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读《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1、君子的定义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阐释了文质彬彬的君子应该是这样的,“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
2、文化的创造过程
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相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个例子,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的这件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3、大文化及文化结构
大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其文化结构如下四个方面: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如社会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这一类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态文化层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 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社会意识形态又可区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
4、小文化
小文化是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因此,被称为小文化。小文化主要讨论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研究人类的精神创造时,不能忽略物质创造活动的基础意义和作用;在讨论关于心态文化诸问题的同时,不能忽略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对于心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总之,不能将“小文化”与“大文化”割裂开来。
5、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上古时华夏族(汉族古称)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上编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黄河中下游一带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结果,夏商周的中心地区是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这些皆是当时自然环境条件最优越的地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后随着战乱的频仍,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南地区转移。“苏杭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即反映了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是中国一脉相承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的结合。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史学、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等。要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需要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
1、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
2、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故梁启超先生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中华民族刚刚进步到文明的边沿,就形成了一个祖先,一个权力,一个核心,这无论与古代埃及,抑或两河流域、印度、古希腊,都是不同的。
前天晚上,我和姐姐一起,看《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是每年选十名品质好的人,为他们颁奖。
第一个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顽强与病魔斗争的林俊德、林院士。他被查出癌症晚期的时候,强烈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继续工作。多么伟大的一位科学家啊,他将自己宝贵的生命都献给了他的工作,而连写遗嘱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让我们为他自豪吧!给他的颁奖词上写道: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第二个是勇于捐献器官的何玥。在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的时候,她提出,要捐献自己的器官。她的爸爸把何玥骂了一顿。何玥说,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她的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在何玥生前,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这是一个品格多好的一个家庭啊!我和姐姐都流泪了。给她的颁奖词上写道: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还有“绑着”母亲上班的陈斌强、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陈家顺、守护“炕头课堂”的高淑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南海守礁97个月的李文波、执着归乡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爬”上山送医上门的周月华、艾起、用生命托举歼—15的罗陽……
最后,我想说: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
南浔古镇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有江南蚕丝名镇的美誉。南浔古镇景区占地面积为34。27平方公里,古镇的旅游景点分为三大区块,第一块是南浔旅游景点富集区,其中内有张右铭故居、刘氏梯号,等景点分布其中。第二块是由小莲庄,嘉业堂,文园,等几点组成的中心景区。第三块是以东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
第二块景区——小莲庄面积为17399平方米。原为刘氏家庙,从光绪十一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我们可以从外面清晰地看到里面的荷花池中的荷花很多,如同天上的星空皓月一般,那蓝天衬托着荷花池,给我一种画一般的美感。
富集区中的张氏故居被简洁的白墙包围着,没有一丝夸张,宅院面临着小河。走进张石故居的大门,吸引人的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完美的融合了中西文化,这座建筑物不仅有西方的浪漫情调,还融入了很多中华的雕刻技艺,有栩栩如生的砖雕门楼,房梁上的小动物,门窗上的人物,山水雕刻都那么栩栩欲活,令人叹为观止,久久沉醉于古人的情趣品味中。庭院中,耸立的假山,清澈的人造湖,安静的凉亭构成了一副朴实又毫无夸张的画面。最简单的绿植,却看起来是碧玉那么纯洁无瑕。小桥流水与大宅园交相辉映,呈现了人间仙境一般的景色。
最吸引我的是夏季古镇的夜景。去年的暑假,古镇是我们一家人每天晚上打卡的地方,我们一家还没有进古镇的大门就看见里面被一层烟雾和绿光笼罩。走进去,浔溪两旁冒出白色的烟雾,加上绿色的灯光仿佛来到了传说中的瑶池,河岸两边挤满了人都在分分拍照留念。我被一种动听的音乐吸引了,拉着爸爸妈妈往有音乐的地方走去,一会我们来到了一座石桥旁,见桥上帘子一样的东西,帘子里隐约能看到人,我们走到桥正前方的河岸仔细地看着,原来那帘子是水,帘子上所看到的人是投影。这种景象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妙不可言。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小莲庄外的小公园,这里景色更是迷人一棵棵绿色的大树,冒出白色的浓烟还有绿色的灯光再加上河里的景色,让人叹为观止。这种景象我只正西游记里看到过,没有想到在南浔古镇也能看到,应该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南浔就像一幅画卷,只有慢慢地打开,才能感受到他独特的美。
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为文章很有可读性。尽管我在读第一遍时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确实,姑且不谈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肃穆和庄严之感。用半年的时间读完千年的历史,恍惚中总感觉半年的时光就如同已过了千年。也许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用一个半年用一双眼睛去见证中国人从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会不令人慨然?其中点点滴滴记载了中国的辉煌,透射着历史中灿烂的光芒,也详述了中国千年文明中所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让人读来自然会感到几分沉重。
不难看出,同样沉重的是历史,是文化。然而,在一种浩瀚的沧桑感之后,其实我觉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它在人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一种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民族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中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其实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的抉择。中国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该走向何方?在本书的末尾,本书的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然而抛开一种言论的说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经不住推敲的。一种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会因为一种貌似客观甚至超脱的语言解释而定型。它需要的是实践的考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的决定者是历史。
笔头落下上述文字之时,正听着那首小刚的《黄昏》,多少有种伤感,所以读史一定不能再听着伤感的'音乐,否则那份慨叹足可令人窒息,因为人总是在不经意中把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两相交映,便是一个沧桑的时代。由此我想到中国文化在今天发展的状况对于我们这代人的影响。人们曾经把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定位为迷茫的一代,就是说这一部分人生活在一个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波动与混乱,也就因此造就了一批思想波动混乱的人。这些人面临历史向前的滚滚大潮,在一种思想的多元但又不能彼此相安的状态中变得无所适从,也因此,这一代人又常被戏称为没有希望的一代,其实本质上说的就是,这些人由于文化的不定性,始终无法让自己找到一种让自己信服的文化价值系统,所以理想是模糊的,前途是模糊的,他们伴随着经济的超速膨胀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中国新时代文化的真正定型过程还远未结束,中国文化依旧任重道远。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本书记载的历史文化处处透射出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但细读这本中国千年文化史的终极目的绝非是去一味追索一种昔日的文明,去单纯重温昔日中国文化的光辉灿烂。历史的真正作用是告诉后来人,不要再走前人曾经走过的错误的路,或是让后人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指导未来,因此文化始终与历史相融。
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感慨。我们可以在书卷中穿越时空,走过这历史的千年,不胜唏嘘。然而当曾经的八零后最终开始登上社会的舞台时,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百年,就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因为恰恰是无数的人生百年才凑成了历史的千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