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青年员工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人生价值观超前,接收外界信息快捷,思维和思想都较为活跃,如何丰富和满足青年员工的文化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青年员工喜欢热闹,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渴望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矿业分公司团委举办的'这次联欢活动,由于人数限制,一些没能参加演出的青年还闹起了情绪,甚至作出了“只要参加一个节目表演,啥条件都可以答应”的保证。不难看出,当下这些80后、90后的青年员工,除了在工作中有冲劲,更愿在大众面前展示自己,而这样的展示不仅仅局限于工作中。但事实上,在工作之余,能让这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展示自己的平台还很有限。
如今的青年员工,从学校到企业,业余生活经历了丰富到单一的变化,对于集体性活动有着很高的积极性。矿业分公司团委举办的这次联欢活动,从筹备策划到正式演出,在短短十天的时间里,共排练了歌曲、舞蹈、小品、合唱、时装秀等14个节目,让人没想到的是,参与演出的团员青年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全部是利用自己的工余时间进行排练,就连演出服装也是自掏腰包。这些团员青年都表示,只要能参加活动,大家能在一起交流交流,就根本不计较有没有报酬,总比下了班不是打牌就是喝酒好!一位青年员工曾这样说道:我们离家远,下班后,我们不是喝酒就是打牌,不是睡觉就是上网打发时间,除此之外,还能干啥呢?象这样的现象还很普遍!这足以表明,随着企业的发展,青年员工对物资方面有着很高的期望值,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和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我们在抓“两个”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多为青年员工多创造一些释放青春活力的机会呢?
青年员工是企业的希望,员工队伍稳定是企业发展之根本。在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同时,我们应通过多种渠道来丰富青年员工的文化生活和满足青年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学习交流活动,努力为青年员工发挥所学专业以外的特长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使这些思想活跃的青年员工立足岗位,立志在扎根企业,安心于本职工作,为公司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核心期刊研究工作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时至目前,已有七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从统计意义上讲,无论是哪一种核心期刊,无疑都是相应的机构根据多项评价期刊的指标(总被引频次、他引率、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综合评价总分等)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至少是时下认为最合理的筛选办 法评定出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高水准的刊物。这种评价结果,不仅仅是为图书情报部门精选订购期刊、为学者导读提供有效的文献检索工具,而且还为评价期刊甚至 该期刊中的论文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近些年来,在学术界,核心期刊已被“神话”,职称评定、基金项目的申报与完成、津贴分配、科技人员年度考核、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点申报等, 都离不开核心期刊的参与,都以在科技期刊中特别是在核心期刊中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考核评定的重要依据,而考核评定自然关系着广大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因 此,正确认识核心期刊,合理利用核心期刊,有效遏制核心期刊功能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可以避免产生矛盾和后患,提高社会和谐指数。
“核心期刊”的起源与概念
1、起源
“核心期刊”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20世纪30年代,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 (Samuel·Clement·Bradford,1878—1948年)发现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专业论文刊登在3、2﹪的 专业期刊上,他指出:“对于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登载相关论文数量减少的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分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含有论文数量与之相 等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域和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呈1:a:a2……(质优反平方律)的关系”,便提出了核心区期刊的概念,并以“润滑”为主体,提出了计算 核心区和其他区域的方法。在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中;在70年 代,SCI的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通过作者的'引用行为发现,期刊的分布也有一个比较集中的核心区域,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文献出现在1、5﹪ 的期刊中,证明了文献集中的规律等,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后来,人们将核心区期刊称之为核心期刊。
2、概念
