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惊喜的是,我们的教育行为和专家的理论是重合的,在实践中我遵循“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理念,注重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并尽可能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引领他们的活动。
但是,我们又是不足的:出现教育契机时,我们不能明确的把握终极的目标,无法把握最有效的介入机会,无法观察到每一个孩子的活动行为,不能以教育的眼光在第一时间发现和利用教育资源……,而且,我们开展的各项活动之间都是独立的,没有一个中心支撑点,而且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以老师的观点出发,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承受能力,没有进一步的深入思索:我们开展这项活动到底是不是孩子喜欢的?它能够给孩子带来些什么?所以看起来我们的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丰富多彩,但实际上心底还是虚的,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没有找到明确的前行方向一样,充满着犹豫和忐忑,这对孩子的发展和幼儿园的发展都是很大的障碍。
还有一种现象:我身边幼儿园特色是突出幼儿园教育成果的一个方面也是幼儿园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因此,大家挖空心思寻找和别人不一样的‘点’然后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特色活动,比如:跳绳、拍球、剪纸、美术等等,因为实施的计划和方案没有系统化,所以,出现的情况是有的训练出一个队专供“表演”、有的把一期的作品在摆台上摆一两年,看起来琳琅满目但这些活动对孩子来说是有意义的吗?他们的思维最终得到了那些发展呢?因此,今天虞永平教授的讲座就像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同时更增强了信心。
虞永平教授说:“幼儿不是随便做事,要让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反思,就是要让孩子去做有挑战的事、有意义的事、有思维参与的事,这才能够促进他发展”“凡耳所听,目所见,手所触,鼻所嗅的都是经验,幼儿的学习是行动性的,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不是简单的听和看”“幼儿园课程要满足幼儿的需要;要使幼儿所做的事能感动幼儿自己,让幼儿投入、专注、流连忘返”这些理论激活了我们的认知:
反思我们的活动:某天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毫无目的性的随意选择一个区,机械性地拿过材料重复着昨天的事情,有的`区看起来很静,没有交流也没有合作的欣喜,有的区看起来很热闹,那是因为出现了冲突,很多孩子在跟风喊,真正吸引孩子的活动在哪里呢?这样的区域意义是什么?对孩子来说有没有挑战呢?现在,我们能认识到,这样活动表面上注重了孩子的活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无效的课程,这样的活动中孩子没有好奇心,也不可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再如:在集体教育活动《好玩的汽车》中,老师准备了大量的实物以及精美的ppt,孩子们都睁大眼睛期待着自由摸一摸、玩一玩,果然,老师给了这个机会,但是孩子们发现所有玩的过程都是在老师规定之下:先拿哪辆车再拿哪辆车?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的要一起玩,不能跑远、不能跑出区域……渐渐地,有的孩子拿着车站着不动而等着老师的指令,有的孩子半逶在地上随意摆弄,这个活动看似符合了《指南》宗旨:让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获得经验,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结果不理想的活动过程,对孩子们来说意义不大。
反思我们的课程,回顾虞教授的讲座,我们有一个困惑问题:虞永平教授说:“规则改变活动也改变,没有规则就没有自由”但是也有专家说:“活动中不要给孩子设定规则”由此,我们想到的是: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怎样的规则才是适合孩子的规则?
虞永平教授的讲座强调课程的过程意识就是经验意识,他说幼儿园老师的备课不单单是备课(不像小学或是中学老师的备课一样,还要注重准备以及如何准备等等,这就是一个体现过程性的东西。而幼儿的学习就是通过操作、体验、表达、展开来获得经验的,也意味着幼儿通过探究、操作、体验、交往、表达去感受和表现外部世界及自己的内心。
过程意识的确立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就是为了有质量的教育,过程意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关。虞教授认为梳理科学的质量观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又一次洗礼了我的教学观念。他强调幼儿(尤其是低龄幼儿主要是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的,要尽可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与环境、同伴及教师开展多样化的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让我明白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尽量预想到孩子们的反应,在活动中要灵活机动,随时根据幼儿的表现作出变动,以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和需要,也能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
虞永平教授的报告,让在座的每一位教师都思考着,“过程”这两个字的深刻含义,让我们做好每一次“过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展的更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