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那样纯洁、美好,片片雪花飘落下来,使世界变得洁白,没有一丝污渍。
两条小狗开心地叫着,一条和雪一样白,一条像大地般的黄,这给宁静的洁白世界增添了不少生气。两条小狗你追我赶,互相打闹,快活极了。
小黄狗常常在外游荡,身上早已布满泥土,雨水,它时常在大街上行走,在小区中奔跑。它是一条命苦的流浪狗。它多么想有一个小伙伴陪伴它度过这寒冷、令它瑟瑟发抖的严冬。在这时,一条活泼可爱的小白狗跑来了,小黄狗忘记了痛苦,小白狗忘记了严厉的主人,它们开心地玩耍着。
小白狗的主人走来了,他见到小白狗和一条流浪狗在玩耍,他发怒了,他不许小白狗和没人要的流浪狗玩耍。
主人抓住小白狗背后的皮,就那样,拎着小白狗回家了。
小白狗“嗷~嗷~”地叫着,它怕它的主人,可又舍不得它的伙伴——小黄狗。小黄狗追随着小白狗,它不想失去它的好朋友,它几乎想扑上去将小白狗抢下来,可是,它知道这样只会害了小白狗。于是,它追着小白狗,直到小白狗回到了家。
我趴在窗台上,感叹着小黄狗对小白狗的友情,那,是真实的。在这世界上,还有多少像小黄狗这样的朋友呢?
窗外的雪还在下,似乎在平复小黄狗和小白狗悲伤的心,又似乎在为它们哭泣。忽然间,变得好安静,好安静……
现在的好孩子,哪个不是赶作业。有些学生甚至为此不关心外界了。那天,老师布置一篇作文《窗外》,许久不闻窗外事的我,那天竟然也静静地坐在窗台,一窥窗外的世界,结果视线停留在窗外,久久不愿回来。
远处那座山什么时候被挖掘了?山上的树木几时又长高了?咦!门前那两棵桂花树什么时候开花了?一棵树上是黄色桂花,一棵树上是红色桂花。离远点儿,就感觉是一片绿里有黄,有红的小星点儿,真好看!
令我更惊喜的是,旁边的板栗树已经长出板栗球了。它们就像一只只警慎的小刺猬,好像在说:“敢靠近我,我就扎你!”奶奶说过几天就可以吃了。我最爱吃板栗了。每次奶奶都会把吃不完的板栗煮熟,再风干,然后放到冷冻里,就可以收藏很久很久。
正看得出神,突然,小鸟的鸣叫声打断了我,我循声望去。两只小鸟立在离窗户不远的电线上。它们紧挨在一起,相互取暖,嘴里还时不时地发出令人愉悦的鸣叫声:“叽叽......叽叽”我多么希望妈妈也能在我身边,能抱着我,给我温暖呀!我知道,那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窗下的小路上,有几个小朋友在嬉笑打闹,让我也回想起了童年时的美好时光。他们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我着实羡慕。不禁叹了口气,心想: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这么多作业压得透不过气来,何谈天真的笑容。不过看到小朋友的无邪的样子,我的内心在那一刻回归了宁静。
抬起头,放眼望去,青葱的树林、竹林,令人心旷神怡。那些桂花树、板栗树都在尽力地展示它们一年才一次的美。小鸟的鸣叫声为这寂静的秋日增添了一丝热闹。我也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这就是我家的窗外,你家的呢?
推开大姨家的窗,你能看见一片衢州的草原。
思绪将我带回数天前……
终于又来大草原了!我欣喜地坐在柔软的小斜坡上,一股股清甜的风吹开我的心扉,我远远看见“芳草碧连天”: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青草随着风摇摆,在似乎与蓝天融为一体的情景下,如同一只青龙遨游着天空。绿色的草原、碧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奔跑的人们、闲逛的风筝,形成了一种没有墨色的美丽的山水画。
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侧躺下身子,从那碧绿的斜坡滚了下去。因为那美丽的风景我依然在细细品味,而且那柔软的青草在我身上细细摩挲,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所以我滚到底时竟没有感到晕!
