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火星,和地球是“兄弟”。近来我兄弟“身体”一直不好,我去看看他。但他几十亿年前可是宇宙中的“美男子”。
我飞过去关切地问道:“你还好吗?‘兄弟’。”地球叹了口气,说:“哎,你看看我的身上吧。”我更加靠近他,发现地球的颜色原本是天蓝色,现在变成了深灰色,而且很臭。地球接着说:“这都是人类的错!现在,世界上百分之九十是沙漠,百分之十九是居住区,百分之零点九绿洲。人类为了盖房子,把大树连根拔起,而不顾风沙,所有的房子都吹走了,从而引起更多风沙,导致沙漠来临,绿洲没有了。”
“因为人类乱丢垃圾,工厂排放有毒的水,世界上十大江河,十大运河,四大海洋逐渐发臭,到今年年)已成为臭水。他们用的塑料袋随地乱扔,水受到了污染,植物也不能好好生长,逐渐死亡。人类每人每日平均用五个塑料袋,一年全世界要用多少塑料袋呀。人类不仅污染水,而且浪费水,平均一人一天起码要用一吨水,他们用的水都是被倒完的。昨天,长江还发洪水,”我还问他为什么呢,他说:“人类真讨厌,老往我身上泼脏水,使我的身体变成黄色。我原以为只有黄河老弟才有这种状况,想不到我也有,所以
“而且,人类喜欢吃山珍海味,所以,许多动物都被吃了。只剩一些体质好的动物:野鹿,野猪,白虎等。最可恨的`是,他们从来都不吃完,还留下一大半,就扔了,动物的尸体开始腐烂,发臭,弄的我的身体臭熏熏的”。
“人类用的那些一次性筷子和纸都是小树制成的,他们一人一天平均用五双一次性筷子和五张纸,一年世界得用多少小树啊。”
“人类是非常臭美的,经常把花摘下来,戴在头上,世界上的花都快没了,也没花香了。人类为了自己,整天开着小汽车,弄得天空乌黑乌黑的,工厂为了赚钱,更是如此了。他们常常一热,一冷,就开空调,把空气给污染了,而且如果大量吸收这种空气,会因病而死”。
听了地球的叹息,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我真替我“兄弟”担心啊!唉,人类也真是的。
就在昨天,我们看了一个很好看的科教影片——《地球脉动》。听唐老师说这部影片可是获了很多国际大奖的,观看了以后,果然精彩绝伦!电影的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么精美,每一秒钟都让人赏心悦目,每一个片段都那么紧张刺激,同学们不时发出惊叹,感叹电影的不可思议!
里面有一个场景是介绍鹿群的生存经历,可怜的小鹿最终还是让大灰狼给吃掉了,同学们看上去都很讨厌狼,因为狼太残忍,就连很小的鹿都不放过。我也不例外,真想上去帮小鹿一把啊!
电影里面还介绍了南极冰川的企鹅。企鹅个个憨态可掬,张开翅膀,昂着头像个绅士一样走来走去;更让我们敬佩的是,企鹅妈妈很勇敢,因为小企鹅要在冬天才能孵化。在孵化的过程中,企鹅妈妈要一直守候在蛋宝宝的身旁,相信企鹅妈妈要在南极受冷受饿,我就觉的企鹅妈妈特别勇敢无私。
动物们真是充满活力与激情,只要好好观察就一定可以看到许多美妙的东西;原来我们的地球这么美丽,大自然如此的神奇,科学真是他奇妙了,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就一定能到其中的奥秘!
也许你会问科学是什么?也许你会和我同感,科学为什么这么神奇,那么就来看看《地球脉动》这部电影吧,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地球是我们的家、是大家的家、是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的家。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所以我们有义务保护它。
——题记
可如今我们的保护在哪里呢?
