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这词是在冰心上。后来查字典才知道原来有学识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让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国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泪。
看《我们仨》时,并没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里是满着一种很温馨的感觉。很细腻也很滋润,慢慢的弥漫在全身。
我记得是在学的时候学冰心的课本,里面说她喜欢读书,不爱风花雪月的辞藻。
我便也是落根,心爱着朴实之物。
《我们仨》就好像翻开的一片纸张,朴素稚嫩,无声息的融入整个人心里,仿佛是要在血管里流畅过的都是发柔韧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的时候,大概是在初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床边的电脑桌上练字,看着窗户下的马路边的人来人往,背诵着论语百家。我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很老,现在所过的一切生活不过是年老后嚼在嘴边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调罢。
当把时间放在某个点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无味的重复,当这个点过去,转换到另一个点上,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总认为这个点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儿过去。若是在这个点上什么也没做成让自己满意的,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
人生里总是要这样一个长长短短,满满缺缺的点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块,成为一片。
然后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呢。
前几天看完了《我们仨》,感受到一个幸福美满、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这样的一生,不管对于丈夫、妻子还是孩子,都是人间最美的。
整本书差不多是从他们快有女儿圆圆开始直至女儿因病去世,多数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当然也通过字里行间传递出了他们生活的态度及追求:酷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谨慎、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一家平淡安全地团聚在一块。
现在社会及价值观多推崇求名求利的成功、先大家而后小家的奉献精神,貌似脱离了此非主流就人生一无是处了。看看他们,很多专注的是自己小家庭的构建、重视内心精神的安宁,其实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比,我也曾怀疑过,怀疑这种格格不入的追求小家与自我内心精神愉悦的人生态度是错误的。现在懂得了,貌似得到了答案。
联想到毛姆的《刀锋》及其他作品关于人生意义、如何生活的问题,个人觉得:内在精神的追求确实是最重要的,但是具体生活方式需要结合个人的兴趣、优势、天赋才能身心愉悦。心灵的修炼没有必要一定必须要找到一个地方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当然也有人找到世外桃源,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也是对此的一种概括吧。
精神很重要,身体也要呵护。其实心理、文化、医学、科学、健身等等都是从各个方面述说着身心的重要性。所谓的开悟可能就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吧——当然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保持身心愉悦才是重要的。
空气里的污染物可能一时泛滥成灾,但是大气清新剂总能把它们清理干净。这些空气中的清洁工就是来自太阳的紫外线。研究人员正在考虑如何利用太阳能量清洁我们的大气。
地球的低层大气(对流层的活动能实现自我清洁的机制,清除氧化氮、甲烷、一氧化碳。紫外线辐射扯裂了臭氧的分子结构,制造出氧原子,氧原子随后就会与水发生反应,产生出有清洁作用的氢氧自由基(也就是OH。氢氧自由基非常活跃,很快就能与大气能量气体发生反应,例如,它们可以迅速把空气中的污染物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这项研究以德国南部H·berg气象站的观测为基础,研究发现每年大气中的氢氧自由基含量都没有太大的变化。OH水平没有一个长期的变化趋势 ,研究人员写道。看来,每年都有不少余下的大气清洁剂。但是也有另外一个消息,报告的合著者、Jülich研究中心的F· Rohrer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观测也说明,大气化学家还没能充分理解我们大气中这些氢氧自由基产生、消亡之间的复杂反应。
虽然氢氧自由基因为消灭污染物而减少,Rohrer说,但是也有些相同的分子能帮助它们再生。这是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化学反应都是相互联系的,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们试着了解其中发生的每一个反应,然后把它们结合起来,统一在一个模型中,看看最后这个系统的OH水平有什么变化。
出乎研究人员的预想,他们发现,大气中氢氧基的含量只是取决于一个特定波段的紫外线的密度(也就是UVB,波长在280至315nm之间。我们拿到结果的时候,简直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Rohrer说,这个化学反应系统中,肯定发生了什么调节过程,才能把其他所有因素排除在外。
只要对UVB辐射做个简单的.测试,就能预报OH的浓度。这个数据比现在这些复杂的大气模型精准得多,后者还要考虑温度、臭氧含量和污染程度等等因素。从观测看来,很明显,我们还没有找到恰当的理论来解释低层大气中的氧化物。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位大气化学家P· Wennberg说。
