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思维简单的人不等于童心的人。丑恶、低俗、自私的人,小时候由于智力水平还较低,所以思维简单,但是他们没有美好的心灵,所以没有童心。可以这样说:童心的人,思维相对简单,但是思维简单的人,不一定是童心的人。
非情感因素(例如逻辑思维和有些为人处事的技巧)会抑制情感因素。也就是说,思维中非情感因素多了,情感因素就少了,说话像是用非情感因素来讲理,而不是用情感因素来抒情。
摘 要: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家里,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孩子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容易出现一系列的“留守综合症”。大多数留守农村的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问题凸现,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长期头痛和思索的教育问题。重视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关键词:学校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班今年12岁的女孩张艺馨是一名农村的学生,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艺馨跟爷爷奶奶在家生活。“十一”前夕,艺馨突然“失踪”了,两天两夜不回家。爷爷和邻居找了很久,才在一家网吧找到她。爷爷惊奇地发现,跟小丽在一起的居然还有一个比她大几岁的陌生男孩。艺馨说,她已经跟这个男孩出来玩过好几次了,非常开心,自己心里有什么话都可以跟他讲。
8岁的小男孩由星,是我校二年级学生。刚上二年级时活泼可爱,喜欢学习,成绩也不错,可两个月以后,由星越来越不爱说话,作业也完不成,甚至有时几天都不上学。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爸爸、妈妈出外打工,爷爷奶奶只能管吃住,有时爷爷、奶奶生病就不送他上学……
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来看,一般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带养。由于隔代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教方面过分溺爱,缺少必要的限制,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其次,由于隔代人年龄相差甚远,老人的文化局限性使他们没有能力去教育孩子。尤其是个别寄居在亲戚或朋友家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变得沉默寡言。监护人也往往对他们的管教比较松散,从而使他们因缺乏约束而变得放纵。而一些没有人监护的“留守儿童”基本是无人管教,他们容易养成自由散漫、好吃懒做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这种种因素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和焦虑、任性、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等情绪。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怎样才能让他们和大多数同学融合在一起?学校对他们该怎样进行心理教育呢?
笔者认为,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有如下几条途径:
一、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留守学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队、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如在班队活动中让每个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现在的想法,可以开展像“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交流讨论活动,让他们觉得生活在大集体中,人人都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使他们从心理上少一些抑郁和依赖,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二、注重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心理援助
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学校可安排专任教师或班主任在平时适当时机对其进行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透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要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要注意对这些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及思想状况,便于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要多运用同感的态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一个“空间”
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利用教师团队在各学科教育中进行相互渗透,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时教师应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如“我能体会”、“我能理解你的处境”等,使他们能真正感到教师的关爱。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理解、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他们心灵的“疙瘩”。
四、通过上辅导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这对学生非常重要,要通过辅导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亲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要帮助留守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有利和不利的方面,扬长避短,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他们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形成积极进取而又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日常生活辅导中,要指导他们养成整齐、清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自理能力,注重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
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环境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学校,要进一步转化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把如何提高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学校附近的社区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隐形的、不易察觉和潜移默化的`。学校附近的游戏机室、网吧等,对孩子的诱惑力极大,容易使儿童误入歧途。要协同公安、司法、法院、文化等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源对孩子的毒化,严防关口前移,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采用以案说法、现身说法形式,进行警惕教育,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进行矫正型教育要比防范教育更难。因此,学校要以主人公的态度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教助教,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少儿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5月。
[2]李明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探略》.20xx年1月。
[3]《留守儿童谁来监护》.北京早期教育网,20xx年7月26日。
理解童心之前,先理解世界是正反的统一体。
人的情感分为强正(少数)、弱正(多数)、弱负(多数)、强负(少数),强正的人和强负的人的性格是明显相反的,而且强正的人和强负的人彼此无法理解彼此,这是自然规律。如果极度丑恶的人(强负)理解了极度美好的人(强正),那就违反自然规律了,所以不可能发生。虽然人的情感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但是有些情感只能先天因素给予。所以世间有很多美好,丑恶的人从生到死都无法理解和感受。看似主观的想法,其实背后受着自然规律的操纵,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才会被宇宙诞生,所有生命的一生都是在执行自然规律。美好的人被丑恶的人嘲笑的时候,其实是在经受自然规律,美好的人被丑恶的人损害的时候,其实也是在经受自然规律。人的一生终究逃脱不了自然规律,只能在自然规律的圈子里活动,这就好比人终究无法逃出宇宙,有宇宙的地方就有自然规律。
童心是一种典型的“强正”,童年到成年的过程是对童心的改进,而不是舍弃。成年以后,由于受到很多的负面刺激,还能保持童心这种“强正”的人只是少数。只有本性(先天情感)向往童心的人,才能得到永久的童心。成年人还能保持着改进后的童心,就是一个脱俗的人。
成年后,走入社会中,见到丑恶的人和丑恶的现象,以及被丑恶的人和丑恶的现象所损害,在对比中,才能体会那美好的童心的可贵。
成年后,走入社会中,体会了生活中动荡不安的方面,在对比中,更能体会安全感的重要。懂得了人生的寒冷,在对比中,更能体会人生的温暖。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