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
“轰!”“啊!!!”“哇呀!!”张老师的.声音被这些以感叹号结尾的声音淹没了。都是着雷声惹得祸。我边想边望着窗外那最反常的天气——晴天霹雳。不单这样,还“东边日出西边‘阴’”呢!“哗哗哗”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叫声给冲走了,大家不受控制的跑了出去。
张老师见状,先是又急又气,后来心生一条妙计,对大家说:“大家出去看看雨有多大,听听雨有多响吧!等一下回教室!”“哦!”大家都冲了出去,教室里只剩下我.龙楠.萧隽.龙浩云和一些文静的女生。
我停下手中的笔,闭上眼睛,仔细聆听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哦,我的天啊!我看到了什么?雨声被我想象成一个粉刷匠刷墙的声音了。天才啊!我摇摇头,睁开了眼睛,往窗外望去。
那些树上的叶子不管深绿的好,浅绿的也好,都随着大风左右摇摆。再看看池塘;呵,咋变水中花园了?那么多小白花,时而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在又来游去。是鱼吧!它们不怕冷吗?
正想着,我们班的同学从外面回了。天啊,这是人吗?明明是一只只“落汤鸡”嘛,的还在头上“抹”起了一团“奶油”呢!这时,张老师说话了:“你们想看雨的看了,想听雨的听了,想淋雨的也淋够了,回家后就写一篇名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的文章吧!”
这篇文章就是这样诞生的。
科学课上有众多的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这些活动的安排教材编排者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他们有能力完成。但有些活动过程周期较长,要在课堂上立刻看到结果是不可能的。采取计算机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又能不受学生调查时间的制约,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科学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实验要学生来完成,这些实验的操作过程因为学生的差异会造成实验的进程和效果各不相同。教师的演示只能针对大多数,不可能反复地进行。有一些实验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解剖植物的种子,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教师演示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制作或实验演示分成几部分放在自制的网页里供学生随时调用,让人机进行对话,教师腾出时间进行实验结论的指导。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在讲授具体作家时,对其生平事迹往往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串讲,何年中举、何年入仕、何年升降,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与诗文创作等,这种平直的简介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关于作品的讲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对作品做详细的解读,只能走马观花粗略鉴赏;学生大体疏通文意,虽了诗文字面的含义,但常常是不求甚解,至于诗境、文心,因为缺乏对诗文创作背景、时代环境等的了解,难以有情感的体验,没有情感的浸润,也就难以有审美的体验。王兆鹏教授《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古代文学教学中有关作家作品的讲解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王兆鹏教授与搜韵诗词共同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通过将现有的唐宋作家作品编年信息录入数据库进行数字化处理后,与当代、历史地图进行整合,利用GIS技术开发了以地图为平台的信息系统。进入平台后,随意点击地图中的某一地名,就可以看到唐宋哪些文人曾在此停留并留下了哪些篇章;从平台的诗人列表中点击某一诗人的名字,其一生行迹路线图清晰可见。路线图和文字说明相结合,更便于人们直观地了解一个文人的生平轨迹和具体创作。这一信息平台很好地实现了时空维度的交融,而这正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忽视的问题。
