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知识,世界将变得一片昏暗。就如富兰克林所说的: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华氏451度》是一本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书中描述一个未来的世界,人们彼此疏离、惰于思考,政府更是严格限制知识的传播,禁止人们思考、看书、甚至谈天。
为了歼灭所有的知识份子,消防员的工作从救火变成纵火;把满屋的书像木柴一样烧的精光。故事中的主角孟泰格也是其中一位消防员。身为消防员,他终究还是领悟了知识的重要性。小说中,没有知识的世界制造出像机器人一样的人类,没错,如果没有知识,世界就会向书中描述的,人们像行尸走肉般没有感觉,没有思想一样恐怖,知识传播也受到严格的限制。战国时期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为了要让自己的王位坐得更稳,便焚书坑儒,使人们变笨,自然而然也会服从他。那时的人们因此没有智慧,不但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还只会盲从的跟随他人。
俗话说:“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话中的智慧远胜于我们的想像。这句谚语清楚的指出人读书和蜜蜂采花蜜一样都能得到很大的益处。也证明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人如果没有读书,没有学习,就不会有知识,而没有知识的我们,就会像是在黑暗中摸索。
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有一个很好的证据。西元600到1000年之间,只重实际不重科学的罗马帝国统一了西方世界,欧洲开始进入了黑暗时期。再加上汪达尔人、哥德人、匈奴人等野蛮人的入侵,西方的科技发展停滞了四百多年。
直到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热忱再度被人们拾回,开始崇尚古希腊时的思想,并不断的创新,直到一项划时代的发明“蒸汽机”让人类迈入工业化时代,人们在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才以倍速成长,发展出现在日新月异的各种技术。遗憾的是,那黑暗的四百多年中,人类的科技都停留在原地,等于白白浪费了四百多年的光阴,十分可惜。
人类的智慧可以藉由书来保留及传承。而人跟人之间诚挚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才是生命中最可贵的。不要让自己陷入黑暗的泥淖中,从现在起翻开书本,并真心的去拥抱你周围的人吧!
“没有梦想,何必远方。”很喜欢的一句话。书中的这群孩子,在乔治的引导下,正是有了对当前生活状态改变的强烈愿望,才一次又一次挑战着自己。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如此,没有梦想,学生便没了学习的动力,学习只是为了应付父母和教师而迫不得已需要完成的任务。对于个人而言其实也如此。刚参加工作时,我也是一个有梦想,满怀激情的人,随着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当年的那些热情慢慢消磨在重复的日子里。尤其乐乐出生后,工作似乎更没了目标,没了激情,没了思考,没了教育的幸福感。这学期开始,我一改曾经的消极安逸,每天闹铃一响,准时起床,时刻提醒着自己要保持好的状态,努力工作。我希望我的状态能影响到我的学生,影响到乐乐,影响到我的家庭。
这个寒假,我认真拜读了《翻转人生的教育》这本书。这本如好莱坞大片一样精彩抓人的小说,一旦翻开,会震撼每一位教育者。这本书向人们诉说着在一个被世人快要遗忘的角落里,在一个白令海峡小岛上的尤皮克学校里,乔治老师用他的爱和超群的智慧带领着十多个孩子完成了令人不敢相信的任务,他不仅改变了这群孩子的学习态度,更加翻转了他们的人生足迹!
爱,是最伟大的融化剂。即使在千里冰封的北极圈,也能通过时间的渗透,一点点融化周围人们的心。
在这里,爱斯基摩人排外、不尊重老师的待人方式从此被翻转。
在乔治带着荣誉凯旋而归,乡亲们隆重的夹道欢迎,甚至接机的赖斯以“欢迎回家”的口吻表达兴奋时,我一下子想到了乔治一家刚来这儿时的孤独又悲惨一幕。他不畏惧暴风雪肆虐的生活环境,他有韧性的坚持和努力,相信孩子,信任孩子。他用实际行动让这里的孩子了解小岛之外的世界,学习更多的知识,赢得了作为好老师的尊严。
在这里,爱斯基摩孩子们对待学习的态度被他翻转。
当乔治为了“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大赛,为了这所学校不被关闭,激发起孩子们自觉的刻苦研读、学习兴趣,并放弃他各种旅游计划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刚开始他来到甘贝尔,开学第一课时的情景——我的各种奇葩学生,“一句关你什么事,一句你撑不过五天,学生们十分难堪的笑声,充斥着课堂”,孩子们的各种不守纪律,各种挑衅老师的场面,让他接近崩溃,而他以保持镇定,压住怒火,一句因为我特别,赢得了孩子们的心。
在这里,爱斯基摩孩子们的人生价值观被翻转。
翻转人生的教育,不仅翻转了孩子们对学习对知识的渴望,翻转了对人生非线性思维的习惯思考,还激发了孩子们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从此也学会了颠覆自己,相信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同样也翻转了爱斯基摩人一直不愿和不敢面对的现实,渐渐的学会了感性接受小岛之外的文化,理性的接受外面的世界,开始思考和平衡原住民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其说“未来问题解决大赛”是他们翻转人生的开始,不如说是颠覆所有偏执观念的有力证明。
多么伟大的乔治老师啊!他没有高高在上,因此他最终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
