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撇一捺。简简单单的两笔,却是很多人穷尽一生都难以做到真正的人。
真正意义上的人是怎样的人,我们又该如何去做,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不同的回答。但在每一个回答的背后都有一个无法掩藏的基点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做一个文明的人,就简单的方面而言就是要做一个讲礼貌、明事理的人。中国自古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古人有云:“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我华夏文明,自二河孕育而生以来,就十分注重礼,如“国家君臣之礼、家庭长辈之礼、朋友交往之礼”。日常往来,一言一行,无不是礼的外现。崇尚礼仪之风更是从未断绝,延至今日。礼貌待人是我华夏的传统美德,如今,我们不止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还更应该努力的使它成为自己个人内涵的一部分,以此作为人生的基点,提升个人内涵,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
礼仪是一个人内涵的外在表现,从个人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出你的本质。文明懂礼或许不会给你带来你期待的事物,但你成功的因素里文明肯定是至关重要的一笔。
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官员,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却不以为傲,为人更是恭谨亲切。无论拜访他的人是官员、富豪、亦或是贫民,每次客人离开他都起身目送。他一生都将礼的作为为人准则,因此得到很多人的扶持与尊重,一身政绩也是远超他人。
礼,看似繁杂毫无必要,但没有礼却是一个人的灵魂上的缺陷。
中国某医疗机械的范厂长,他对即将引进的“大输液管”生产线行情非常熟悉。不仅设备的技术指数高,而且价格低,美国的约瑟先生打算与他们合作。在正式签定合同的前一天,他们一起到车间观看车间的井然有序让约瑟感到满意,但范厂长的一个细微举措在墙角吐了一口痰。使得约瑟眉头一皱,第二天便写信委婉的拒绝了这次合作。
礼寓于言行之间,机遇只会碰巧的落在有礼的人身上,绝不会与无礼的人偶遇。礼仪,对我们做人、处事都起着看不见的作用。礼是一股汩汩清流,缓缓的流过我们的四肢百骸。礼是一缕柔柔的风,轻轻的拂去我们身上的污垢。礼是一场牛毛细雨,悄无声息的滋养着我们。礼的氛围影响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
校园,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庭,这里聚集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就这样混杂在一起,各自排斥着又相互倾吐心声。或许,你还不知为何就忽然离开了原有的温暖的家,内心迷惘又惶恐。湖边的微风会轻轻对你说:“亲爱的孩子,请别惶恐,这儿有你未来的明灯。”或许,初来乍到的我们会感到慌张,会用粗言暴行来掩饰内心的懦弱不安,不经意间使得校园变得“沸腾”。但校园里的一切都会安抚我们燥乱的心微风轻拂的枝柳、开嗓高歌的鸦雀、层层叠染的枫树……
校园,是我们组成的一个小的社会。我们身为这个“社会”的一员,有义务使得这个“社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一个“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和谐,而和谐的基石是礼。礼,使得校园井然有序如社会,使得校园温暖如家。学礼、守礼、行礼,是我们共同的义务,努力把校园打造成一个文明、和谐、温暖的校园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践行礼的在这个小社会中的目标。
建设文明的校园,形成文明的风尚,关乎我们个人及这个“家庭”的成长。文明校园非一朝一夕可以成,让我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奉献自己的力量,将文明践行到底,为文明校园的建成,无悔的踏上这场文明的长征。
郑天庸第一个要曝光的大导演,选择的是知名度最高的张艺谋。