核心期刊的定义: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影响因子、他引量等相对较高,水平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能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能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最富有价值的那些期刊。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好的、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虽然核心期刊起源于文献集中规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心期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学术质量的概念,而不仅仅是相对统计数量的概念,其原因是评 选核心期刊时,考虑到所评期刊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被引量、被索量、影响因子等这些能够反映期刊质量的指标。由于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 透已经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一个学科的论文可以发表在非本学科的期刊上,或一个学科的期刊可以刊发非本学科的论文。因此,核心期 刊是关于某一学科文献的核心期刊,而绝不是关于某一学科期刊的核心期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核心期刊的定义及内涵也会随之而再有所变化。
“核心期刊”的分类与比较
1、分类
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化事业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迅猛发展,期刊品种大量增加,期刊价格不断增长。相对,图书经费就显得严重不足,各大图书 馆、科研院校几乎都面临着怎样精选期刊,用手中可支配的较少的购刊经费购得较多的、服务群体最满意的刊物的问题,都为订购哪些期刊杂志而困惑,这自然地形 成对期刊评定的热潮,大势所趋,应建立期刊评价体系。1987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 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该数据库的统计结果编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科学技术 部编制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该数据库的统计结果被科技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广泛应用。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问世。随 后,陆续诞生了其他的期刊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有七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分别是:
⑴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问世);
⑵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04年问世);
⑶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7年问世);
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2004年问世);
⑸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4年问世);
⑺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
这些期刊评价结果有如下主要特点:
①研制者以文献人员为主,还聘请了相关专家作为顾问;②根据一个或几个期刊数据库,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期刊的多项指标进行了综合统计分 析;③计量指标主要是:期刊的论文总量、被摘量、被引量、基金论文比及与这些量相关的被摘率、影响因子、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④表明评价结果只供 大家在相关工作中“参考”,不可作为“标准”使用。
对现有期刊进行评选分类,是提高期刊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虽然在评选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各编辑部对基金资助论文的优惠导致“基金资 助”在论文投稿时的乱搭车,无论基金项目与该论文有没有关系,只要在论文首页下方写上“基金项目:……”这句话,便可享受到优惠,而这直接影响所属 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影响期刊评比结果;再如:有些核心期刊在稿约中明确规定参考文献必须列举n条以上,这也有些勉强,因为作者在其论文后面附注 参考文献应实事求是,引用别人的观点、结论等来支撑自己的论文,既省时又省力,还可以节约篇幅,就应表明,这也算是对原作者的一种尊重和感谢,再说还可以 避免“抄袭”的嫌疑。引用的参考文献越多,越能显示作者博览内容和知识积累的程度之广,能显示作者在拟稿时的认真劲儿,这些自然对提高论文质量有好处。可 作为编辑部,如果在稿约中硬性规定参考文献的篇数,就难免“凑数”、文风浮躁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也会直接影响期刊评比结果。但是瑕不掩瑜,核心期刊的评价 研究工作还得继续坚持下去,逐步克服遴选工作中的不足,使得遴选工作越来越趋于公平公正,规范合理。
有学者认为:核心期刊中的论文并不是篇篇精彩。我们不能说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只能说凡事要看主流,核心期刊中的论文质量普遍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2、比较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在中国理论上排行第一。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科范畴主要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它是中国最早使用“核心期刊”这个术语来划分期刊的参考工具书,在中国学术界影响力最大。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查询系统,用于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 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主要涉及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学科领域,评选出的期刊涵盖了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使用 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8]。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 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 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自提供以来,深受用户好评,被誉为“中国的SCI”。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根据国际通行的文献计量学所提供的有关数据,并结合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的实际,组织有关专家成立有权威的评委会,对刊物的方向、学术水平、编校质量、出版印刷质量等重要指标作出全面评价和鉴定的成果。
