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时间也在一点点流逝。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少阳中学。刚踏进门槛,我就感受到了一股热情味,这热情味随着风儿在整个校园飘荡。红旗在操场边迎风飘扬,就像是一位守卫祖国的战士,又像是一张热情欢迎我们的笑脸。学校里的一草一木都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感到这里的神奇。
来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威武的教官,他有礼貌地向我们敬礼,还领我们参观了宿舍、食堂、教室等地方。
在这三天中,我们制作丝网花、磨豆浆、学做电子小鸟、练习自护自救。过得非常充实、有意义。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磨豆浆。
豆浆,我们都吃过,但从没看见是怎么磨的,今天我们将自己尝试着磨豆浆,大家一个个兴奋不已。刚进教室,我就闻到了一股豆香,馋得人口水直流。老师首先给我们讲了磨豆浆的注意点,然后给我们分组。我和张倚雯、花苏川、戴双举一组。按照分工,我先在石磨眼里放了十几颗黄豆,戴双举加了点水,张倚雯就开始推磨了。看着张倚雯推磨的样子,我们都觉得好玩,也都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就按顺序轮流来推磨。不一会儿,我们就磨好了小半桶。接着,我们把去了渣的豆浆拿到大锅里煮。煮好后,我们排着队等老师给我们一个个盛豆浆。喝着自己磨得豆浆,大家心里特别高兴,很多同学一边喝一边咂着嘴说“好吃”,就像喝了一杯蜂蜜茶一样。
三天的军训,我们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我们学会了生活自理,我们经受了意志磨练,我们也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军训之后,我感觉自己比以前更懂事了。
我盼望已久的军训终于到来了!同学们个个也都激动不已。每天和同学们吃住在一起,还去果园采摘,出发的前一晚我兴奋地一晚上都睡不着觉!
短暂快乐的军训很快结束了,军训生活里有酸又甜,有苦也有辣,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就属采摘活动了。
那天下午,我们踏着那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滚烫的石子路来到了果实累累的采摘园门前,同学们的眼睛一直盯着果园里又青又大的苹果,按捺不住想马上冲进去把果树上的苹果一扫而光。此时严肃的教官发话了:“同学们记住5分钟内必须回来,而且必须把袋子装满。”说完,随着教官一声令下,同学们一窝蜂地冲进了果园,果园里刹那间乱成一片,离门口近的那些果实累累的苹果树很快要变成了“秃子”,我心想:大苹果肯定都在后面呢。于是我没有理会那些被同学们疯狂采摘的苹果树,快速地向后奔跑。一路上看到同学们欢快的笑脸,提着快装满苹果的袋子,有的还冲着我举举袋子,好像在说:“瞧!看我摘得多多呀!你怎么一个也没摘到”。我不能输,哎,我也不管大小了,看见苹果就摘吧!这是我看到前方有一颗结满大苹果的苹果树,树下有几个同学都在抢着摘,我也不甘示弱,冲到树底下就摘起来,人家都是一只手一只手地摘,而我两只手一起摘,一摘就摘俩,你知道吗?这叫双管齐下。不一会我的袋子就装满了,我就装到口袋里。时间到了该回去了,我提着装满又青又大苹果的袋子和同学们一起摇摇晃晃地向门口走去。最后“惨案”还是不幸发生了:因为苹果太重了,压得我手都麻了,不幸发生了“坠机”事件。当同学们看到我散落的苹果,纷纷放下手中的袋子来帮我捡,并且帮我拿到门口,霎时,一股充满团结友爱的暖流充满我的全身。
在这收获的季节,通过军训爸爸妈妈说我长大了,身上增添了一些军人的素质,军训也使我更懂得了团结、互相帮助的意义,这真是一次难忘又快乐的军训!
“到!到鲁迅故里啦!”我们像出笼的小鸟,下车后,飞奔向这次参观的目的地——鲁迅故居。踏上一条窄窄的石板路,只见两边是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肃穆庄严。
我们沿着石板路,来到周家新台门。新台门坐北朝南,砖瓦结构,共分六进,有房间80多间。鲁迅的故居就位于新台门的西面。鲁迅在新台门内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里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从鲁迅故居临街的两扇棕色的石库门进去,穿过小天井是一间泥地的台门间,这里是鲁迅家当年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现在则陈列着轿和橹。从台门的侧门进去,有一口井,井水又清又凉。穿过长廊,就到桂花明堂,那里长着一片金桂。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花树下的板桌上乘凉,听继母张氏给他猜谜、讲故事。
过桂花明堂,便是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天。鲁迅从日本归国后,在绍兴任教时,就住在这儿。他常常在卧室备课写作到深夜。
离开故居我们来到百草园,《怀旧》这篇小说就是在此写成的。鲁迅曾经回忆说:“我的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枝繁叶茂的大树。听导游大姐姐介绍:童年时鲁迅经常和小伙伴来到百草园嬉戏、玩耍。他们捉蝴蝶、捉蟋蟀、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乌: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捕鸟……听介绍,我仿佛看到鲁迅小时候在此玩耍的情景,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
瞻仰鲁迅故居,激起我们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崇敬之情。稽山常青,镜水长绿,鲁迅的浩然正气、高风亮节永留人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