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的工厂,最熟悉的画面就是工厂顶部冒黑烟,我们都知道那是工厂正在排废气
除了废气之外还有排出的废物已经严重威胁附近的河致使大量的鱼面临死亡
我不知道这些工厂的老板在排这些废物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他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与其说痛恨他们还不如说看不起这种人。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树木被砍伐风沙卷席而来
汽车、空调、冰箱使用过多致使地球臭氧层空洞
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人类的贪婪,不断的吸取自然资源,致使资源缺乏。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一起保护地球、爱护地球,丛生活的一件小事做起。
生存的法则是什么?是迷惑敌人,还是隐蔽自己?NO!《地球脉动》这部纪录片告诉我:生存的法则是速度和耐力。
在《地球脉动》中有这么一个场景:一头狼对一头和妈妈走散的小驯鹿穷追不舍。那头小驯鹿拼了命地快速奔跑,只要它可以坚持跑1000米,狼就会放弃。这注定是一场速度和耐力的较量战争。可是最终那头小驯鹿还是没有坚持下来,这也意味着他将会走向灭亡。果不其然的,狼最终扑到了驯鹿的身上……看到这我不禁想着:如果那头驯鹿能够一鼓作气坚持下来,狼也会就此放弃,也许就不会有这场悲剧的发生。
是啊!速度和耐力都是生存的法则,生活中也不正是如此吗?那次跳绳比赛,练习集体跳的我因为站在最后,而那位甩绳的同学又甩的很高,所以我跳的有些吃力。“一、二、一、二、一……”口号又喊了起来。我心里想着:为了班级,为了集体,我要坚持!“啪”,绳子打了下来,我便再次跳起,我跳过去了!事实上,我跳过去的不只是绳子,还有一道催我放弃的坎儿,还有成功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是的,生活中既需要耐力,又需要坚持。只有锲而不舍,才能催开希望之花,结出胜利之果。
《地球脉动》这部电影让我知道生存的法则是速度与耐力。同时他还让我体会到成功的法则是努力与坚持,只有努力与坚持共存才能成功。
(1大量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保护植被。
(2保护水资源,各类工厂排放的污水需经过处理才可排放,并且节约用水。
(3有节制的开采矿产资源
(4少量排放汽车尾气,保护大气层,防止紫外线侵入
(5合理利用,开发土地资源。
作为少先队员,我们更应该节约用水、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保护生态平衡,使我们可爱的地球,千秋万世,运转不听,造福于人类,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爱护地球吧!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曾有人为“爱护地球珍惜资源。
”举行过游.行和演讲呼吁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拯救地球也曾有人为“爱护地球珍惜资源”献出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拯救地球地球。
地球用以来树木帮我们造成;房用草原来哺育着我们。
地球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长期以来,人们对地球索取的多,保护的少。
为了眼前利益而滥伐森林、滥垦草原、滥捕野生动物、滥挖.矿产等,这“四滥”的后果都是在破坏自己生存的家园!
历史的长河会永远记住,XX年那场灾难的洪水,长江两岸的大堤死守的百万军民,与洪水展开了生死搏斗。
无情的洪水淹没的房子上坐着一个小女孩,那悲痛的一张小脸上显出一些孤单与可怜。
裸露的田地,俏丽的建筑,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人们一次又一次的砍伐树木,使城市、村庄遭到了沙尘暴一次又一次的袭击。
这些都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恶果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
20世纪五十年代,世界森林也遭到严重破坏,平均每分钟约有20公顷森林从地球消失。
XX年至XX年的20年中,印度森林面积减少了40%,其后果是加剧了印度洪水和干旱。
这些不仅仅是在迫害地球,而是在破坏整个人类。
同学们!这些种种事情,难道还不能给我们教训与启示吗?
我们少年儿童是跨世纪的公民,21世纪的主人21世纪的地球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子孙后代。
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让这唯一的地球,有限的资源,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为了今天;为了明天;为了自己;为了子孙;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关心地球,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来爱护我们共同的母亲。
《地球脉动》一经开播,不止在国外获得了超高人气,在国内更是收获了空前绝后的追捧;没看过的人总会问:“原因是什么?”,看过的人也许知道答案:因为地球的.背后,还有一群人。
《地球脉动》的制作公司--英国广播公司(英语: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它是英国的一家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媒体,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从60年代便开始播出一系列的纪录片,如《昆虫帝国》、《与海怪同行》等,深受大众喜爱。BBC还单独成立了“自然历史小组(BBC Natural History Unit”,为观众献上了最优美,与大自然最为近距离接触的纪录片精品。
讲解员大卫·艾登堡,也是“自然历史小组”中的一员,同时是英国生物学家、英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人,拥有60余年拍摄自然的经历。我们所看到的很多BBC的经典记录片系列都出自其手,策划、制作、旁白、主持等,他都是一条龙多面手。《地球脉动》的解说便由他完成,同《人与自然》的讲解员赵忠祥的声音媲美,大卫·艾登堡的嗓音同样极富感染力,一开口,便会俘获很多观众的心;2012年,英国BBC还推出了独家纪录片,纪念他于1952年加入英国广播公司,此后60年的自然探索历程,画面中几乎都是他个人的镜头。所以,大卫·艾登堡在纪录片中出现,谈不上有什么新鲜,但却很有意义,因为大卫·艾登堡就相当于是BBC自然类节目的重要标签一样!其代表作生命三部曲:《生命的进化》(Life on Earth、《活力星球》(The Living Planet及《生命之源》(The Trials of Life。这些片子更是陪伴了太多人成长。
《地球脉动》的背景音乐由英国皇家“爱乐乐团”配音。它于1946年创立,1966年英国女王为乐团冠上“皇家”头衔,奠定了其在英国乐坛无可替代的地位,乐队还配有一些世界上最好的指挥家鲁道夫·肯佩、安塔尔·多拉第等人,曾以丰富、流畅的音色和近乎完美的配合以,及对经典曲目的驾驭能力征服了世界。本片中,无论羚羊被追***时扣人心弦的音乐,还是信天翁等待爱人回归的落寞时的低沉音乐,以及母子情深的陪伴之情所配的温馨音乐等,爱乐乐团配出的音乐,都让观看记录片的观众人心潮澎湃。再加上使用革命性的超高速摄影机,4K分辨率(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来拍摄,以及细腻的空中和卫星画面,为了使影集能够捕捉到最神奇的画面,团队使用拍电视的结合了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写。甚至有观众说:“从里面任意拿出来一个镜头,都可以用来做海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