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间旧屋,一盏小油灯,几缕轻烟,一个微曲的背影。
屋里不时会发出一点动静,那是飞虫撞击窗户玻璃的声音。有时还有飞蛾扑向油灯惨烈身亡的声响。但更多的仍是安静。屋子里的人在写东西,他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或许是他已经快完稿了吧。不经意,声响惊动到了他。他轻轻放下手中的笔,对着青油灯,习惯性地点燃了一支烟,看着眼前这悲壮的一幕,陷入了深思。许久,皱一皱眉头,轻轻叹口气,缓缓的吐出烟雾。而后望了望窗外黑而高的夜空,看发白的月亮,听夜游恶鸟的声音。
这就是我眼中所敬仰的鲁迅先生。
读鲁迅的书,必须也是在深夜,最好也抽烟。鲁迅先生抽烟是为了提神,是为了保持大脑兴奋以更好的思考与写作。这样的例子中外并非少见,典型的还有美国的海明威。他为了写作是每天都要喝许多咖啡的。据说晚年多病,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咖啡慢性中毒。我说抽烟其实是为了说明读文章时必须百分百的的投入到文章里面,必须身临其境,和文字里的灵魂和为一体,才能感受文章的妙处。
读鲁迅的《野草》就像是在品尝一种不知名的果子。入口有点涩,有点苦。单凭这味道就觉得这果子着实结得不易。好似经历了许多年许多载的风霜雪剑严寒酷暑,才得以艰辛的修成正果。可是这种苦涩味道并非让你尝不下去,反倒是吸引着你一口咬万还想再咬一口慢慢品尝。尝着尝着,你会发觉这非同一般的苦涩滋味似曾相识,但你又记不清是在哪里尝过。这里面的妙处只有用心品尝的人才能体会得出的。其实更难得是在这淡淡的苦涩味道里还渗透着一种醇厚的甘甘的滋味。这个滋味比橄榄的甘味儿还要再妙一些。我想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应该有许多这样子的。平易朴实的文字里娓娓地道出鲁迅先生心里的话。而话里又包含着先生深刻的思想。所以吃了这个果子后,你会惊觉你的身心会舒适许多。这就好比一人在历经千辛万苦跑完马拉松后的那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有人说《野草》这本小本子是鲁迅先生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最高峰。本子里篇篇都是精华之作。我这般含英咀华,确实品了些好滋味出来,看来果然名不虚传。
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成长故事,我也不例外。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我第一次独自睡觉,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记得我上小学那年的一天,老师说我们长大了要独自一个人睡觉。于是爸爸妈妈把小房间整理出来,让我一个人睡觉。有一天晚上,爸爸妈妈有事出门了,硬把我一个人留在了小房间里。
晚上,家里空荡荡的,一片寂静。我吃完饭、洗漱完毕,爬上床,关好灯就睡觉了。也不知为什么,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于是,我睁开眼睛环顾四周,屋子里黑洞洞的,静得连自己的心跳声都能听见。我真有点害怕,平时在电视里看到的可怕的情景在脑海里一一闪过,令我毛骨悚然。就在这时,窗外忽然刮起一阵风,吹得空衣架直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而挂在外面的衣服则随风摆动,影影绰绰,看上去像有人在外面,吓得我魂不守舍,一头躲进被子里。虽然我在被子里热得大汗淋漓,但还是不敢出来。过了一会儿,我受不了了,便想出来凉快凉快,喘口气,可又不敢。突然,我的脑海里出现一个声音:“你可千万别出去,要是出去了,会被外面的坏人发现的。”“不会的,”另一个声音说道:“那根本就不是坏人,是衣服,只管出去好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大伙儿可都这么说,千万不能出去。”“这事不是明摆着嘛?那都是风的恶作剧,是衣服又不是坏人。更何况,只要自己不做亏心事,半夜就不怕鬼敲门。”……这两个声音在我脑海里争论不休,令我难以决策。最终,我还是从被子里钻了出来,但不管怎么说,的确有点害怕,忐忑不安地度过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第二天,父母都夸我,说:“宝贝,你长大了,变得勇敢了。”我听后,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从那以后,我就拥有了自己的小房间,独自睡觉了,真可谓“万事开头难”啊。
