地说:“你自己可以。”一句话,从小伴我长大的一句话,让我懂得眼泪就像是六月的雨,当雨下过后,风刮过后,天空依然明朗,太阳依然明媚,丝毫留不下雨的`任何痕。
眼泪只是无用的排泄物,是一种苦涩的汁水,它无法让海平面上升,也不能让地球停止转,它只能让人沉浸在痛苦之中,让人失去希望,没有再次重新开始的勇气。
用眼泪向生活哭诉的人,渴望得到他人的怜悯,却不知自己已成为人人都厌恶的对象;而那些坚强者,他们深知未来没有人可以替自己开创,未来艰难的旅途需要自己去拼搏,所以人人敬仰他们。
两者鲜明的对比,其道理人人都知道,可究竟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我不相信眼泪,我只相信失败后的拼搏与奋斗,那不懈的努力比无用的眼泪更真实、更可信!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星期五晚上,爸爸带我和弟弟到舟山剧院看电影——《5·12汶川不相信眼泪》。
我们来到电影院,里面已经座无虚席。我们找到座位刚坐下,电影就开始了。
影片中,同学们正在教室里上课,忽然一阵地动山摇,一幢幢教学楼塌了下来,把老师和同学们埋在里面。同学们吓坏了,姚曼老师安慰、鼓励同学们,一直到解放军叔叔来救他们。其中令我最感动的是小雅。当人们发现她被压在石头下,正准备钜掉承重墙营救时,她却拒绝了,说:“不能先救我,应该先救埋在下面的老师和同学们。”人们都被感动了,我也感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不禁赞叹:“小雅你太伟大了!”
看了电影,我觉得地震太可怕了。同时我知道了地震来临时,人们要从安全通道快速有序地撤离;营救被埋时间久的人时要给他们蒙上眼睛。在影片中,我感受到了人与人无私的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