这本书很感人,乔治老师通过特别的教育方式,赢得了全美最具难度的竞赛冠军,他创造了奇迹!这些孩子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乔治这样优秀特别的老师,在面对这些特别生存背景下的孩子们,他采用特别的方式,因材施教,始终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们,他对孩子们的所谓不友好的恶作剧保持理解,哪怕自己的女儿被这群孩子叫做“白人垃圾”,被设下圈套险些丧命,他有时依然会以父亲或者朋友的视角看待这群孩子,顽皮的孩子。其实这样的宽容、理解来自于他内心深处对这份职业、对孩子们的尊重和爱。他知道那只是孩子们的表象调皮,在和他们深入接触以后,他感知到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善良。
作为一名教师,更到,宽容不但是一种仁慈和关爱,更是一种信任和激励。记得有一次在做小练习时,我发现平时学习最让我放心的一个学生在翻书看,当他抬头看我的时候,正看见我望着他,我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皱着眉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他,他马上把书合了起来。红着脸低下了头,不敢看我。课后,他主动找到了我,承认了错误,并要求我不要告诉同学和家长。我宽容地对他点点头,并给他提出了要求,以后再也不犯类似的错误了。他也感激地朝我不住地点头。我想这比当时就当着学生的面指出他的错误效果要好的多,这是给学生“留面子”,也是对他人格的一种尊重。对于平时有一定自律能力的学生,他们偶尔的一个小错误就可以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来提醒他们,一般来说效果出奇地好。也有个别学生对此不起作用的,然后再用其他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也为时不晚。
我相信这本书会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教育技巧,能够激发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不能再以偏概全,不能有世俗偏见,而应该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祖国的花朵,满载着爱、信任、信念、欣赏、赞美,微笑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孩子。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有爱有德有责任心有同情心有信念的老师吧。因为,好的老师一定可以创造孩子们的大未来,好的教育也一定可以翻转孩子们未来的人生!
这是我学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我很欣赏美国教育的“未来解决问题项目”和“资优生”的培养。因材施教,应该在这里体现得最充分。我们在倡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了特殊人才的培养。有些孩子有些方面或许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标准,只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或许便能发现他们高于常人的地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解决未来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止是让孩子形成宏观的思维和胸怀未来的世界观,更是每一个地球人迫切要做的事。而只有创意的思考才能创造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创造,关注资优生确实是当前我们的教育需要重视的部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非这些,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带给我很多感动,很多思考。我相信这本书不止是“阿拉斯加”的奇迹,更是全世界的奇迹。每一个教育者都值得好好读读,好好学习,好好反思。
人总是这样,在热情、激情过后归于平静,甚至遗忘、丢弃;我总是这样,在对某件事抱有三分钟热度之后开始淡漠,甚至摒弃!《华氏451》是由《奇葩说》里蔡康永先在一次辩题为:“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的节目中推荐的!
正如他当时描述的那样,故事的确讲述了关于“焚书”这件事,但更为讽刺的是那些“焚书”者正是当初铤而走险的“消防员”,最后知识分子只能每人记下一本书,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把知识传递下去!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部分会变得模糊,但也会留下深刻的一部分!当然,他们并不会逼迫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一定听他们传教,因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而他们并非因为自己掌握了知识就变得高级!
我非常想了解作者是基于什么背景、情绪下以“反乌托邦”的形式创作了这本书,我甚至有一刻怀疑,这故事根本就是真实存在的,但却以在互联网搜索失败后不再去理会它的虚实!
如果将此书与现实相连,其实不难找到相似之处。城市的生活节奏之快,已经让大部分人无暇顾及“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我是谁?我快乐吗?”
那么我们需要书吗?我需要书吗?谁会拒绝知识呢?