以苏轼为例,按照现有古代文学史的教材来讲解,大多是先讲苏轼的生平、人生观、创作道路、创作思想,然后以分体的形式讲解其文、诗、词创作等。这样就把作家、作品一分为二地进行讲解,学生所接收的信息是颇为概念化的。由于模糊了时空的问题,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苏轼其人很旷达、苏轼诗文风格豪迈,而忽视了苏轼文学创作中兼收并蓄的特点。鉴于大数据的丰富资料,在讲解苏轼时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将其人生轨迹与文学创作历程同时进行考察。首先,借助于北宋行政区划图大致拟定其人生轨迹,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苏轼兄弟随父亲离家赶赴汴京参加进士考试,及第同年即丁忧家居。到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父子三人再度赴京,三人一路唱和编成《南行集》,这是现存苏轼中最早的一批作品,可以看作是他诗歌创作的起点。其次,从嘉祐六年(1061年至嘉祐八年(1063年,以组诗《凤翔八观》为代表的古体诗,关心国事、反映民生疾苦,艺术上也渐趋成熟。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到达杭州,任通判(知州的助理官,杭州的秀丽山水给诗人带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苏轼描写西湖的诗作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从苏轼词集来看,他也是从这一时期才开始填词的。再次,熙宁七年(1074年至熙宁九年(1076年,任密州知州,这一时期词的创作有重大发展,初步形成了豪放词风,代表作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时空的交汇中梳理苏轼的文学创作,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创作高峰,在京为官时的创作低潮,都清晰地展现了其诗文创作的动态变化。而通过这一变化,更利于学生深入认识、体会苏轼文学风格的特点及形成过程,这较之单纯地讲解、总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肯定会有所提升。在大数据背景下,借助众多数据和新媒体,这一教学方式得以轻松实现。
由近些年来,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常用的古诗词数据库,如由北京大学数据分析研究中心和北京欣诺格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全唐诗分析系统》与《全宋诗分析系统》、郑州大学《全唐诗库》、稻香居“全唐诗宋全词在线检索”等,这些数据库不仅仅提供检索功能,更重视数据的分析。如《全唐诗分析系统》与《全宋诗分析系统》在重出诗提取、格律诗标注、字及字组的频率分布统计等都带有智能化的特点,其多维的检索分析方式有利于可靠的数据发掘。王兆鹏教授与搜韵诗词共同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在这方面更是有了进一步发展。
显然,在大数据环境下资料的获得相对来说容易了很多,在具体的教学中,无论是作家作品的讲解、文学发展的梳理还是课程作业的设计,都可借助于巨量资料、数据分析的便利,真正实现以文学作品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仍以苏轼为例,通过众多的古诗词数据库,将其人生行迹与文学创作历程相联系,学生可以对其文学创作的动态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苏轼文学风格的形成、文学成就的获得也就自然明了了。同样,借助于古诗词数据库,围绕苏轼对其同时代文人的创作进行梳理,那么,关于词中“以诗为词”“婉约派”“豪放派”等相关问题的探讨也就迎刃而解了。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程作业的设计,大数据环境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有了切实可行的路径。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真正地调动起来。无论是带着问题对作品进行分析,还是在对作品的分析中发现问题,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因为对作品了解的深入,也就不难获得情感的体验及审美的感受,这对提高其鉴赏能力和专业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古籍数字化、古诗词数据库的研发不仅为学者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多的生机。首先,多种形式的古籍数据库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其次,众多的古诗词数据库为学生爬梳材料、探究问题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研能力。再次,大多数据库虽重数据分析,但对于古诗词数据库而言,分析结论的获得是建立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这又有利于让古代文学的教学重回文学本位,以文学作品为本。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6]的观念自明代就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从文体的演变来看文学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楚***、汉赋、唐诗、宋诗,通过对文体序列的排位来总结文学发展概况,这就容易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引导,提及汉代,只重视赋;论及唐代,只谈诗歌。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其实不利于他们对文学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反而容易进入一个狭隘的学习视野。