听妈妈说,我很小就和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我还在襁褓的时候,妈妈偶尔发现,当我哭闹时,抱着我去看字画或者递给我一本色彩斑斓的小人书,我就会立马停止哭闹,咧着嘴巴笑。
当我开始呀呀学语时,妈妈就开始给我读书听。每天晚上,妈妈都会让我坐在她的腿上,一边用手指着书上的字,一边给我讲故事。妈妈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津津有味。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最喜欢听的一个故事。它讲得是一个小男孩找橡皮泥的经过。那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缠着妈妈讲这个故事,而且一讲就好几遍,我不仅百听不厌,而且每一次听完都会乐得前仰后合,还不住地嚷着让妈妈再讲一遍。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我明白了好多道理,知道了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那时,我感觉和妈妈一起读书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我一岁多时,外婆给我买了一本诗词启蒙的小册子,也不知是上面的画吸引了我,还是诗词吸引了我,我爱不释手,经常坐在床上翻看。外婆和妈妈一有时间也会给我读上面的诗词。渐渐地,我不仅会背还会活学活用了。我会指着地上的草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会指着小康河畔的柳树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会指着商店里“大白鹅”的摆件说:“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我的生活因为诗词变得生动起来。那时,我感觉和诗词为伴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我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妈妈开始引导我独立阅读。当发现我对某个方面感兴趣时,她会主动地给我买有关这方面的书让我看,或者陪着我一起读。于是,我读书的兴趣一直有增无减。特别是睡前和妈妈一起坐在床上,各自读着自己感兴趣的书,那真是一种享受。随着我从书本上汲取的营养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我愈加意识到读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在妈妈的引导下,我与书为伴,与书为友,这是我的幸事,也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题记
潮起的期待
依然记得这样一张照片:小小的我交握双手,两眼微闭,表情很虔诚,也很坚定。照片的背面用很稚嫩的字歪歪曲曲地写着:我多么希望,闭上眼睛,下一秒就已经长大!那个时候,总以为长大就可以很自由,可以去干自己想***事,或者可以赚很多很多钱,然后和父母一起周游世界……我期待成长,长大意味着一切!
潮落的无奈
日子在不断的期待中悄然飞逝,渐渐地,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回首一路磕磕碰碰的脚步,我终于读懂了长大的艰辛。面对书桌上不断增高的“书山”,背着越来越重的`书包,看着漫天飞舞的试卷……我迷茫了。难道这就是成长?我已经忘了有多久没听音乐,有多时间没去照料阳台上的花草,又有多长时间没去海边吹海风,听涛声了……看着阳台上奄奄一息的花草,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一条缺氧的鱼,在这个充满了课本的城市里,忘了该怎样去呼吸,去生活,去面对成功时的欣喜和失落时的眼泪,去面对那一双双关爱的眼睛。如果长大了就是这样压抑,那为何还要长大?
深呼吸
终于,我又来到了久违的海边,尽情享受着这蓝蓝的天,蓝蓝的海,蓝蓝的世界。深呼吸,看着海浪一次又一次坚持不懈地拍打着海边的礁石。深呼吸,看海鸥迎着大风大浪尽情地飞翔。深呼吸,看着轮船不停地向前开进,消失在白茫茫的海平线上。深呼吸,我终于明白了,这个城市并没缺氧,只是我没有好好地去呼吸!
宁静的深海
我继续成长,笑着看书桌上的“珠穆朗玛峰”,伴着轻松舒缓的音乐,努力地“移山”。累了便修剪花草,放假了,便帮忙做家务,或者一家人一起去游山玩水。我不再逃避困难,而是学着去面对成长的每一次考验。终于,我不再像以前一样轻率软弱,而变得沉稳坚强。我开始学着去爱这个城市,去爱那些关爱我的人:学着去宽容,去理解,去拼搏,去奋斗;学着微笑,也给别人带来笑脸……
感悟成长,面对成长,不断成长。在潮起潮落中谱写人生华丽的乐章,让成长之路变得充实。
感悟成长,学会成长!