但是,研究人员已经简化了测量氢氧自由基水平的方法。现在,我们可以在UVB辐射测量的基础上,确立一个OH指数。这样,研究人员就能更轻松地观测大气清洁剂含量的长期走势。
以后,自由基浓度会发生什么变化?瑞士联邦技术学院的一位大气科学家M· Wild写道,这当然要看地球臭氧保护层的状况。根据《自然》最近的报道,过去十年中,臭氧层的水平有所下降,多亏破坏臭氧层的污染物不断减少,最近又有了回升的趋势。现在,我们大气清洁的机制还在正常工作;不过,如果臭氧层持续变薄,那氢氧自由基的水平就可能起变化。(《环球科学》
5.下列对氢氧自由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氢氧自由基是由 紫外线辐射扯裂臭氧的分子结构制造出的氧原子和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它 是大气清洁剂。
B.氢氧自由基水平目前没有发现长期变化的趋势,其在大气中的含量每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每年都有不少余下的大气清洁剂。
C.氢氧自由基会因为消灭污染物而减少,但是也能再生,大气化学家已经研究清楚其产生和消亡之间的复杂反应。
D.氢氧自由基非常活跃,很快就能与大气能量气体发生反应,可以起到迅速清洁大气的作用。
6.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测量氢氧自由基含量水平及变化,科学家们试着建立了复杂的大气模型,相对而言,这个模型因为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以及对低层大气氧化物的认识有限而不
够精准。
B.目前,研究人员简化了测量氢氧自由基水平的方法,即在UVB辐射测量的基础上,确立一个OH指数,这样观测大气清洁剂含量的长期走势就更加轻松了。
C.因为不能了解化学反应系统中所发生的调节过程,所以很多科学家对大气中氢氧自由基的含量只取决于一个特定波段的紫外线的密度这一结果简直无法相信。
D.地球的低层大气的活动具有实现自我清洁的机制,这是因为氢氧自由基能和氧化氮、甲烷、二氧化碳这些能量气体发生反应,从而完成空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在UVB辐射测量的基础上,确立了OH指数,使其能更轻松地观测大气清洁剂含量的长期走势;将来人类也可能预报大气的清洁度。
B.过去十年中,臭氧层的水平有所下降,最近又有了回升的趋势,不过,如果臭氧层持续变薄,那氢氧自由基的水平就可能发生变化。
C.空气污染物可能泛滥成灾,但是大气清新剂总能把它们清理干净,因为起清洁作用的氢氧自由基与紫外线辐射紧密相关,所以只要有太阳,空气污染问题就能解决。
D.氢氧自由基在消耗过程中的再生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其中的化学反应都是相互联系的,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参考答案:
5.C(大气化学家已经搞清楚它的产生和消亡之间的复杂反应错误,原文大气化
学家还没能充分理解我们大气中这些氢氧自由基产生、消亡之间的复杂反应。
6.D(二氧化碳应是一氧化碳
7.C(根据原文最后一段,氢氧自由基与臭氧的浓度也紧密相关。
②当我们谈论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指的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密切关注。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之所以感到春天的短暂和夏日的漫长,之所以在夏天遭遇如此多的极端高温天气,温室效应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冯京的背后站着马凉①,热岛效应其实是更为直接的因素。
③所谓热岛效应,指的是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城市小气候变化的现象。其原因有三:一是与农村相比,城市里水泥森林般的建筑群和密密麻麻的柏油和水泥路面,更能够吸热和升温,从而使城市地区能够更快升温,并向四周辐射。二是城市使用了较周边地区更多的能源,形成了更多的热源。城市不停地运行,其方方面面就在源源不断地消耗能源并产生废热。三是城区的大气污染,更高浓度的气溶胶微粒为城市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为城市保温。三项因素的叠加,使城市的温度显著高于周边农村地区,故称之为热岛。
④如果退回去30年,地理书会告诉我们,长江流域有三大火炉,分别是重庆、武汉和南京。上海由于东临大海,火炉美誉与之无关。但就在这30年里,上海的人口从不足千万上升至2400万,城市建设面积从600平方千米增加至3000平方千米,能源消费则从约1000万吨标准煤上升至2.2亿吨。伴随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不仅加入了火炉的队列,而且名列前茅。传统三大火炉近年来极端高温的记录与上海相比,后者已不落下风。这是加强版的温水煮青蛙,锅里的上海人自己在不停地往灶膛里添加柴火,越来越多的汽车、电器和机器使上海愈加热气腾腾。
⑤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面临的暖冬、短春和酷暑,究竟是温室效应的产物,还是热岛效应的结果,抑或是二者的叠加?笔者相信后者。由此引发的问题是,我们应该认真地将这二者的作用区分开。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实践中有将这二者混淆的倾向:不管发生了什么,全球气候变化似乎都是最好的替罪羊。而实际情况是,以热岛效应来解释徐家汇②的今天与30年前的差别,似乎更有说服力。
⑥那么,为什么要如此较真,非要将这两种效应区分开来?最重要的理由来自生态保护的实践。全球气候变化是大尺度的,要求世界各国的协同努力,而且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应对的措施需要在国际政治平台上谈判解决。多少年来,国际气候谈判进展缓慢,政治家和专家们挥洒口水所取得的,只是一地鸡毛。而热岛效应是小尺度的,是一座城市自己的事情。
