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直接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如《藤野先生》主要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开头三小节没有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起,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刻画了清国留学“逛公园、学跳舞”的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丑恶形象。鲁迅对东京的失望,实际上是为中国人的麻木而痛心,从侧面表露了作者不甘同流合污、不与之为伍的爱国之情。又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地区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青年妇女的战斗生活得到生动的`刻画,而青年男子的战斗作用也由此表现得富有情趣。
开学四周,我们五年级的第一场考试开始了。
两天后,试卷发下来了。当那试卷递到我的面前,殷红的叉叉映入眼帘,这触目惊心的'颜色如同我的心,在不停地滴着鲜血。我望着试卷上那血红的"86”,眼眶竟打出眼泪了。我的心啊,乱成一团麻,就好像空气都凝结成了冰,就连下课都是同学告诉我的。
下课了,同学们都在炫耀自己的分数。看着他们,我的心中不由得泛起一丝羡慕--只是羡慕没有嫉妒。我站在走廊上的围墙边,回想着自己考试时是怎么答题的,慢慢的,我找到了原因,丢分的罪魁祸首原来是粗心!这时,小玮也来了。她说:“怎么啦?还在难过么?”“嗯。”我红着眼对她说。红着眼不是因为嫉妒,而是因为难过。
下午放学了,妈妈还没回来。我翻看一本书,刚好看到这样一段文字:人一次次跌倒,一次次失败,为什么他们能像拼命三郎一样在自己的世界奔跑着,连一秒一都不敢停留,因为他们有自信。我想:我也已经长大了,要学着照顾自己,先要学会安慰自己。所以,我学着妈妈安慰自己:“仰望天空45度保持微笑,要自信。控制自己不受外界干扰,做回真正的你真正的你。”
我想通了:这次考不好还有下次,下次考不好就要认真思考考不好的原因。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这世上没有最完美的人,我要学会自信。
是妈妈以前安慰我的话鼓励了我?
是同学那番聊天鼓励了我?
是谁鼓励了我?
是自信鼓励了我!
大山麓至山顶上,参天大树齐刷刷地生长着;大山坳里,零星的居住着一些许的人家。抬头望上去,不见太阳,是那些大树遮挡住了阳光,竟觉得有些冷得阴森了。
山坳里的孩子爱做梦,思绪总随着那烟囱中随风浮起袅袅上升的炊烟而旋转。然而,却总望不到顶。黑压压的大树盖住了炊烟,将其一股脑地吞噬了下去,便没有了踪迹。“要走出去!”山坳里的孩子望着那厚重密集的说道,“一定要走出去!”
山坳里的人很少有到山那边去的。也曾有人问过去到山那边的人,“山那边到底是什么模样?”“是山咧!比我们这里还要大的山,没完没了,哪里走得到尽头!”回答的人骄傲地说着。整个山里顿时响满了回声,“是山咧!是山咧!”
是山咧!果真是山吗?山坳里的孩子总是不相信,山那边怎么还能够是山,那样该多无趣呀!
偶尔有光影从那密密麻麻的树叶中透射过来,倒映在水面上,反射出漂亮的七色光,美丽极了。山坳里的孩子捡起一块瓦片,逆着溪水打水漂,“一,二,三,四,五。”五个水漂。阳光被碎成了无数片,在水中不停的波荡着。那些溅起的阳光,一点又一点,一滴又一滴激起了山坳里孩子的梦想,“一定要走出去!”
冬日来袭,山坳里满是积雪。参天大树也被雪压弯了腰,“嘎吱嘎吱”地作响着,然后“扑啦啦”的一声,树枝被压断了,积雪也簌簌的往下落,窸窣作响的声音飘荡在山坳里,宁静的有些骇人。这样的日子,哪里还敢往山上跑,冷不防便被雪给埋了。山坳里的孩子围坐在火塘旁边,透过破了洞的窗纸向外望去,心里一次又一次地想着,“一定要走出去!”
山坳里的孩子,不,该叫山坳里的汉子了。山坳里的汉子依旧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单调的生活。
屋外那陈年的积雪慢慢地融化,冻坏了山坳里的汉子。便只能裹着厚重臃肿的棉袄,哪里都串不了门,唯有听听自家门前大黄狗“汪汪”的叫声。然而心中的梦想却从未改变过,“要走出去!”
这山坳里又下雪了,山坳里的汉子也长成了老人,再也走不动了。他躺在床上,冰冷的棉被,冰冷的身子。尽管屋里的火塘烧得旺旺地。
然而他的心却是热的,“一定要走出去!”他的心旺盛地燃烧着,火照亮了山坳。然后,他笑着,阖上了眼。
走出去!
走出去!
整个山坳里回荡着响声。
走出屋子,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走出大山,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容纳我们的天地毕竟很是狭小,不走出去,无疑是在悄悄筑起了束缚自己的围墙。
走出平静的日子,才能澎湃起激情;走出习惯了的生活,才能捕捉到鲜活的生机。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被安稳的时空所麻痹,不走出去,无疑是亲手给自己的手脚勒上了一个套子。
走出令人陶醉的花园,才明白凄凉的地方更需要播撒绿意;走出欣喜万分的成功,才知道更多的陌生原来是令人心动的诱惑。
我们不免被满足所说服而空得懒惰,不走出去,那我们其实是在用曾经来之不易的资本为自己打造了一具只会享受的温柔之床。
走出漫漫长夜,才能拥抱灿烂的阳光;走出险恶的沼泽,才能快步迎接远方的呼唤。
我们有时被磨难和困惑板着面孔阻挡,不走出去,那我们的日子会更苦并且毫无亮色
既然江河东去,时光流逝,我们的脚步就不能停下,也不能原地打转。
所谓走出去,就是告别满意,摒弃满足,向不可知的方向追寻,向不好攀的高度挺进。所谓走出去,就是摆脱已成教条的模式,就是冲破已在萎缩的领地。
或许我们走不出自己的小屋.但我们的'目光应该穿透陈腐的隔膜而有见识;或许我们走不出自己的家乡,但我们的心胸应该如头顶的蓝天跨越山河阻隔而有境界;或许我们走不出这片土地的种种局限,但我们的头脑应该自觉地挑战僵化的侵蚀而保持最大限度的超越。
脚步走不出去,放飞了年轻的梦想也美丽;走不出一道风景,跌倒爬起也有不俗的收获;没有走出撼人的传奇,走出感人的小故事也会隽永。
走出去,不让感情沉睡,不让思想灰暗,不让心灵死寂。生命在行走中才有高度。
只是,不要等到没有立足之地时才想着往出走,毫无准备的乱撞其实还是没有走出鲁莽冲动的自戕。
也不要等到走不动之时才想走,丧失了所有的实力其实也就丧失了所有的良机。
如果我们身陷戈壁,走出去,应该寻找绿洲;如果我们身处绿洲,走出去,应该见见大海;如果我们身落大海,走出去,应该到达彼岸;当然,上了彼岸就成了此岸。
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走着并且走出去。
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叩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听到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揣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来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