我痴痴地爬起来,拿起风筝,向上一投,将身一扭,手中放线,风筝便随着柔和的风慢慢地,慢慢地向上升,似乎升上了天,我朝着远处一路狂奔,似乎要跑到天和地的尽头方才罢休。天上的风筝在风的牵引下舞蹈,拽着我走向前方。遇到小鸟,与它握个手;遇到云,和它打个招呼;遇到万物的缔造者太阳,便向它致敬,整个天空似乎成了它的王国,它在天空飞呀飞,飞呀飞,似乎不知道什么叫做疲倦、叫做累。
忽然,前方有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它并不宽,可它却将地平线所遮掩。近了一点儿,我发现水中的鹅卵石十分光滑,河水早已冲走了它的岁月,留下的是让人赏心悦目的模样……
我从一切回忆中回过神来,看着远方的大草原,心中早已有了第二次去的向往。
窗外,芳草碧连天。
清晨时,窗外有麻雀来回穿梭,在空中飞来飞去的弧度,轻盈而又动人,俏皮又泛着点点微光。清晨过后,一滴滴露水凝结成露珠,在窗上泛着太阳的光辉。但这光辉转瞬即逝,它像是在刀尖上跳舞,它努力地颤动着,跳跃着,欲为这短暂的生命留下完美的结局。
窗外被风吹起的柳枝,摇摇曳曳,在春的色调里,节奏欢快而明亮,明丽的色彩布满了了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女孩子穿的上衣,还是那翩翩起舞的裙摆,杏黄,玫红,浅蓝,都生动而美丽。有白绒绒的柳絮飘飞,在空中,时而下降,又扬起。突然想起纯小时候,几个嬉闹的孩子,会追着这柳絮跑上好长时间而乐此不疲。一切的一切,美好惬意。盛夏午时,那一声声单调的聒聒声便会透过窗帘,接连不断地传进我们的耳朵,本就燥热的心情更加烦躁,开始埋怨起它们的叫声。后来,偶然一次在书上看到到了关于蝉,关于蝉的生命的文字。蝉,它在黑暗的泥土中,经过三年,五年,最长则达十七年漫长的地下生活。为了能破土而出,它们不惜藏匿在那里,等待着重见的光明,等来着一个夏天,完成它生命的意义。蝉的生命多么脆弱啊,却又是那样的坚韧,夏天更是因蝉的存在更添一份真实。这就是美,美的真实。秋的到来。窗外是满地的枯叶残花,却像极了那张饱受沧桑却风华犹存的老人的脸。只要还拥有那份信念与自信,即便没有绿叶点缀红花,即便只剩下一片枯,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份灵魂魅力。
这个窗像是一个画框,见证了四季的轮回,窗外景色的转换。那些美都值得用心收藏。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惯性思维认为所有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应该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当身边有一位朋友,他们的孩子是没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他们选择小学阶段由父母来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有些科目请专业的教师来教,我从心底挺佩服他们的勇气,当然也有所怀疑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弊端?
书中大江健三郎对于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阐述的观点是:为了与世界联结,进而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我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人总是与其他一些人相互联结的,首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还有就是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孩子去学校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学习知识。
关于学习知识,很多教育者们都提倡孩子自主学习,我在想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而言,他们如何懂得自主学习?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学期从学习拼音开始,然后学习认字、写字,数学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被迫的学习,孩子们在期中和期末都要面临考试,对于考试家长和孩子都很紧张,分数考得好的孩子家长自然高兴,分数低的孩子家长心里不舒服,可能会对孩子各种批评,此刻想想自己也是这般焦虑的家长之一。
我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认字,有没有想过我们所认识的字是从哪来的?在我小的时候我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只知道老师教认字我就认字,教写字就写字,很少去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学习认字,写字,读书?似乎就是应该做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那么这个学习上的主动性要从哪里来呢?我不记得小时候老师是否惩罚过抄写生字多少遍的事情,现在却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孩子写错了题,某老师会惩罚孩子写多少遍?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会有怎样的理解?有一次,我儿子有几个字写错了,他的堂姐建议多多抄写,我反问我侄女,对于惩罚抄写是否有效,他的回答是无效的,我很奇怪明知无效的方法却仍然选择,其实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因为她以前也是被老师和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不能用惯用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最近还有一个问题使我很纠结,儿子期末考试考得不是很好,孩子爸爸觉得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他要求孩子在这个暑期把学习过的课文都默写,对于这件事情,我开始不是很同意,当然我开始是心疼孩子,也有一些觉得不妥的地方,只是似乎说不出来,通过看了《学校在窗外》,我似乎有点明白,背多少书,写多少遍也只是让孩子在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样的默写意义在哪?孩子通过默写只是会多写几个字,多背诵几篇文章,那么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是被我们一点点破坏掉呢?