⑦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首先就是尽可能地少用能源,进而少排放废热。措施包括向外转移高耗能产业并淘汰落后产业;推进楼宇节能改造并通过合理的能源管理降低各类楼宇的能耗;排堵保畅,发展公共交通并鼓励人们尽可能少使用私家车;以及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节约生活用能。其次是缓解或降低柏油和水泥地面的暴露面积,增加绿化尤其是林荫在城市的比重。再次是遏制城市的过度扩张,保护农村,并在空间上优化乡村与城市组团的关系。最后是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⑧遏制热岛效应的多数措施同时也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最重要的是,热岛效应的强弱决定于我们自己。所以,与其关注国际气候政治的口水仗,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向我们身边的热岛宣战。
(摘编自《科学画报》
【注】①马凉:民谚有错把冯京当马凉之说,意思是张冠李戴。②徐家汇: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西南部,是上海市著名的商业中心。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①段用百年未遇一词,强调了美国连续两年先后遭遇到的暖冬与严寒是十分极端与罕见的。
B.第③段先解释了什么是热岛效应,然后主要通过与农村地区的比较,说明了城市地区温度上升的原因。.
C.第⑥段以一地鸡毛概括国际气候谈判的结果,说明谈判进展缓慢,批评了政治家和专家们的不作为。
D.第⑦段列举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呼应了第③段,进一步说明了热岛效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E.文章运用下定义、列数据、分类别等说明方法,既让读者获得了科学知识,也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科学准确。
14.气候变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请根据全文,探析这是加强版的温水煮青蛙这句话的含意。(6分
13.(5分
C E(C.批评了政治家和专家们的不作为有误。E.分类别有误。(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4分
【要点】①形象地指出人们过多地把极端天气的出现归咎于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②引出下文对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的探讨(引出下文对全球变暖原因的探讨。(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6分
【要点】①上海成为火炉的过程更不为人所察觉,结果更为出人意料。②高耗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大规模的城市扩张会逐渐并悄然改变城市小气候,给人们带来更大的伤害。③像上海这样高耗能和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气候问题更严重,更应向身边的热岛宣战并付诸行动。(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
南海是中国以南的边缘海,是中国最深、最大的海,平均水深约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处达5567米。由于接近赤道,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5―28℃。5月份测得水深30米以内的水温为30℃,而1000米深处便只有5℃。
答:
1.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说明海洋从古至今对人类的吸引,引出下文对蓝色能源的介绍。
2.①什么是蓝色能源。(蓝色能源是一种利用海水温差、潮汐、波浪产生的动能、热能等能源。)②蓝色能源的特点。(它具有清洁、可再生、能量惊人、分布广泛的优势。)③常见的蓝色能源类型。(常见的蓝色能源是温差能、潮汐能和波浪能。)④常见蓝色能源的发电原理。⑤蓝色能源的应用前景。
3.可开发温差能。根据上文,太阳辐射热绝大部分被海水吸收掉,深层海水几乎接收不到。在冷热水温差达到20℃以上时,就可利用海洋表层水温与较低层水温之间的温差把热能转化为电能。而南海平均水深约1212米,年平均气温在25-28℃,表层海水与较低层海水温差多在20℃以上,因此可在南海开发温差能。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一样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一样于我们。但是,一向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简单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我言语,在亲人墓前一齐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整本书分为两部分,低一部分中,杨女士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写了钱氏夫妇赴英国留学,他们远离家乡,不复早父母庇荫之下,都有点战战兢兢,但他们两人作伴,相依为命,他们在那的生活可以说是又节居又欢乐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钱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我都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没事。在牛津学习时,由于学费较一般学习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费也较高,于是为了节省点,杨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并且钱氏夫妇还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见他们还是很节居的。这本书告诉我们钱氏夫妇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然而我们却不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但通过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更近一步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