记得曾经在一次面试心理师助理时,面试官问我平时的爱好时,我竟不自量力的脱口而出“看书啊”,而我最爱徐志摩的书!但当面试官接着问都拜读过他的那些著作时,我竟没记起他的《再别康桥》,和曾经在高中时代拜读过他的《想飞》这本书!当然最后我也没有通过面试,我想可能和徐志摩无关,因为直至今日我连一张心理学资质证书都没有。
《华氏451》写到,学校教出越来越多的赛跑选手、跳高选手、飙车手、补锅匠、投机取巧者和游泳选手,而不是检察官、评论家、万事通和创造者,那么,‘知识分子’这个名词当然就必然成了骂人的字眼。人们只懂得享乐,没有人花一丁点儿的时间去思考,而书的存在就是在这看似“太平盛世”的国度里,“侵蚀”人的大脑,“腐蚀”人的思想,甚至是“吞没”整个“国度”!所以政府命令消防员手握铜质管嘴不再去灭火,而是任凭巨蟒般的喷管将它有毒的煤油吐向世间,记录历史的残渣和焦墟。
以前我从不明白,我喜欢徐志摩,还喜欢鲁迅,甚至喜欢佛洛依德,书架上确实也存有他们的真迹,可却少有观摩,但却习惯性告诉外界,我仰慕他们!究竟是为何?名著和名人存在的意义是为何?难道当我说出口的那一瞬间就变的比旁人高级了嘛?正如我可能听贝多芬、肖邦,就更高级了嘛?正如我走在街上背LV、香奈儿就更高级了吗?何苦做这些表面文章衬托自我?何苦?
我们必须灌输给自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并不重要,千万不能做个腐儒;我们不可以自觉优于世上任何人。
在未来问题解决项目中,首先需要阅读测验内容,阅读能力是必备的一项能力。在准备参加全国决赛时,面对“基因工程”这一陌生的领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每天要保证十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这真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数字。当然这也得益于当西雅图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因为阅读,参加项目的队员们了解了基因科学的最先进的信息。
一直以来很重视阅读,女儿喜欢读书,能坚持每日阅读,但她只读自己感兴趣的,在阅读面上一直没有拓展开来。虽然我想方设法引导她,但却无济于是。真希望她能参加这样的活动,“迫使”自己不断地扩大阅读面,了解更广阔的世界。现在,只有耐心等待。
如果他们给了你画好线的纸,不要按着线写。
——胡安·拉蒙·希门尼斯
比烧书更可怕的罪行是不阅读它们。
这两句话一句写在这本书的封面,一句写在这本书的首页。都在这本书后最醒目的位置书写,但是都用的最不起眼的字号和最不明显的字体颜色,如果不认真看很容易忽略的两句话,却在认真阅读后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去年的奇葩说,当时辩论的题目是“人类知识一秒共享,你支持吗?”在辩论的时候引用了这本书,当时通过介绍这本书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书店搜了这本书没搜到,时隔许久,从网上买来这本书,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
这本书书本科幻小说,据说五十多年前就已出版,书中设定了一个极权社会,在这里人们不允许藏书,人们靠电视墙获取视觉刺激,生活在眼前,处处是享乐,消防队员的职能变成了发现藏书并焚毁之,华氏451度——即摄氏233度——正是书本的燃点。藏书有罪,思考成为奢侈的能力。故事的主人公盖伊·蒙泰戈是未来世界的一位消防队员,可他的工作却是焚毁书籍。蒙泰戈因为遇到了17岁的少女克拉丽丝而逐渐怀疑自己的工作。最后终于成为流浪学者的一员,这些学者——信奉书籍的力量的人最终选择每个人用自己的大脑记忆一本书的人,依靠自己的大脑保存这些珍贵的书籍。
人类的智慧可以藉由书来保留及传承。而人跟人之间诚挚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才是生命中最可贵的。不要让自己陷入黑暗的泥淖中,从现在起翻开书本,并真心的去拥抱你周围的人吧!
真诚的推荐阅读这本书。
每晚和妹妹睡前夜谈的内容总离不开Leslie,有一天我们说到《异度空间》,她说她绝不会收藏,因为里面有太多不好的记忆。
我也曾因此矛盾了很久,但我又怎么能错过呢?毕竟这是Leslie在这星空里划下的,最后一道光芒。
记得我第一次看这片子时他还在,只是听说他被撞邪的传闻缠身,于是我当时就特别仔细地想在影片里找出蛛丝马迹,当然,怎么可能看得出来呢。只是被林嘉欣歇斯底里的尖叫弄的本来也有些抑郁症的我也俞发神经衰弱起来。
结果没有多久,片子就打上了“遗作”两个字,它彻底变成我心上的一个疤痕,不愿再去碰触,没想到这一别,也竟三年了。
故事大意说总认为自己见鬼的章昕,结识了心理医生罗伟良,作为无神论者的罗伟良通过心理学手段帮助章昕找出心结,章昕在康复的同时和罗伟良互生情愫,却在这时,罗伟良开始看到自己死去的前女友对他如影随形,于是他在往事和现实的交错里崩溃了,直到他被逼的站在天台边上准备跳楼时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感动了前女友的鬼魂才免于一死。罗伟良和章昕相偎坐在天台上的结尾算不上光明但也完满。如果单单这样看,故事还是有些意思的,也许就是出于对剧本的肯定和对导演的信任才使Leslie出演了生平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惊悚恐怖片(《倩女幽魂》我个人看来更象言情片)。只是成品叫人失望,如果不是因为Leslie,我是绝不会再看。
重又看它是前两天的事,制作特辑的背景还是尖叫和惊恐,Leslie坐在椅子上说一些自己对影片的看法,要不是我知道他说话的内容,几乎要以为是电影的另一个片段了,发型衬得他有些憔悴,表情又是那么严肃和疲惫,而最叫我感到害怕得是,我没有见过任何一次采访或者照片中的他,眼神是像这次这样没有焦距和重心的。他这种神情是为了更好表现戏中的心情还是他自己都无意识呢?