文学的发展有时间的跨度,文体的完备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今天我们回顾古代文学的发展,虽然具备了对文学体裁进行总结的条件,然而在教学中一味强调“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并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前人“只重视唐诗、宋词、元曲讲解”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真正全面认识文学的发展。以宋代文学为例,一直以来宋词作为宋代的代表性文体得到了学界的广泛重视,在教学中也一直是教学的重点,长期以来这似乎已经是一种共识。然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古代文学作品数据库的建立,对宋代文学的发展似乎也应有一个新的判断。“古今文章,至我宋集大成矣。”[7]“宋之文超汉轶唐,粹然为一王法。”[8]宋人对宋文的发展不仅有着较为自觉的理论认识,而且是颇为骄傲与自豪的。客观讲,宋文所取得的成就并不逊于宋词,但长期以来,在宋代文学的教学中,宋文往往是在古文运动中简单讲述,学生也很难对此有深入的认识。就当下对宋文的整理来看,已经出版的《全宋文》计360册,收录近万人的17万余篇作品。虽不能以量的多少来讨论文学成就的高下,但如此丰富的文学遗产显然是今人所不能忽视的。而且随着全宋文数据库的编制,为我们全面认识宋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借助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展示宋文的发展及其所形成的文学特色、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如此一来,就不至于给学生留下宋代文学仅仅是宋词成就斐然的刻板印象了。明清文学更是如此,长期以来在教学中重小说轻诗文的现象非常严重;随着古籍的整理以及当下众多古诗词数据库的研发,明清诗文也逐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在本科教学中也应有所体现。
众多的古诗词数据库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经典古诗词和古诗文,并且这些数据库大多提供检索分析,具有一定的智能化特点。文学内容的演变是文学发展的具体表现,文学作品也是文人对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同一题材在不同时期所反映的不同主题就很好地呈现了文学的发展。借助于众多古典文学数据库,对不同时代同类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得以轻松实现。文学发展中文学形式的演进、继承与革新等相关话题借助于当下的古籍数据库都有了新的教学思路,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今天是九月十四日,农历八月十五,、传统的中秋佳节。
中秋,原来应是月亮最圆、最大、最亮的一天,秋高气爽,我们坐在室外,看着天空圆圆的大盆似的月亮洒下一片银光,吃着中秋的月饼,那是多么美的事啊!
但是今年中秋,因为可恶的台风“森拉克”的影响,天下起了大雨,月亮再也不出来与我们见面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来说说月亮的知识或故事吧!”
我抢先说:“月亮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去的!”
妈妈说:“月亮是我们居住的地球的一颗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离地球有三十八万多千米。”
我说:“每月的十五的月亮最大、最亮!”
妈妈说:“月亮不是恒星,它不能发光,但它能反射太阳的光,所以我们看到它是亮亮的。”
我说:“月亮有时圆圆的,有时弯弯的,有时还会不见踪影。”
妈妈说:“月亮表面上有上万个直径超过一千米的环形山,它们大部分有上亿年的历史,由于月亮上没有水、没有空气,它们大部分永久地保持原状。”
今年的中秋,我虽然没有看到圆圆的、大大的月亮,但是我过得很开心,因为我又增加了不少新知识!
今天早上,天有点阴,我妈妈给我穿了长袖,结果一滴雨都没下!中午我热得换穿了短袖和中裤。
第二节课时,外面晴空万里。瞧那些穿长袖的人,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我暗暗想:瞧我多英明啊!可是五六月的天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变得阴阴的,我没有心思听课,那老天的眼泪一时半会还下不来。刚刚明亮的教室暗了下来,只有把灯打开,这节课那样漫长,同学们的眼睛都不在老师身上,而是在窗外。
叮~~~~下课了,我们一涌而出,像上微机课抢位置那样。我和包国莉、季怡超也手拉手冲了出去。哄~~~~,打雷了!我很奇怪,基地可从来没有打过这样响的雷,有几个一年级的小女生吓得尖叫,往回跑,我们也跟着往前跑,其实我们不是被雷吓的,而是被女孩的尖叫吓的。我们一会又出来,雨下得更凶了,真是倾盆大雨。“哗哗”,像是从天上倒下来的水。我好久没看见下这么大的雨啦。我冲向雨中,一些雨落在了我的嘴角,我一舔,啊!雨是甜的的!我还没淋够,包国莉却叫我回去,并吓唬我说:“回去晚了老师要批评哟!”我一听,吓得往回跑。才坐到座位上一会儿,再往窗外一看,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云就像棉花一样悠来悠去。大大的太阳照着大地,反射出道道金光。
我打了一下自己,这是一场梦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