“摄像出身的张艺谋,对整部影片保持着非常完整、清晰的构思。作为导演,他只用他自己的眼光来完成导演最重要的第一步——善于发现演员,很有眼力,他深知美国成功导演的经验——演员选对了,影片也就成功了60%。”这是老人的第一定义。
从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到今年被炒得火热的《十面埋伏》,他的影片都以缺乏故事性遭到一片嘲笑。郑天庸这样认为:“之所以张艺谋导演故事讲得不好,是因为他自身表现***要超过演员的发挥。演员在张艺谋的手中就是一个工具和一个音符,演员所有的表现,早已刻画在导演的头脑中”。郑天庸认为张艺谋导演的分镜头连环画式的剧本,是其导戏的最大特点。“里面演员要对应的角色所表现的眼神、动作、造型甚至拍摄的角度,都已经明白地表现在分镜头剧本中。”但分镜头剧本并不是张艺谋的首创,据郑天庸回忆,早期《神鞭》《宰相刘罗锅》的导演张子恩也使用分镜头剧本。
大家都知道,张艺谋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导演,由于他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所以并不善于启发演员,郑天庸说:“这是导演在选完演员后的第二步工作。拍《英雄》时他不指导演员,习惯他拍戏手法的章子怡,也并不是表现得十分刻苦,只是按照规定完成导演要求的动作、姿势和表情。”说到张艺谋导演的成功,单从拍摄中总结,郑天庸概括为六个字――“精力超级旺盛”。
“我在剧组中有意在找,他是怎么成功的?我没有找到他有什么特殊的金刚钻,只发现了一个朴素的秘诀,那就是敬业。一个导演,上上下下要协调整个拍摄队伍的所有工作,在敦煌的时候,拍戏结束了,别人都在休息,我就看到他爬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选外景,他先看好了,然后再叫摄像。我就不明白,这个导演精力为什么如此旺盛?他晚上还有更多具体而琐碎的工作呀!”郑天庸还向记者透露,虽然张艺谋对记者很低调,而且不太愿意接受采访,但他在组里却告诉每一名演员,“大家可以告诉记者,现在不方便接受采访,但绝对不能向娱乐记者耍大牌,这么多行业领域的记者,惟独娱乐记者是碰钉子最多、最有争议的群体,我们应该理解和体谅他们。”
读完《三国演义》,最大的感触就是诸葛亮很聪明,就像鲁迅先生所描述的,诸葛亮“多智近妖”。正是他的计谋深远才使得蜀国三分天下。他一生用计无数,特别是其中的几个惊险的计谋更是让我佩服,那就让我来阐述一下我的鄙见吧。
“三顾茅庐”是他踏上仕途的第一计。他深居陇中,“卧龙”的名声却传得很远。为的就是引起贤主的注意。当刘备慕名前来时却吃了他的闭门羹,但他知道刘备思贤若渴,必定还会来,再加上诸葛亮的几个好友在沿途的谈论,更让刘备觉得诸葛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有了“凡三往,乃见。”但他这个计很险,如果贤主不是刘备,或刘备不是求贤若渴,那会怎样呢?虽然他自比管仲,乐毅,说不定碌碌一生,虽是“卧龙”却没有游弋的江河。当然他那“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军事才能无法展现,也不会有“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更不会使“诸葛大名垂宇宙”了。
“草船借箭”是他寄人篱下时的险计。为了联合东吴抗曹,他不得不接受周瑜的命令,并且还立下了军令状:如果十日造不成十万只箭甘受惩罚。这样正中周瑜下怀,周瑜早就想借机除掉他了。但诸葛亮早就算好了时日,准备去曹营借箭,最后轻松地完成了使命。如果那天不是大雾,如果曹操不疑心,他的十万只箭从何而来?他只好回去受罚。
“空城计”恐怕要算诸葛亮一生最险的计了。用空城计也实属无奈。当时大军压境,自己又没有可支配的军队。只好冒死一试。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冒险的。司马懿深知这一点,于是在大军临城时也不敢贸然进攻,他相信里面有埋伏,不然诸葛亮怎么会泰然自若地弹琴呢?最终决定后军做前军撤退,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如果带军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一介莽夫,管他什么诸葛亮,什么计谋,只是率军直前,说不定诸葛亮已成阶下之囚了。
但那些都是“如果”,诸葛亮的计已成功,如果那些“如果”是真的,我相信凭诸葛亮的智慧也有解决的方法。他的计看似惊险,取胜却又在情理之中。
这就是我读完“三国演义”后对诸葛亮的计的鄙陋之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