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我身在他乡洛阳城已经很多年了。
今天, 我在院子里休息, 看见一些散落的黄叶。恍然间, 一阵秋风掠过,拂动了我的衣袖。一种凉飕飕的.感觉扑面而来。看着眼前已经进入落叶缤纷的冷秋的洛阳城,我想起了离别已久的故乡和家乡的亲人们。
走进书房, 闻着浓浓的墨香, 想起儿时私塾里那幽幽书香。提起笔,想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却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父母亲是否安康?邻居家的毛毛又在捉蛐蛐玩吧?家门前的桂花树一定开出芬芳的花儿了……
窗外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信差来了。我匆匆地封好了信,递给信差。他收了我的信就匆匆走了。我心头一紧,担心刚才写得匆忙,没有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思绪表达清楚。
赶紧快奔几步,赶上信差。他看我的眼神充满了不解。我把信拆开,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才放心地重新封好信,递给了信差。
马蹄声渐渐远去了。它带上了我的思乡之情, 回到了故乡……
年少时,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诗迷,珍藏的诗书举不胜举。于是,我便轻易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晓月临窗,淡淡的月光如水般纯净,悄悄透过窗根,轻轻泻在阳台上,书卷上,我的心上,一切如在图画中!欲睡不得,索性披衣凭栏,临空数星,目光不经意掠过你——我的《红楼》。于是,我与你,于这个如诗的夜晚,进行了一次美丽的相遇。
仿佛从悠远的亘古世纪翩翩而来,黛玉,你的水袖,微微地拂过,留下的,竟是满地芬芳。许是前世的仙水,浸了天地的灵气,才使你美得像一个不真实的梦。即使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大观园里,那份“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小小情怀,仍是一道不变的风景。可是,现实总能把愿望击得支离破碎。前世还泪的美愿,却在腐朽的封建里,世俗的偏见中,成了美丽的错误。烧了那定情的帕,是否就能把深深的思念也随着烈火燃成灰烬呢?答案怕是否定的,数百年来无数人带着哀怨的眼神看你,可你,虽是带着遗憾离开了,但这一世,你终是没有再欠着宝玉。恍然间,你走近我,空气里弥漫着沁人的灵慧与凄凉的美好。你告诉我: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要丢失了心中的自我与本真。
翻过一页,于是,我见到了你——宝钗。都道你无情,谁又知道多情总被无情恼。你有你的无奈。“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倒成了一生的宿命。若真让你选择,是否你会愿意选择这样从出生便被设计好运行轨道的人生呢?答案怕也是否定的。悲哉,悲哉,叹只叹时代的黑暗。但你终究没有屈服,宝玉出家后,你毅然用一双柔弱的肩膀扛起了风雨摇摆的贾府,即使是活在别人不解和误会的目光中。朦胧中你走近我 ,平静的话语中透着坚定,你说:要精彩地活,哪怕不为人所懂,也要演绎属于自己的人生。
月亮摇着船儿,为万物蒙上了薄薄的轻纱,似乎,于茫茫书海中相遇《红楼》,是偶然,又是必然。总之,这人世间最美丽的相遇,它清晰明白地告诉我,青春年华属于我,诗意地长大属于我。
窗外雨声潺潺,不知这是第几个以雨入秋的秋季了。雨脚入注,隐约间一首《雨霖铃》传来,依稀记得,盛唐有一位帝王,也在这黯然销魂的雨夜,抚一曲悲歌,告慰那香消玉殒的爱人……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和瑰宝。忆往昔,大唐盛世,万国来朝,陈子昂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一扫魏晋靡艳之风,开启了整个唐朝诗歌繁荣的大门;更甚有李太白者,散发扁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此等豪迈,更显泱泱大国之风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足可见杜子美雄心壮志,满腔爱国热忱;而后白乐天一曲《长恨歌》道尽君王心中无限哀愁,留给后人盛唐最后一丝媚态;李义山把酒共剪西窗烛,遥望蜀地,静听夜雨,带走了余晖中的晚唐……
喜欢读情意绵绵的唐诗,喜欢写清浅的文字,如同心中的深情与古老的诗作缠绵,留下柔软的感动。在多少次清苦的梦里,我便是唐诗里的一缕精魂,蜿蜒在每一句诗、每一份情间,我多么想真正的走入唐诗的背后,邂逅一位款款走来的诗人,彼此倾慕,把心中柔情泼墨于纸上,看天外云卷云舒,一起度过温柔的岁月。
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国家昌盛的根源,那么文学便是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界的根本。唐诗就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财产。2012年,牵挂着亿万个中国人的心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花落这个千年的文明古都,了却了国人的夙愿。这固然值得我们骄傲,但我们的文学、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只是为了得到某个奖项么?
放眼今之华夏,“小悦悦事件”、“丁锦昊事件”无一不是道德的迷失,追根溯源,却是文学迷了路。纵观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穿越、言情高居前列,甚少见真正的发人深省的严肃读物,为什么人们不再深入阅读,只是一味追求情节带给我们的快感?如果只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我实在不敢想象那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而唐诗的境地也不容乐观。自前几年一股“国学热”掀起,市面上解词释诗的书如潮水般涌了上来,其中甚多无病***的小女生读物,甚至有的作者连基本的文学常识也没有,这样的解读,这样的文字,却也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疯狂追随,遣词造句尽力模仿,这几乎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令人长叹不能自已……
推开千年的古门,探寻传统文化的幽静之美,我们或许做不到一个下午只品一首诗词的境地,但沐浴在那静谧的氛围内,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诗绕耳边神自清,让自己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美丽,已经不仅仅是读一首诗,诵一阕词所能完成的了,而我们才是完成这个伟大梦想的源泉……
雨声渐止,楼下书声朗朗,清脆的童音撞入我的耳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我翻开搁在桌角的《唐诗三百首》,无声的微笑着,落花时节又逢君……
从小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爱上在浩瀚的书海中畅游。读散文,看小说,赏宋词。然而,我最爱不释手的还是那本《唐诗三百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真正领略到她的魅力。
我常常感受每首诗真挚的情感。每当看到妈妈为我操劳时,我就会想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学毕业了,同学们要分别了,我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期待与他们重逢。
阅读《唐诗三百首》,我发现领略诗人的诗句也是一种享受。我学会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一拿起它,我也可以化身王维,享受一会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我更深知人生的成功之路也是难于上青天。每当下雨时,我便感受到杜甫对春雨的喜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每当听到美妙的乐曲,我会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辉煌的帝国渐行渐远,在它背后却留下了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巨匠大师使唐诗迸发出最壮美的光彩,而盛唐气象,也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在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会有像你我一样为他沉醉,被他启发。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读唐诗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