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山可以说是桂林的标志了,因为山形酷似象鼻饮涧而得名,这个象鼻山虽然不大,却是古韵十足,山上古木参天。象鼻山公园有一个爱情岛,岛边是一片浅滩,可以嬉水,这是我最喜欢的了!我们一群小孩子都飞奔向那里。河水里有一群石雕的小象,我脱掉了鞋子,下到水里,三下五除二地爬了上去,爸爸赶紧给我拍照。我在水里走来走去,从这个小象爬到那个小象,水凉凉的,石头有点滑,我们中有一个小男孩滑到了,全身湿漉漉的,很好笑!有男生在水里捉鱼,我也赶紧找,可是鱼儿很狡猾,怎么也捉不到!又玩了一会,集合时间到了。我们要坐游船观赏桂林的`二江四湖。二江分别是桃花江和漓江,四湖是杉湖、榕湖、桂湖、和木龙湖。船在水面上行驶,从窗口往外望去,群山层峦叠翠,在一座座山间突然冒出两座高大的塔,那就是著名的日月双塔了!船继续航行,我发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在湖边长着很多高大的树木,他们的根系从地面一直延伸的水里,就像一个个姑娘把脚伸到水里嬉水似的,爸爸告诉我,这就是榕树,榕树的根系非常发达,可以伸展的很长很长。
一路走一路看,70分钟的游览好像一眨眼就结束了,今天的旅程也到了终点,我发现我有些期待明天哦!
象鼻山又称象山。明代诗人孔镛写道:“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这一百看不厌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汇合处。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临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与象身之间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说它“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则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观,使历代诗人吟咏不止。洞内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爱国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和陆游的作品最为有名。陆游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对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诗和信札寄给当时任昭州(今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则“命工刻与崖石,与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脚有石级小路通上山顶。山顶平展,绿树成荫,当年太平军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顶的东端有明代的实心砖塔,因嵌有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塔身好似圆形宝瓶,又像剑柄,又有人称之为瓶塔或剑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创与唐代的云峰寺,寺内陈列着太平天国的历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这里原来还有个开元寺。唐代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到海南岛,在北归的途中,经过桂林时,居住于开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讲法传经。可惜古寺早废,只留下这座佛塔叙说当年盛事。象鼻山,景色优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标志,最令中外游人喜爱。
从小就听妈妈说,桂林的象鼻山如同真正的大象一般,美的不得了,许多人去了象鼻山都连连称赞。
暑假,我去了这个迷人的地方 —— 象鼻山,桂林的象鼻山真应了宋诗人的那句画,桂林山水甲天下!在这儿,你会发现漓江和桃花江汇合处的水,是那么清,清的可以看到江底的水草,是那么静,静的没有一丝波纹,像是一只骄傲的大象的脚下踩着的.一块美丽无比的绿色水晶。
仔细看这美丽的大象,背上肯定有一个圆塔,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者只大象是天神的宝贝,可是因为受伤,而被踢到凡间,人们很喜欢它,就帮他疗伤,呵护着它,神象好了,就帮人民做事情,天神想让它回天宫,可是它不愿意,天神就命令天兵刺死它,天兵把宝塔一抛,变成了一个长矛,将神象***死了,神象变成了巨石······
水中有许多渔船,飘荡在水面,船上都站着一两只捕鱼的鸟儿。一些渔夫悠闲地坐在船上垂钓。走在水里,凉爽舒服极了,正好给燥热的天气降降温。水也不深,刚好漫过小腿。站在水中,想象自己就是一朵出水芙蓉,禁不住暗自得意。美丽的象鼻山倒印在水中,仿佛两只大象在亲呢。如果晚上过来,月亮倒印在水中,两月两象,一江一船,那种景色,是多么雅致!难怪有诗写道: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下午我们舒舒服服的待在宾馆里睡懒觉。
第二天,天还下着蒙蒙细雨,像穿了一件崭新的衣服,闪耀着金灿灿的光芒。我们乘车来到象鼻山公园。工作人员们给我了一张象鼻山公园的小册子,我知道了,象鼻山公园是桂林的标志,像今天这样的天气,只能拍到,朦朦胧胧的景象。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象,映入了我的眼帘,那长长的鼻子,泡在清澈的小河中,它那样挺立的站在那里,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我迫不及待的跑向小溪中,穿着雨披的我在小溪中飞跑,脚下的石头,把我的小脚丫硌的红红的!
啊,象鼻山公园就像童话仙境一样美丽神奇,美妙!人们在溪水里欢腾的玩,根本不在意脚下的石头,浪花溅了起来,我的裙子都被那洁白如雪的浪花打的湿透了。象鼻山的周围,围绕着许多活泼可爱的小象,有的弹吉他,有的手舞足蹈的跳舞,还有的帮农民工扛木头,我刚想靠近它们,没想到它们调皮的很,溅了我一身的泥!哈哈,象鼻山公园的小象真是顽皮呢!
这次象鼻山公园之旅,我体会到了象鼻山公园的童话般的美丽神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