“核心期刊”的时效与认定
虽然无论哪个核心期刊评选机构,都是根据筛选核心期刊时前几年的资料统计出各参评期刊达标(评价指标)情况来评选核心期刊的,但是,有效时间 却是从评选机构公布评选结果的日期为“核心期刊有效期”起始日,以下次评选结果公布之前一日为终止日,或者从评选机构公布评选结果的文件中所明确指出的有 效期为依据。这其中虽然有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成分,不是很科学,但也能被人们所接受。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 称《总览》),没有明确指出“有效期”,但是《总览》每四年更新一次,至今已有六个版本,评价指标也陆续增加,最初只有3个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 量;2012年第六版是根据9个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共9个评 价指标评选出来的。因此,《总览》核心期刊有效期为四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上明确显示有效期,开始时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 一次评定三年有效,收录证书上明确显示有效期;后来实行两年动态管理:每两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两年有效;从2011年起,每年都评,但有效期仍是 两年。比如,2008年版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上明确显示:“有效期至:2010年12月”;2010年版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上明 确显示:“有效期至:2012年12月”。
根据中信所说明:“2011年最新一期《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有效期两年。所以,2010年评上的核心期刊仍在有效期内,不会出现在2011年 评选出的这一期。2010年加上2011年的才是目前最全面的核心期刊”。因此,某些管理人员单纯以2011版为准认定某期刊是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错 误的。比如,《价值工程》2008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0年再次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落选,那么《价值工程》作为“中国科技核心期 刊”的有效期应截止到2012年12月,任何与此相违背的都认为是错误的。再说了,2012年度《价值工程》杂志各期封面上都保留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字样,封底印有《价值工程》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收录证书,其左下角显示有效期至:2012年12月。如果在2012年,《价值工程》不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那么中信所就会及时给予修正,可《价值工程》杂志社从未收到过撤销“核心”的文书,事实上,中信所根本就没有发过有关撤销《价值工 程》杂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文书。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说,在2012年度内,《价值工程》就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此认定也适合于那些在2010 —2012年和《价值工程》有着同样命运的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显示有效期也是两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来源期刊有效期也是两年。
浙江大学的做法更为人性化。学校在“关于启用2009—2010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目录’的通知”中明确表示:核心 期刊目录(CSCD、CSSCI)定期调整导致新老版本期刊目录的部分期刊增减,研究生在新版本中被删减的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认定问题按如下办法处 理:⑴研究生能提供投稿时间证明的,在新版本发布以前投稿并发表的学术论文均予认可;⑵不能提供投稿时间证明的,在新版本发布一年以内发表的学术论文,申 请学位论文答辩时仍然有效,逾期不予认可。笔者认为,浙江大学的这两条规定既合情又合理。
“核心期刊”的功能与运用
“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或者说基本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图书馆的期刊采购提供参考,馆员可根据核心期刊表来有选择地订购期刊,利用有限的经费,购买最有价值、最大信息量的期刊;二是为读者便捷检索信息提供依据。因为期刊数量众多,读者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挑选、去阅读,核心期刊可供读者 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当今,核心期刊因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公认的在本学科具有权威性的刊物,核心期刊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近10多年来,在学术界,核心期刊可谓“神通广大”,被应用到职称评定、学术水平评价、学术管理和科研管理、人才评价、学位授予、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等 方面,这并不是核心期刊本身有如此大的神力,而是外在因素,行政管理部门包装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一套能得到社会认可的、切实可行的、 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核心期刊不得不在诸多评价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然而,许多单位规定,科研人员、教师以及在读的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必须发表在本单位规定的“核心期刊”上才算数,才给补贴或者报销版面费,还 规定了年终业绩考核所要求完成的篇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达不到要求的研究生不能毕业,不给发学位证等等,把核心期刊看得如此之重,应用到如 此大的范围,是当初核心期刊的研究者、评价机构所始料不及的。这种核心期刊的功能异化也引发出诸多的负面效应。