野草,在我们周围处处可见。但是毫不起眼的它,却拥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鲁迅先生笔下的《野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本书收集了鲁迅先生所写的二十三篇散文诗,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别》等。文章的主题都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勇于战斗的精神。
这本书的题辞中,作者写道:“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朽腐。”这句话说得非常深刻,野草既没有花儿的芬芳,也没有乔木的高大。而一旦有明火,野草就会被迅速点燃而烧尽。但是,古人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的生命力永远是顽强的,它们从来不向危险低头。
作者还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是我憎恶这以做装饰的地面。”这句话是有隐含的意思的。野草比喻无辜的中国平民,而这以野草做装饰的地面则比喻当时黑暗的旧社会。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黑暗势力的憎恶。
如今,中国人民受欺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我们要永远记住历史,记住野草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我读几遍了,头脑仍然一片空白。要是说非得找几个词来概括它给我的印象的话,那就是:旷野,荒原,燃烧。我甚至已经记不清楚《野草》里是否有这几个词,也不想翻书去求证。我想有时候读书不求甚解也好,起码留给自己一个想象的空间。所以我想极力避开人们对《野草》的解读,虽然那会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并且会让我了解到诸多关于革命、荒诞、存在、本体等等之类的伟大意义。我并非不承认或者不赞同人们的看法,只是这些东西看多了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产生深恶痛绝之感。因为是读后感,因此就减去了学术上的种种规范,说话可以相对放肆坦诚,所以下面我将张口胡言乱语了,请诸君做好心理准备。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总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从而做出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来,这样事情就变得有趣了。我很喜欢《野草》,也很尊敬鲁迅先生,他文中所显示出来的荒原意识让我的神经异常活跃和兴奋,以至于在阅读时我完全沉浸在里面的场景里了。不过这个场景仅仅是我自己想象的而已,并非是鲁迅先生在写作时头脑所浮现的场景。但我觉得这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理解,我总是相信有那么一个世界我们从未抵达。这个世界它不应该属于任何一个时代,或者局限在任何一个意义,它因为具有无限的扩张力而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感受。我也相信《野草》除了具有它所该具有的时代和现实意义外,还有一个世界它从未展示,那就是荒原。
虽然我们可以根据鲁迅先生的文字进行荒原的场景想象,然而真正的荒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我们所看到的荒原只是被鲁迅先生物象化的.荒原,每个人心中的荒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没必要极力去挖掘或者吹捧别人心中的荒原世界,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认识自己心中的荒原。在这里我并不是说人们对鲁迅先生《野草》的挖掘是一种吹捧,我也相信人们对它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与先生所想的是相符的。我只是想告诉自己,人们对《野草》的无限度挖掘只是《野草》荒原世界中一个小小的角落。问题在于,人们都想极力让别人去认同自己所看到的角落。这种想法将归结于严密逻辑的胜利呢,还是思维空间过于狭小的悲哀?也许根本就无法回答。
上面的说法或许过于武断。人们会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荒原?什么是旷野?这些词从哪儿来?具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不得而知。太过于抽象了,我们压根无法触摸,又何来的理解?不具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我们把它摆在那又有何用?如果大家非得这样刨根问底,我就只好沉默了。不过我仍然在想,“燃烧的荒原”是否更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且不管别人如何想,我先第一个赞同。确切来说这是一种梦境,或者说这种梦境与我心灵深处的梦境是相通的,所以我特别有感觉。觉得特别的兴奋和有意义。说到这里连意义也是抽象的了。我无法解释这种奇怪的念头。这也许就是《野草》在我这里所产生价值,一个抽象的价值,一个抛开了时代和现实意义的价值。我相信这个世界允许这种价值的存在。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要么目瞪口呆,要么厌烦透顶了,但我还是要把话说完。《野草》留给我的印象只有三个词:旷野,荒原,燃烧。这个印象不仅仅属于我,它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它让我相信——有一个世界我们从未抵达。
老师说:“《大学》是我国的“四书”之一,它积淀华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学生必读的经典之一。”我急忙周六就去图书馆借来看。之后,我去网上搜查资料,原来《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他歪门邪道。明明德、亲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都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辉伟大的人格,他们修己安人,历练内圣外王之道,终成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两种含义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时刻记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实现理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