这些问题我还需要慢慢的去思考学习,或许在《学校在窗外》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找到答案,我要继续细细读下去。
最近,拜读了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书中,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等一连串涉及教育的根本问题,探寻和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当下教改的真面目,从而引发我们进行深入思考,重新去认识学校教育,认识社会……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人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学生应能通过学校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复制成为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那么,我们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学校教什么?孩子如何学?现今的教法与目标是否正真适合孩子内在的发展呢?我们的教学宗旨,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事实上,教学时,大体都是将“套装知识”和简单技能进行传授,给予学生简单的知识骨架的建构,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为了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出路而服务的,是一种追求短期和直接目标的实用主义的行为。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失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自我经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就会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在学校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们考完试会把书本扔掉、撕掉,呐喊道我们自由了、我们解放了。相对封闭的学校就像象牙塔,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到社会上很难适应这个大环境。他会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跟这个社会没有太大的`关联,甚至会自暴自弃。当孩子视学校为樊笼,书本为锁链,那么这种学校的存在和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不符合和不能适应孩子的内在成长。
实际上,人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想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再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作为一名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并通过各种方式拓展知识的视野,把知识真正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的学问,而在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读完此书,我深深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去进行一些改变,做真正适合孩子内心成长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早晨起来,推开窗子。一袭带有桂花香的清风拂面而来,吹散了醒后的慵懒与迷糊。
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桂花树。清晨的阳光明媚地映着窗柩,清风送来花朵儿淡淡香味,令人闻之心旷神怡。被风拂过的树儿,纷纷摇摆了一下自己的身子,随之,小小的桂花也飘落了下来,形成了一场“桂花雨”。树叶的飒飒声,河水的潺潺声,都是那么动听,喝水的清澈,真是应了“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再往后看去,便是那藏在晨雾之中的山了。从窗前看去,藏绿色的山上有着无数颗高大的树。在晨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娇羞的把自己藏了起来。
从窗外望向田野,置身于大自然中,我深深地陶醉了:闭上眼,让早晨的气息沁入我。自己仿佛完全融入了自然,已不复存在。睁开眼,只见,蓝的是天,碧的是水已经金黄的农田。天空呈现出清纯的蔚蓝。蓝的透明;天边白云的笑脸,千变万化,太阳放出金色的光芒,麦田仿佛霎那间就换上了金纱。再抬头望去,湛蓝的天空透着宁静,好似看一眼就能安抚人们暴躁的脾气,天空上镶嵌着一丝丝淡淡的云,像少女透明的纱裙。太阳照射的光芒,躲在了稀稀疏疏又带着黄叶子?树枝后面,温暖的光束照射过来,温柔的抚摸着大自然。偶尔还有几只鸟儿在树枝后面的光束下飞过,飞上枝头,优雅地唱起歌来。下面,俨然是一面还未枯尽的草地,偶尔还传来几声欢声笑语与打闹声。孩子们一个个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而被孩子们压着的草地也无丝毫的“怨言”。任由孩子们在这广阔的草地上自由的嬉戏与打闹。他们的欢笑声,又给这沉默的清晨添加了几分灵动之感,仿佛一切都生机了起来。
我怔怔望向窗外许久,窗外的美景在打开窗之后一览无余,吹散了我的烦恼。
1、创造原来是人的天性,人在创作活动中固然会有挫折,会有困顿,但终究会因此感到充实,感到愉快。正是创造工作的挫折与困顿,才使人真切体会到生命沉甸甸的价值。把创造活动交给别人代工,是违反人的天性的,也会扭曲人的价值判断。创作的***被压抑,时间一久,人自然会惶恐、焦虑、怀疑。
2、维生、互动与创造,三者是人存在的三个支架,也似乎是人类天生所共有的原始旨趣。”《学校在窗外》由此而论,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每日在于孩子的互动中共同创造,并借此维生,我们的生活该是何等的幸福啊!因为此人生之三味,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便已同时占有。我们真该为自己的职业而自豪啊!
3、成千上万的知识精英,被训练成看守事物规律的守卫,却忘却了问题的来源。这些知识的守卫,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并非为了解决或思考某些重要的'根本问题,才去汲取前人已经建立的知识以寻求答案,或重构前人所创作的知识,加以修正或另辟蹊径,以创作新的知识,解决原来的根本问题。相反的,他们只学习知识,把知识当作事物的规律去学习,学习这些事物的规律,不为了解决或思考问题,而是为了要维生,借看守这些事物的规律,谋求好的职业。
4、作为教师我们引导或支持儿童的学习,并非是让他们掌握进而守卫那些知识。我们要支持的是儿童对于于个人有真实意义的问题的探求和解答。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创造***的满足,是与世界联结的原初动力。我们培养孩子的理性,是为了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普遍性,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中位置。
5、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用虚构去呈现真实的人性,而这里所谓“虚构”,便是用这种抽象的手法去探讨人性中的普遍品质,再将这普遍品质还原于有血有肉的故事里。文学的意义便在于人浸淫于文学作品,把自己的特殊经验融入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借之印证人性中的普遍品质,在印证中批评整合重构价值。
6、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的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去复制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因此,中国教育只弊病,不在教学方法的强制灌输上,而在于政治化阶级化奴化的核心价值观,假如不能让教育独立于意识形态,则无法形成人的教育。
7、我们期待学校教育能“把知识当作不同世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积累的经验,并随时与人的生活经验、思维经验不断验证、不断修正;帮助人发展抽象能力,帮助人意识到抽象是为了从特殊经验撷取普遍经验,再放回特殊现象,那么学校便完成了它的功业”于是学校只要“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即可。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