核心期刊的功能被放大、被扭曲,产生不良社会效应,这种现状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希望政府部门能挺身而出,带领学术界、期刊界、科研管理界齐心协力,扭转局面,为广大的知识分子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术氛围,进一步促使期刊业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
这世上,远和近究竟应该怎么定义,我不能确定。
远方到底有多远,近旁又能有多近,谁能告诉我?
有人说,企鹅的故乡是远方;有人说,地球的那面是远方;也有人说,去看一次大海,就是到了远方。但是,真正的远方该在哪里,又有谁会讲得清楚?我真的很向往远方:我想让自己的双脚真真正正地接触到珠穆朗玛的山巅,看看那里是否生长着植物,看着世间万物在我脚下生息繁衍,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壮阔;我想让自己切切实实地嗅到古都的气息,想象着一座座宫殿再一次耸立在那里,目睹着一个个王朝在我眼前兴盛和灭亡,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沧桑。
我希望的远方不是要有多远的距离,哪怕只是我所居住的城市的一个角落,只要那里的人过着和我迥然不同的生活,他们的习性,他们的历史,都是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那就是我的远方,就是我所渴望的远方,此时,远方与近旁是那么的相似,我甚至都分不清哪个才是远,哪个才是近,似乎远和近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同时存在的。
人生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所以我们要一刻不停地向前走,去寻找生命中的'远方,那时我们的方向,尽管它是那么渺茫,那么遥不可及,但是仍然要固执地向前,去追寻心中的梦。
前进的道路本来是很容易的,可是总有太多太多的牵挂使我们举足不前,因此在功成名就、大悲大痛之后继续前进,则是太困难的一件事情。于是就有人选择了留在近处,放弃了追求很久的关于远方的梦。当前进的路上赢得鲜花和掌声,他们会在周围投射来的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中神情恍惚,满足于这点成就;当前进的路上坎坷不断,最后终于重重地绊倒,他们会在爬起来后舔着自己的旧伤,寻找千百个借口来告诉自己:停下来吧,够了!然后站在原地,看着更远的地方想:那里不属于我,一路跋涉到这里,看看来时的路,很长了。他们认为自己的脚下就是曾经梦想过的地方,殊不知这里仅仅应该是一个休息的小站。他们曾有过一个多么远大的志向,曾怀过一颗多么虔诚的心,为何最终只是行动了那么近的一段距离?在我的眼里,留在近处,就代表着妥协,代表着懦弱。
我渴望永远的远方,尽管不知道它在哪里,何时才会到达终点,却依然怀着最初的梦想,向前努力着,纵使前路是艰难的,都不会轻言放弃,因为我知道,只有不断地向命运挑战,才能超越今天的自己。
所以,不要让懒惰占据了你的心灵,也不要执迷不悟,舍弃你所拥有的近处的一切,请相信远方的风景会更美丽。去远方探索,你就会发现,奇迹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逆商,就是你面对逆境、承受逆境所带来的压迫感时的能力。越来越多的组织与企业都开始重视对于“逆商”的评估。读《逆商》这本书,能够为企业培训提供思考和帮助。
逆商是什么呢?它可以是一个测量工具,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套改善方法,是我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面对逆境有三种人:第一种叫放弃者,喜欢逃避和安逸;第二种叫扎营者,获得地位后停滞不前;第三种叫攀登者,他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社会地位。我们可以将自己与这三种人对照,看自己到底是一个放弃者、扎营者、还是一个攀登者,这就有了一个疗愈的过程。梭罗说过:“最害怕死亡的人是那些知道自己从未真正活过的人。”尼采也说:“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诸他的一切苦难。”这就是一个攀登者会有的内心变化。书里还提到了“逆境困局”,意思就是在任何情况之下攀登者的数量和逆境的困难程度成反比,逆境越厉害,攀登者的人数就越少。
一个人在社会至少要面对三层逆境,第一层逆境来自社会,比如社会文化,这是基层逆境。第二层逆境是职场逆境,第三层逆境是个人逆境,这是最核心、最隐隐约约、最深层的逆境。那么在面临逆境的时候,我们通常要小心几条岔路,一是攀登者变成扎营者,我们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变成扎营者。二是科技万能,当我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把责任推到科技身上。三是打鸡血,这种方式在心理学上又叫“后群体兴奋”,经过这种打鸡血的方式后就会很兴奋,觉得人生充满了斗志。
逆商的原理建立在三大理论支柱之上。一是认知心理学,就是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和心理状况。书里着重讲到了“习得性无助”,就是生活不断打击你,使你觉得无法支撑。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会非常缺乏掌控感。归因理论有正面的积极的归因,还有反面的'消极的归因。二是健康新论,就是身心关系。当你用软弱来应对逆境的时候,会导致抑郁甚至会产生癌症。三是脑科学习惯的养成,习惯养成不一定需要21天,我们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重新塑造一个习惯,就要开辟一个新的神精通路,这样新的习惯就养成了。
逆商有四个维度,一是掌控感,即你是不是觉得这件事你能掌控;二是担当力,即遇到事情能做些什么;三是影响度,就是逆境对我们的影响;四是持续性,就是这个逆境能持续多长时间,逆境的起因会持续多久。
逆商高的人遇到事情会考虑各种可能性,他们的潜意识反应是这个事情肯定有办法解决,我一定要努力找出来。一个人的效能与逆商是相关的,逆商一旦被提高,效能也会提升。
“错了,这些不仅仅适合你们。”老人立即反驳说,“一切事业的创建都来之不易,而且不能一劳永逸。面色白皙的帕尔卡女神,她掌握着你我的生死命运。我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在我们当中很难说谁能最后一个享受天空的蔚蓝和灿烂的阳光呢,谁能说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呢?我的子孙将会感谢我留给他们的这片绿荫,那么你们还是否禁止贤人为他人的幸福操劳呢?贤人为他人幸福操劳,今天我品赏到的果实就是前人所给我们留下的,而且明天可以继续享用,也许还不止一次地会在你们的墓前迎接黎明。”
老人的话得到了验证。三个青年中的一个要去美洲,他一出港口就淹死了;另一个为报效祖国、光宗耀祖,在战争中被夺去了生命;第三个青年则在给果树嫁接时,不慎从树上摔下来跌死了。
老人为三个青年暗自伤心落泪,并在他们的墓碑上刻下了上述的讲话内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