其实从《异度空间》这个片名就可以看出导演并非只想说一个单纯的鬼故事,也许他是想做一个探讨,对于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它是很单纯说了一件事情,看起来做的全情投入却让人感觉无趣。它想说什么?说鬼?说爱情?还是别的什么?看完这片子,我觉得这其中根本没有鬼,也无关爱,一切的一切只是心魔。
而心魔又是什么?我无法用专业的语言解释,导演罗志良也无法用胶片说明,反而变成在和观众玩心理战,整个影片气氛是压抑的,却又像是自己吓自己。也许是因为题目太大了,情节又太简单,所以很多转换让观众看不懂——罗伟良没有任何前兆的看见前女友的鬼魂,难道见鬼是会传染的?如果说罗伟良看见的并不是鬼而是他的幻觉可能还好解释一些,可以说他是因为爱上章昕引发对前女友的愧疚,所以疑心生暗鬼。但是影片中对此铺垫太少,情节转换间就显得很突兀,而且如果是这样的话,罗伟良为什么不记得前女友的母亲?难道他用心理暗示让自己选择性失忆?可是从他一直记得前女友的样子来说这样的解释似乎说不通。
我记得有一种版本的简介上说看章昕的爱是否能拯救罗伟良,这也许也是导演原先想表达的一个意思吧。处于无意识孤独状态下的罗伟良和有意识离开众人的章昕,两人的共同点是心里都有阴影,罗伟良挽救了章昕,而痊愈之后的章昕因着爱一直全力帮助罗伟良。影片是像我描述的这么拍的,但剧本在情感处理上却显得肤浅的。首先心理疾病严重到出现幻听和幻觉,哪怕知道心结哪儿,也不是对症下药,一笑泯恩仇后可以彻底痊愈的。如果说章昕见的是鬼,那么更没有理由无故消失。我只能理解为章昕的病症和出现只是为了引发罗伟良的问题,若是这样又显得篇幅冗长拖沓。而罗伟良前后的表现更是太颠覆,一开始他以专业学者的身份驳斥鬼的存在,最后自认见鬼,这是异度空间对我们人类无知的嘲讽?其实我以为罗伟良最终没有跳楼并不是因为爱,这片里也没有爱,他对章昕的感情不过是多年来迈出封闭世界的一种尝试;也不能简单地说感动了鬼魂,因为正如我前文所说,我根本就不认为这片里说的是鬼,这只是罗伟良的自我审判和自我救赎,需要在一个极至的情境下进行,所以他回到旧女友跳楼的天台,只有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才有最真实纯粹的自我。
很抱歉,我无法对这片有任何好感,因为那类似贞子的女鬼造型、因为罗伟良许多如同教科书定义的古板台词。就算我不相信Leslie是因为这片撞邪而做出最后的选择,但它很可能勾起心魔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是非常可怕和残忍的事情。谁的心底没有心魔,或恐惧、或悲伤……都是我们不敢也不想碰触的伤口,我们日常可以忽略但是一旦诱发,后果不堪设想。请允许我大胆猜想这看起来短短的电影,Leslie为此所受的心理煎熬却很长吧,比起其他鬼片里的装神弄鬼,心里的恐惧和黑暗哪里是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记得最后一幕——这个以解脱为结尾的故事,用了阳光下的两只小鸟来代表新生活,连章昕都终于第一次露出放松开朗的微笑,而Leslie却还是那么那么茫然的神情,眼里依然没有焦距和阳光。我看得很心疼也很恐慌,故事是结束了,但疲累却像在Leslie的真实中一直延续下去,而后很快有另一道伤痕在我们心里蔓延开来。
尽管这部片子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永远也无法忘怀其中的任何一个镜头,尤其看着有恐高症的哥哥强做镇静地站在高楼边,含着泪说,“我们以前一起开心过、痛苦过、两样我都会记住。”这原本我们对哥哥说的话,却听他先对我们说了一遍,除了流泪我已别无选择。
就是这样一道哥哥在星空里最后的光芒啊,带着一丝颤抖,凌厉地划过天际,他可知道,从此以后,许许多多的人都寂寞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