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他高大威猛,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可他的命运异常坎坷,他的故事也并没有延续先辈的荣光。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悲剧又是谁造成的呢?
看完杨志的故事,我觉得用“五大三粗”来形容他最合适。为何这么说,且听我慢慢道来。
所谓“五大”,是说他“人高大,本事大,志向大,脾气大,得失心大”。
小说中他是个高大威猛的“糙”汉子。最先留在读者们的印象,是他丢了花石纲与准备上梁山的林冲斗了三十几回合。林冲不是小人物,他是当时的东京80万禁军教头,武力值极高,可惜被小人所害只得上梁山。杨志对上林冲,豪不畏惧,二人大战几十回合,杨志完全不落下风,可见他的本事确实不小。
杨志很有自己的志向。王伦十分欣赏他的武艺有意劝留,但他心中有着大的志向,想着光宗耀祖,博个封妻荫子,王伦自然留不住他。
他来到京城,本想一番打点能官复原职,哪知事与愿违,高俅一番训斥,让他的希望完全破灭了。谁成想,这时候又遇到了个泼皮——牛二。争执之下,他竟把牛二给***了,这脾气真是太大、太冲动了。
这脾气大还表现在押送生辰纲时。那时正值六月,天气实在热得人心中发慌,腿脚都发软,再加上路途劳累,实在是行进太慢。杨志的坏脾气就上来了,用鞭子抽打,用言语辱骂,他只想赶紧的送完生辰纲,殊不知人心涣散,怎能使得任务顺利完成?相反,吴用却是凭着兄弟的信任,团结和计谋智取了这生辰纲。
杨志运送花石纲和生辰纲都失败了,失败后他都同样选择了逃避,我想,这大概是他的得失心太大,觉得自己伤不起吧。
再说“三粗”,所谓“三粗”,就是“心粗,行粗,性粗”。粗心使他丢了花石纲,粗暴的言行和心性使他失了人心,最终丢失了生辰纲。
有人问:“如果没了吴用,杨志的悲剧会发生吗?”
我觉得会。生辰纲丢失了,他一不继续追查,二不汇报上级,只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怕承担不了责任就独自离开。他不顾别人,一心想着自己的功名利禄与生死安危。因此他的意外是个假意外。他不善团结,容易丢失人心;他粗暴蛮横,又一直逃避,一夫之勇,岂能成才?空有“五大”,难逃“三粗”,真能成英雄?我看即使真无吴用,他也只是一介武夫罢了。
评价,顾名思义,评论价值。
虽说在生活中这意义略有不符,但也相近。评价在我看来有三个阶段被评、评价、自评。
古代君王只要是正面角色,在电视剧、史书中都表现出对评价的重视度,可评价难道真的应被看重至此吗?我倒是觉得这个想法是片面的。
还是从评价的三个分类论起。首选便是被评。按照每个人心中对评价的观念,想必大家都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应该被一条一条仔细看的评价。这的确是不错,可在现实中,大家往往做不到信任并采纳吸取自己不喜欢的评价。就好比一篇文言文,一位古代美男子与徐公比美,问妻子,妻子私其也;问小妾,小妾畏惧也;问宾客,宾客有求于其也。故,哪怕一个人真想听客观的他评,还真不一定能找到。故,他评最不容易被听取,也就不存在看重的问题。
至于评价中的评价便是评价别人。而评价别人看似So easy,只是口头一句话的事儿,可事实并非如此。评价别人需要小心严谨倘若说错词,让被评的人感觉不舒服则会导致双方关系僵化,若过多奉承,则会听上去虚假,被认为是对他人有企图。故,评价他人理应被看重,应语言婉转却又不失本意地客观评价。这也可以被看作两人一起可评中的一种,是提升他人和自我位置高度的一个小重点。故,评价他人也应该被适当重视。
开门见山,我认为最应该被重视的评价反而是被忽视于角落,也易于被忽视的自评。自评自我评价常被大家遗忘,哪怕我们天天都背一日三省,可真正做到的却是少之又少。
首先,自评虽然是我们自己主观评价。可在自评时,大家也都明了欺骗自己没有意义,便会真实看待自我。为自己查补缺漏也是自评的好处。通过自评,我们能正视并改善自己的缺点来提升自我。
其次,自评可以提高自信。由于自评是大家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所以也不可能只看见自己的缺点面,这便是自评的第二妙用充分发掘自己长处,发挥所长,并改变自卑,做一个自信向上的人。
最后,自评是规范行为的指导老师。自评能够指导并约束行为,就以一位囚犯为例。倘若这名囚犯有自评,在做违法之事前,他定会清楚自己的所想的违反道德和法律约束的,便不会做下错事,可见自评重要。哪怕是自己,无论孩子、成人、学生还是家长,若常常自评,也一定会清醒,不会做自己想过要做的错事了。
有时,评价是那么简单,只需每天听取几句话,说出几句话,想一想几句话,古人望别人错检查自我,就完成了一种自评。
自评好比一面镜子,将真实的自己照清。
被评好比一盏灯,客观地照亮自我,提升、升华。
评价好比一份礼物,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人队伍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好像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北京时间8月6日上午7时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在马拉卡那体育场举行,尽管他跌跌撞撞尽管他负面新闻不断,但是,他还是来了!终于不必像看世界杯球赛那样守夜了
开幕式上这些精彩你看到了吗?马拉卡纳体育场美丽的夜景、庄严的升旗仪式,充满炫彩的茅草屋、幸福的原始生活、震撼的工业革命、美丽的巴西名模。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绿色环保、拯救地球!是这次奥运会的主题!
现场说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暖化现象严重,世界各地不少陆地消失在海平面之下。包括我国的上海等地,当然也包括里约。全球面临着环境恶化的挑战,这个戴着鸭舌帽的小男孩开始变得迷惘。
他找到了一小棵绿色的幼苗,我们看到不少人们在干涸的土地上尝试种植植物,巴西人告诉世人,环保的重要性。大家要珍惜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种树,种植植物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最好办法。
最后是各国健儿的出场仪式,416名中国健儿将在本次奥运会上进行角逐,希望中国的`运动健将们,用你的实力,用你的精神,去驰骋赛场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